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那味了
2013年的年初,我去了一趟東京。
有些趣味的是,我去關東一帶帶著的其中一台相機,製造商正好是大本營位於關西的Panasonic。
東京這地方,是很多人到日本的首選,而我包含這次只去過兩次,一次還是三天的短行程。
是了,正是Ricoh GXR發表那時,短短不到50個小時,只記得GXR、位於銀座的Ricoh大本營,還有下著雨的築地。
第二次的東京,還是跟相機有關。
趁著農曆年前,去了一直很想去的CP+,想看看日本的相機展覽,是不是也是大拜拜?想到就買了機票,說走就走,所以後來有了CP+相關的見聞。
不過畢竟是自己出門旅行,主要還是旅行嘛,人來人往的澀谷超大馬路、新宿的燈紅酒綠、各式各樣的書店跟相機店、稍遠一點的河口湖、鐮倉跟日光,想去的地方都去了。
平時好熱的東京(喂),居然也運氣好在都內碰上了雪。
旅行的時候青年旅館也沒少住,倒是第一次體驗日本宿舍的配置,在留學生的朋友家借住了將近一週,感謝好朋友的收留哪!
後來去日本有次選了短租公寓,配置竟然也幾乎一樣,東京那週的點滴也浮上心頭。
東京周遭很大,慣去關西一帶的我,是很截然不同的體驗,市區內幾乎是一個車站就有一個不同的樣貌。
有即使在市區內卻幾乎是住宅區的生態小區塊。
這樣的小區,也正是一般上班族與留學生的生活,留學生的生活還是跟旅客的生活不同的。
也幸好如此,我透過朋友的描述,體會了比一般旅行更多一些的東京。
新宿車站外面的Yodobashi大本營是一個世界,而新宿車站裡面又是一個世界。在穿梭兩個世界之間,你永遠不知道新宿東口與西口,奇妙的新宿南口到底會在哪?
當然熱鬧的澀谷跟八公像一定也是要走過的地標。
對我來說,東京五光十色,但也不是沒有可以好好待上一個半天的地方。
博物館跟書店都是心頭好,鳶屋書店旁還偶然逛到間Leica店,聽到開口詢價都是幾十萬日幣上下總有種時空與價值錯亂的感覺。
我終究沒在鐮倉找到古書堂事件手帖裡面的文現里亞書店,不過,總還是跟陳綺貞一樣,乘著火車到湘南海岸。
然後在日光,聽見下雪的聲音。
那年年底去了京都一趟,在町家改建的青年旅館跟住宿的東京旅客聊起這趟東京。
這才發現對旅遊的人來說,感覺還在大東京範圍的日光跟河口湖,對他們本地人來說,已經是離開家好一段距離的地方了。
這個微妙的距離,好像也像留學生、外派在當地的感覺一樣。
生活的圈子會集中在學校公司與宿舍之間,但畢竟是外來客,鄰近的地方還是會想探索幾次。
留學、外派與工作的生活正好介於遊玩與當地人的中間。
既有陌生環境的探索感,又有熟悉的風景。
我沒有那麼的喜歡東京,步調稍微太快。
但東京很有趣,什麼都有。
超級大都市,裡面每一個車站就有類似小都市的樣貌。
嶄新建築、迷走人群之外,還是找的到些幕府與江戶時代的痕跡。
說是轉換心情也好,想吃點好吃的,想買點特別的,或者乾脆什麼都不想,就是瞎晃。
好像也都不錯。
觀光客的樂趣,就是大刺刺的拿著相機,窺探著當地的生活。
除了詳細計畫,然後慢慢累積期待來到旅行途中,而旅行之樂的另外一面大概就是非預期的探索了。
對比起同一年度稍晚去京都,那是提早半年以上的機票與住宿。
而這回的東京則是臨時起意,訂的則是清倉機票,就是因為臨時起意才只能借宿朋友家。
仗著對地鐵的理解度,還有朋友口述每個值得一拍的角落,什麼也沒期待,什麼大計劃也沒的就去了。
有所缺漏嗎?難免。
有來不及去的地方嗎?難免。
有撲了空的店家嗎?難免。
可又不是只去一趟。
我想只要多去幾趟,即便是相同的地方,都會有不同的季節跟不同的旅伴。
天氣也是一個難解的謎題。
還好是陰晴不定的巴黎教會了我學著對待陰冷的天氣。
雖沒有風光明媚,卻也有巷弄風情。
更別說沒預期到的雪景。
旅行這件事情若多了些彈性,那就什麼都豁然開朗了。
拍照何嘗不是?
所以我深深喜歡Olympus,卻也用Panasonic。
這些年,架上慢慢換上了Sony,手上深愛的Ricoh也還在。
幾年過去,我仍舊有時候計畫旅行,有時候匆匆旅行。
匆匆那些年。
匆匆那年,我們見過太少世面,只愛看同一張臉。
時隔幾年,我徘徊在每個世故的微笑之間,手上相機換過一台又一台,我仍想起那年的東京。
匆匆那年,忽然一週。
東京。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