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那味了
對很多人來說,期待Micro 4/3系統能推出一台有足夠好的性能,又能兼顧拍照與錄影的機身已經很久了。
而Lumix G9 II正是Panasonic呼應這些期待的相機,一台同時能兼顧拍照與錄影的性能機身。
大約是十二月使用到現在,累積了很多這台相機所拍的照片跟使用想法,也在這篇文章跟大家分享。
一、一台我熟悉卻是全新的機身設計
Lumix G9 II是一台在Panasonic Micro 4/3系統內有著全新外觀設計的機身,但包含操作跟選單,我都非常熟悉。
怎麼會有這種狀況呢?原因很簡單,在外觀與操作設計上,Lumix G9 II跟去年推出的全片幅機身Lumix S5 II / S5 IIx是幾乎一模一樣的,只有差在Lumix G9 II沒有主動式散熱孔(風扇排風口)。
相比起Lumix G9一代,G9 II是比較方正的設計,機身大小略大,但沒有大很多。比較印象深刻的還是在握把,加深且有溝槽的設計,讓它在使用一些M43系統內比較特殊的新鏡頭像是Leica DG 10-25mm F1.7這樣的鏡頭也很舒適。
Lumix G9 II軍艦部底下,使用的是368萬像素的OLED觀景窗,在精細度跟色準都有相當不錯的表現。
在操作的自訂按鈕來說,Lumix G9 II也是目前少數有白平衡、感光度與曝光補償獨立按鈕的機身。它們還是可以自定義成習慣的功能,在快門後方的它們其實可以節省很多進選單調整的步驟。
機身也支援防滴防塵,在微雨的天氣也能有基本的防護而能繼續拍攝。
由於Lumix G9 II機身定位在拍照跟錄影都雙能,在LCD的部分,也因應這部分而能360度翻轉,不管是高低角度、自拍或者是拍照錄影都能有很理想的取景角度。
二、全新2520萬畫素,且具備相位混合對焦的新感光元件
Panasonic的機身畫素發展停滯了一小段時間,在Lumix GH6終於正式的邁入2500萬大關。
Lumix G9 II出現後,這個2520萬畫素的感光元件不再是GH6的專利,並且還加上新的對焦系統。對焦系統的強化我們放在文章晚一點說,還是先說說感光元件的表現吧!
長久以來,因為感光元件大小的關係,即使是2000萬畫素跟1600萬畫素的機身,像素密度已經很高了,這大概也是M43系統畫素發展停滯一陣子的原因。
就Lumix G9 II來說,2500萬畫素帶來最明顯的差異,還是提高畫素帶來的解像力優勢跟運用空間。
最近這幾年其實Panasonic在M43系統內發表了許多畫質優秀的新鏡頭,而G9 II是當前最能發揮這些鏡頭潛力的機身。
新的感光元件本身的階調、顏色都頗讓我意外,表現都相當良好,應該也是得益於新的半導體技術,即使提高了畫素,在動態範圍跟雜訊的控制也都很好。
在實際應用上,2500萬畫素,比起過去的機種,我們更有裁切的空間,當需要重新構圖或者因應各種平台的作品展現,Lumix G9 II也提供很好的基礎。
而過去在低光比較容易造成的色偏、雜訊、動態範圍衰退這些問題,新的感光元件也跟新的Venus影像處理引擎搭配得很好,在昏暗的環境下還是有很好看有質感的畫面。
動態範圍也一直是M43機種經常被提到,也期望能更好的相機特性。Lumix G9 II這次有了一個新的「動態範圍強化」功能,這個功能可以在一次快門裡面拍攝兩張照片,包含了低ISO且高飽和跟高ISO且低雜訊的照片,會自動合成一張照片。
這個功能是自動啟動的,在拍照的時候如果你快門低於1/15秒,才可能不啟動。
另外,這功能也不是只有在靜態照片可以使用,在影片也可以使用。
搭配V-Log/V-Gamut來錄製,最高可以有13檔的寬容度,已經是非常實用的規格,不過同樣要注意的是,在高於60P的影片就不會啟動。
我是個很喜歡拍攝逆光的攝影師,過去其實也會覺得M43機種的高光有點過曝的狀況,不過在Lumix G9 II上我覺得這種亮部整個過亮的狀況非常輕微,真的可以說很接近全片幅的表現。
我很喜歡這個改變。
Lumix G9 II在提升感光元件來到了2500萬畫素之餘,機身本身還有一個可合成1億畫素的功能。
這個功能需要上腳架,會拍攝多張照片合成一張高畫素照片。
雖然看縮圖看不太出來,不過在風景、或者是一些靜態商品的拍攝,若能好好使用這個功能,其實也可以得到一張超高畫素,也同時有超高解像力的照片。
三、速度、速度,還是速度
我想很多人關注Lumix G9 II的原因,應該就是它是Panasonic在M43系統中,首款使用相位混合式對焦的機身。
它的確值得關注也值得等待,這個新硬體的加入,讓Lumix G9 II具有了跟其他系統一戰的速度性能。
在追蹤對焦之前,我們還是要先來說說Lumix G9 II的進階自動對焦偵測技術。
Lumix G9 II跟目前市場主流的機身一樣,也已經有了高階的物體識別,它涵蓋了人物、動物、汽車、機車。與全片幅的S5 II略有不同,G9 II則是新增車輛的辨識。
另外,這個辨識也包含了人臉、人眼、人體,還有動物眼睛的辨識。
這些物體識別的技術,其實是讓我們在旅行、在一般日常時能更簡單的拍攝到常見的題材。
人像、街貓,甚至有時候想追個焦拍個車,G9 II可以說是降低了需要長時間學習的門檻。
Lumix G9 II的追蹤對焦搭配起進階自動對焦偵測,在很多時候拍攝成功率都高上很多。
我帶了它去了一次祭典遊行,也帶它去看了場籃球國際賽,在過去這些題材單純就是需要仰賴對比對焦的運算,雖然能追,但成功率跟追蹤速度都是現在更好。
在連拍來說,Lumix G9 II也支援了60fps的拍攝,可以連續拍攝3秒,也就是說你可以在運動發生的當下,拍攝180張連續的畫面,而且每一張都重新演算對焦、曝光跟白平衡。
我另外也要特別提到「預先連拍拍攝」這個功能。
這個功能可以在你反映到的當下回溯0.5、1、1.5秒的高速連拍,更不容易錯失瞬間畫面,在拍攝運動跟飛羽的時候更是實用。
四、旅行中更自由自在,解放腳架的防手震進化
除了對焦以外,我特別也要再把一個舊有的功能提出來,那就是防手震。
Lumix G9 II的防手震帳面規格高達8級,而且不是虛標,是真的能達成,我自己使用的經驗是不需要閉氣也不需要特別收縮的拍攝姿勢,我幾乎可以很穩定完成廣角端2秒長時間曝光。
我過去也曾使用過防手震很好的機身,但要能穩定的長時間曝光大約是1秒左右,2秒大約成功率是6成左右。
這次旅行我抱持著嘗試的想法,慢慢的把秒數加上去,甚至到3秒都還能有7成的成功率,這個秒數在很多時候已經是可以離開腳架來拍攝。我後來基於這份信任,確實也是不用腳架就能拍到下面這些長秒數的車軌夜景了。
M43系統本身因為感光元件相對較小,所以機身內比較有讓防手震機構移動的空間,在技術越來越成熟後,這也是現在M43的一個亮點:在設備輕便之餘,還可以減少額外攜帶腳架拍攝基本夜景的背負。
這在過去真的非常難想像,但這樣的改變確實很棒。
五、越發成熟的顏色處理,與LEICA 單色
我從第一台Lumix G1就開始使用這個系統,過去也非常喜歡Lumix GF1這台很受大家歡迎的機身,早期的Lumix機身在顏色處理比較讓我苦惱一點,需要多花一點功夫。
去年的Lumix S5 II、S5 IIx跟現在的Lumix G9 II,在機身直出的顏色都非常讓我喜歡。
現今的影像流行趨勢,除了「直接拍攝好看」以外,還希望能夠有「風格的變化」。
在直接拍攝好看這件事情,我想G9 II是很讓我滿意的,這篇文章裡我也只有使用標準STD色彩,整體畫面的階調、平衡感、反差我覺得都很好。在後續的調整或者是風格化調色,也不是那種加料過多導致後續處理很麻煩的狀態。
必須要特別提到的是新的單色調:『Leica單色』。
跟之前的L.單色不一樣的是,Leica單色這個色調跟Leica合作後的產物。它的反差比起原本的L.單色更大,更著重在亮部的演繹,我自己是很喜歡拿它來拍攝大城市裡面的光影變化與建築。
而「風格的變化」這件事情,Panasonic也針對一般人難以切入的調色邀請了許多配合的攝影師,包含影片的LUT,還有像是Lightroom的預設檔跟機身內細部調整。
只要下載來使用,就能夠先跟著喜歡的攝影師拍下嘗試,再慢慢轉變成自己的風格。
六、影片
影片的相關功能是Lumix G9 II的另外一個亮點,對比起市場上同一個價格帶的全片幅機身,像Panasonic自家的S5 II來說好了,G9 II有更好的影片錄製規格。
以4K影片來說,Lumix G9 II最高能錄製4K120P的影片,而且不管是一般的4K30P或者是高幀數的4K60P跟4K120P,畫面都是不裁切的。
最高的錄影解析度可以支援到5.8K跟5.7K。5.8K(4:3)的部分支援到30P;而5.7K(17:9)的部分則有支援到60P。
在其他的影片相關支援的硬體規格,Panasonic Lumix G9 II在Long-GOP之外,還有支援PreRes跟All-intra兩種更高的編碼;此外,還支援外接硬碟/SSD可以透過機身上的USB Type-C外錄的功能。
以上的編碼跟外錄功能,在Lumix S5 II都是沒有的,需要專為錄影強化的Lumix S5 IIx才有支援。
簡單來說,Panasonic Lumix G9 II在錄影上的規格,可說是比同價位區間的S5 II再往上提升了一級。
七、所謂M43系統升級的選項
幾年下來,我雖然從M43開始使用起,也慢慢多了許多系統,包含全片幅跟中片幅系統。也正因為這樣的使用經驗,慢慢也更能理解各系統各自有擅長的地方。
M43這個系統是一個數位時代發展很完整,也很悠久的系統,所以在這裡面我們可選擇到更多,從入門到極致,都有。其中一個就是我主要在Lumix G9 II使用的鏡頭:Leica DG 10-25mm F1.7。
Leica DG 10-25mm F1.7是一顆規格非常棒的鏡頭,等效焦段20-50mm,還全焦段最大恆定光圈F1.7,這樣的鏡頭雖然有些體積,但是重量是能接受的,可以說是另外一種面向的全方位旅遊鏡。
▲Lumix G9 II+Leica DG 10-25mm F1.7
這顆鏡頭是用最新的畫質標準所設計的,拍照的畫質非常可以信賴;錄影的對焦也安靜迅速,幾乎沒有呼吸效應。
像這樣的鏡頭,你一定會想要搭配一台夠好的機身,這台機身的規格你一定也想過要怎麼樣的吧?
▲Lumix G9 II+Leica DG 10-25mm F1.7
你想要畫素高一點、你想要追蹤對焦好一點、你想要連拍張數多一點、你想要錄影規格完整一點、你想要手持成功率可以高一點、你想要顏色好看一點……
▲Lumix G9 II+Leica DG 10-25mm F1.7
仔細想想,集合起來,它就是Lumix G9 II了。
▲Lumix G9 II+Leica DG 10-25mm F1.7
M43這個系統許多人都強調它的輕巧、便利,但卻忽略了它的獨特,也忽略它在光學能辦到的極致。
▲Lumix G9 II+Leica DG 10-25mm F1.7
當你願意投資在更新且更為數位時代設計的新鏡頭之下,那麼Lumix G9 II也將是一個最理想的解答。
▲Lumix G9 II+Leica DG 10-25mm F1.7
但你或許也會想,我還繼續用著M43這樣的系統,確實也理解到其他系統的限制,因為理解所以留下,但也還是希望能夠有一個超值的好選擇。
許多人對超值的理解不同,大部分人想的是過去市場上約1500美金左右的中階機種。在相機市場萎縮的狀態下,這個區間的新機身越來越少,機身大致上有M型化的分布,往更高階去或者往更入門去。
我聽到非常多討論,很多人認為Lumix G9 II太貴了,M43不值得這價格,這樣的價格我不如選擇全片幅。
▲Lumix G9 II+Leica DG 12-35mm F2.8
全片幅固然在畫質的天花板能發展的更高,但M43在小巧、輕便又能帶來高畫質的特性依舊明顯,而G9 II機身的售價,其實可以讓你免除重新建構一個系統的費用,過去你喜歡的、已投資的好鏡頭,在Lumix G9 II上都能重生。
▲Lumix G9 II+Leica DG 12-35mm F2.8
舉例來說好了,過去的我們常用的標準變焦鏡皇Lumix G 12-35mm F2.8是很多人喜歡的鏡頭,它小巧畫質好,在G9 II上還是能有很好的發揮。
我這次另外一個常用的鏡頭是Leica DG 12-35mm F2.8,它就是基於Lumix G 12-35mm F2.8 II的再進化,畫質更好也更適合錄影。
如果你是一個喜歡M43的使用者,我會認為Lumix G9 II的確是一個很值得考慮的選項,更高的畫素、更快的對焦、更好的錄影、更棒的防手震,這些綜合起來,雖然都是細微的增長,但合併在一起就是很巨大的拍攝體驗。
▲Lumix G9 II+Leica DG 12-35mm F2.8
結語:M43系統當今靜態動態雙能旗艦
身為一個長年的M43系統用戶,這十幾年之間能看到整個影像市場的變化。
雖然多了動態影片的需求、對焦科技也進步了,但M43還是維持著一個很優良的傳統「簡單、易用」,它是一個建構成本不算特別高,而且上手起來拍攝門檻也不高的系統。
這個時代的相機都很強調它們拍照跟錄影都全能,Lumix G9 II自然也跟上了這個趨勢。
在錄影方面,它有著Panasonic本身在動態上面的專長,影片規格完整,拍攝實品也好;在拍照方面,它也有更高的畫素、更好的照片直出顏色、也有更好的防手震。
說真的,這些特色都讓Lumix G9 II是一台好拍且好用的機身。
如果你願意,那麼我想,Lumix G9 II也將陪伴你,輕鬆的拍下每一幕專屬你的精彩。
文章的最後,放了喜歡的照片,分享給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