隔了一小段時間,終於有空來寫一下關於Fujifilm GFX 50s的介紹跟一些個人想法。

去年是「中片幅」跟「無反光鏡」合而為一的元年,起源就是哈蘇的X1D,在發表當時哈蘇給他的標題是「改變攝影遊戲規則的產品」(the game changer),他以相對合理的價格(美金8995元)切入,也具備無反光鏡在體積與重量上的優勢。

雖然當時一直都有謠傳這款相機是由Fujfilm代工設計,不過哈蘇也正式駁斥這個說法,然而Fujifilm自己的中片幅無反光鏡系統這個傳聞依舊沒有消減,直到九月的Photokina也讓GFX 50s呈現在世人面前。

然後,則是今年的正式發表。Fujifilm GFX 50s在售價定在6599美金,也比X1D略低些。

Fujifilm GFX 50s:會是我們所期待新世代相機的樣貌嗎?
Fujifilm GFX 50s最吸引人,也最受矚目的,自然是使用的片幅,它採用 43.8×32.9mm 尺寸的CMOS,具備相當高的5140萬像素。

不過,其實這個尺寸仍比所謂的中片幅略小,因此還是有焦長轉換,以中片幅的焦段來說,要x1.3倍。不過以我們常用的135片幅的焦段來說,還要x0.64倍,因此GFX 50s的專屬鏡頭要是乘以0.78倍才會變成我們熟悉的135全片幅焦段

X1D與GFX之所以受矚目,最大原因我認為當然就是這顆感光元件,以尺寸的大小大約是135片幅的1.7倍大,以富士原本的APS-C無反光鏡來說,是將近4倍的大小。

稍嫌遺憾的,GFX 50s並非採取Fujifilm當家的X-Trans感光元件排列方式,不過也仍移除了低通濾鏡呈現更好的畫質。

跟哈蘇X1D不同的,GFX 50s能夠使用電子觀景窗,但它的機制也相當特別,採取跟機身很切合的外接方式。

沒有外接EVF的話,GFX 50s到有點像是早期SONY的高階無反光鏡機身,NEX-7之類的樣子。

這個外接的電子觀景窗具備彎折的機構,讓GFX能夠以腰平的方式取景,使用方式倒是很貼近以前的習慣,也多了一些取景角度的彈性。

這顆EVF也相當精細,規格上採用369萬像素的規格;機背的LCD看起來也很優秀,使用236萬像素的可觸控螢幕,當然也可以向上翻折,面對低角度的取景,跟外接觀景窗都能夠有些取景上的彈性。

[廣告] 請繼續往下閱讀

 

在機身性能與操作來說,GFX採用了X-Processor Pro這顆處理器來處理這個高畫素的感光元件,這顆處理器目前也運用在X-T2跟X-PRO2這兩台Fujifilm的高階APS-C機身上。

XPRO2與X-T2導入的對焦點選擇搖桿,也應用在GFX上,另外GFX也具有高達425點的對焦點可供選擇。

對焦速度也是我相當感興趣的一點,日本發表會後有人在京都舉行的Fujikina試用到這台相機,錄下了單點對焦的速度。

依我使用過其他機身的觀感,大概比X-PRO1好,感覺上約略等於X-T1的等級。

不是個適合搶拍的速度,不過在棚內、旅行、風景攝影等等題材,應該是足夠了。

GFX 50s的拍照介面跟APS-C的X系列非常接近,在Fn獨立按鈕的設定上也非常豐富,也在對焦設定內納入關於人臉/人眼辨識的技術,在拍攝人像時可以有蠻大的幫助。

GFX 50s是台以專業取向的機身,強調耐用度與操作性。它使用強度足夠的鋁鎂合金機身,並具備防低防塵機制,快門的耐用度也有加強,原廠的資料耐用度是15萬次以上。

操作上,滾輪、轉盤與Fn設定等都是具備的,另外有一個現在機身(尤其是無反光鏡)比較少見的元素,就是機頂的資訊視窗。

在昏暗時候(晨昏風景等)與棚內拍攝的時候,這個視窗是非常便利且直覺的。

作為專業機的定位,GFX 50s也提供了垂直把手,除了方便直拍外,也能提供第二顆電池的空間,擁有更好的續航力。

最後則是鏡頭群,與GFX 50s同步上市的預計會有三顆鏡頭:GF 63mm F2.8(約135片幅的50mm)、GF 32-64mm F4(約135片幅的25-51mm)、GF 120mm F4 Macro(約135片幅的93mm)

[廣告] 請繼續往下閱讀

根據Fujifilm的說法,這些鏡頭不只能應付目前的5000萬畫素,全部都是以一億畫素為設計考量來設計的,日後畫質也不會是大問題。

價格上,GF 63mm F2.8是1500美金、GF 32-64mm F4是2300美金、GF 120mm F4 Macro是3000美金。

要用中片幅的代價,實在不低哪。機身加上標準鏡的GF 63mm,這樣一機一鏡大約就要台幣25萬。


  

2017內,GFX系統還會有兩顆鏡頭發售,一顆是23mm F4(焦段大約是135片幅的18mm)、另外一顆則是110mm F2(大約是135片幅的85mm)

在底片時期就有中片幅系統的Fujifilm,自然也沒放過原先就有的資源,透過轉接環,GFX也能使用底片時GX645AF系統上的鏡頭,能夠使用部分的電子性能。

另外更大片幅的4×5,GFX也能相對應的轉接。

那麼,在最後可以來說說對GFX的一點看法跟期待。從這回日本的發表會,可以看出Fujifilm對GFX寄予的厚望,他們在發表會上說這是屬於數位相機界的「大政奉還」,是相機歷史上非常大的轉折點。

是阿,如果以過往數位中片幅的價格來說,GFX的價格是大幅下降很多,無反光鏡的特性也讓用更大片幅的相機有縮小的可能,確實是個改變目前現狀的相機,也難怪Fujifilm將賭注除原本的主力APS-C外,直接跳過135片幅,上到中片幅。

以市場上的相機來看,其實GFX的定價瞄準大致上會是135片幅頂級的機身,包含Nikon D5、Canon 1Dx II、Leica M10、Leica SL等機身,價位上相仿,但片幅更大,能夠提供更好的動態範圍、高感光度、細節等畫質面的優點。

作為無反光鏡機身,GFX的優勢是能夠以類似135全片幅的單眼相機機身尺寸,塞進更大的感光元件,只是以目前來說,弱勢也正是卡在對比對焦的速度上。

GFX 50s這顆感光元件還沒有埋進相位對焦點,也因此,自動對焦速度照目前初步的實測來看,只能說應付了最低限度的對焦需求。

[廣告] 請繼續往下閱讀

GFX是特質化的相機,購買的族群會被用途/泛用性、性能還有最重要的價格所受限。完全沒有意外地,在畫質上GFX不會有任何問題,會被拿來比較的,則是自動對焦速度與精確度等反應。

GFX所反映出來的,也其實是目前無反光鏡系統的現況:用更快的速度以小犯大,或者以其畫質優勢削減速度與反應的弱勢。

無反光鏡系統的畫質雖說已經堪比擬單眼系統,就全片幅無反光鏡的SONY A7R2來說,速度、可靠度來說還是跟單眼系統有一點點落差。

相對起GFX全然以片幅、畫質這樣的差異點切入來說,135片幅的A7系列顯得十分平衡,在所謂片幅、體積、畫質三者之間有個更均衡的表現。整個A7系列廣泛的產品線也包含了入門與專業,確實地利用兩代共六台的數量優勢,創造出不同的差異化。

無反光鏡目前最成熟的部分則落在M43與APS-C,差不多已經有可以比擬單眼相機的反應跟速度,可說是以更輕便之姿,也有相近的性能,畫質上也能有不錯的表現,諸如Olympus E-M1 II、Fujfilm X-T2、SONY A6500皆是。

中片幅、全片幅、APS-C與M43,無反光鏡在這三個區間跟定位,在攝影面建構起不同方式的平衡。

無反光鏡系統帶來很不同的風潮,有不少人因外型而願意使用這樣的相機;也有使用單眼相機的人在體積重量的取捨後選擇,並越來越多人用來工作。

吹起了這陣風已經有一陣子,現在,GFX正準備承接這股風潮。

但是,GFX會是我們所期待,所謂新世代相機樣貌,並成為輕便並專業的最後一哩路嗎?我的看法是雖還得有一段路要走,但至少會是一個全新的開端。

隨著GFX整體的系統成熟,還有相配合的科技越來越進步,在未來這樣「輕便而專業」可能的實現也越來越大。

而這些科技,除了中片幅,包含135全片幅、APS-C、M43這些不同的片幅都能具備不同的特色表現,實現那個我們憧憬的,既輕便、畫質優秀、速度反應亦能符合需要的無反光鏡系統相機。

[廣告] 請繼續往下閱讀

GFX 50s看來很好,作為撬開新時代的那塊磚,我很期待。

延伸閱讀:

[廣告] 請繼續往下閱讀

攝影師、媒體人,慣於書寫、習於觀察。 喜歡著相機這樣的黑盒子,一頭鑽進拍照這件事情,生活裡總猶豫不決,面對喜歡的畫面時卻毫不猶豫的按下快門。

Leave a Reply

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 必填欄位標示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