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那味了
(i)intro
Zuiko Digital 11-22mm(以下皆以ZD簡稱Zuiko Digital)是我2006年秋天正式投入Four Thirds系統後所更換的第一顆鏡頭,在此之前的十個月我都使用ZD 14-54mm,嚴格來說我沒有什麼不滿意的,ZD 14-54mm的焦段實用(等校28-108mm),各焦段的最大光圈又很合適(F2.8-F3.5),畫質方面雖然稱不上頂級,但是都有一定的水準之上,這也是種下我日後改用ZD 12-60mm的原因。
這篇文章屬於比較質性,偏向我個人使用鏡頭的感受跟心得,而較少量化的資料,所以在整篇文章開始是需要先註解給大家的。
2007年的時候,我原本沒有打算要換鏡頭,但臨時決定修了訊息設計的實習課,而那堂課要跟老師去日本,在跟ZD 7-14mm的抉擇之下…..
當然是不用選,直接就選ZD 11-22mm,一支兩萬多的鏡頭跟七萬多的鏡頭,對我來講根本就是即使考慮光學素質以後都不用考慮的抉擇。
ZD11-22mm的外觀承襲ZD 14-54mm這個級距的塗裝跟外觀特色,基本上就是屬於比較穩固可靠的訴求,重量是485g比起ZD 14-54mm來說剛好重了50g(435g),兩者也都有Olympus從High Grade有的特性:防滴防塵,搭配起E-1等有防滴防塵的機身,在野外或者旅行的時候,一點都不怕突如其來的大雨。
很多人都說,我又不需要在雨中拍照,再者我的相機沒防滴防塵也淋過雨阿,回家以後擦乾淨後放到防潮箱還不是沒事?
整組防滴防塵的用意,主要還是在可靠度的展現,因為你永遠無法預期什麼時候會有不可抗力的氣候因素影響,有這樣的功能性可以讓你比較敢在那樣的環境繼續使用相機,只因他信賴它。
我們不是職業用戶,不會每天在非洲原野裡面跑來奔去,也不會經常到南極的冰原,甚至連WRC越野賽我們一輩子可能都不見得拍一次,那麼防滴防塵到底是要什麼時候用到?
旅行中你總有遇到不可預期的氣候,我在京都清水寺的時候下起了綿綿細雨,同行的同學拿著D200即使機身有防滴防塵,他還是得小心翼翼拿起塑膠袋罩住鏡頭避雨。
在新加坡的時候,熱帶的氣候在幾天早上出門的時候都下起了傾盆大雨,雖然還是得用雨傘遮一下,但就不怕隨處飛濺的雨花。
我們旅行的時候多半都已經計畫好行程,因為可能之後被工作綁著,可能預算有限,如果遇上下雨下雪,難道就得待在旅館或者咖啡廳裡面嗎?
我相信你還是會盡可能的想要完成旅行,這時候防滴防塵的功能性自然可以多一些幫助你的東西。至少,我還沒有遇過我必須手忙腳亂要顧著塑膠袋又想拍照的情形。
ZD 11-22mm的鏡身上面,擁有標示焦段跟光圈的牌子。
在濾鏡的口徑上面,也比ZD 14-54mm略大一些,來到72mm,也因此你可以發現最前方比起鏡筒的寬度略大。
ZD 11-22mm不只擁有標示焦段跟光圈的牌子,同時也有擁有完整的對焦距離標示窗口,比對我後來也有購買的ZD 9-18mm,這對我來說很方便。
因為有時候會遇到需要手動對焦的時候,有這樣的窗口讓我可以在昏暗的觀景窗內可以直接看對焦距離估焦就可以了,不然我常常不知道哪邊才是無限遠。
ZD 11-22mm原本附的鏡頭蓋不是夾式的,如果你用了遮光罩的話,會不容易拿起鏡頭蓋,這次的ZD 11-22mm外觀照片大部分委託台灣的朋友幫忙拍攝的,所以有出現這樣的鏡頭蓋。
先前的High Grade鏡頭,都有幾個特徵,包含了:完整的對焦距離指示窗、標示鏡頭數據的牌子(Standard用印的)、粗大的變焦橡膠環。還有一個,也是比較少被人提及的特色,那就是馬達跟Standard不一樣。
Olympus是電子機身,即使你用手動對焦,依然是轉動對焦環後,把訊號傳回機身讓機身驅動馬達對焦的,同時各個級距的鏡頭所採用的馬達也不同,會造成驅動速度的差異,所以大部分的使用者從Standard換到High Grade後多半可以感受到對焦速度上的差異。
後期的SWD鏡頭有改為機械式的構造,所以關機時手動對焦也可以看到對焦距離的變化,進行對焦的動作,不需要讓機身跟鏡頭溝通訊號。
鏡頭上另外一個金屬牌子,標示著Olympus Digital。
ZD 11-22mm這隻鏡頭在最廣角11mm的地方,是伸出最長的時候,而22mm端也是略微伸長一些,在18mm左右反而是最短的時候。
ZD 11-22mm用了兩片Aspheric lens,也就是非球面鏡。
基本上非球面鏡的產生是因為球面鏡會產生一些像差,為了克服這些像差,設計鏡頭的時候需要使用更多的鏡片來修正。而非球面鏡的產生,則可以利用一片鏡片就修正需要多片鏡片的像差,也因此可以更減少鏡頭的體積跟重量,同時他也可以提昇最大光圈的畫質,還有減少廣角鏡頭的變形。
不同於現在的鏡頭,新的鏡頭都或多或少的運用了低色散(ED)鏡片,ZD 11-22mm並沒有這樣的鏡片。
然而在德國的Photozone(舊版網頁,新版網頁已經移除了),所做的量化測試裡面(邊角失光、MTF、變形等等數據),ZD 11-22mm都取得很好的表現。
幾樣特徵根據印象描述一下(因為已經沒有reference,所以當做參考就好)。
MTF的數值從最大光圈開始都已經是相當優異的表現,更可怕的是從中心到邊緣的數值都相當接近。以我個人的使用經驗,從中心到邊緣的畫質也的確沒什麼太大差異。
在廣角鏡的變形方面,11mm端(等校)也相當良好。
在我心目中很好的Pentax DA14,ZD 11-22mm這隻鏡頭能以變焦鏡頭在變形上能夠跟DA 14不相上下(其實看當時的圖表是更好一些),我感到非常訝異。
DIWA Lab有一些ZD 11-22mm的量化數據,大家可以參考看看。
ZD 11-22這隻使用起來,就是隻焦距範圍比較短的標準變焦鏡頭。
它有一個特性很奇怪,我也覺得很疑惑。那就是跟ZD 14-54mm比較起來,它拍攝起來有如加上偏光鏡一樣,遇到藍天更凸顯天空的蔚藍。
而這隻鏡頭的抗耀光能力,產生鬼影的狀況野蠻輕微的,逆光跟高反差下的表現,也是可圈可點,可以直接從這張雪地中直接跟太陽直接相對的照片看出一些端倪。
這隻鏡頭最近對焦距離是0.28m。而放大率是0.13x (35mm equivalent Maximum Image Magnification 0.26x),據官方的說法是大約等於135片幅的0.26x,我推測應該是因為視角x2相當於裁切過的關係。
規格上這樣的近拍能力比ZD 14-54來的差(最近對焦距離0.22m,等校135片幅的放大率約為0.52x)
不過實際使用起來,在22mm端的時候,0.26x相當於1:4的微距放大率了,在很多鏡頭都已經可以掛上macro或者是micro的字樣了。
在拍攝基本的花花草草這樣的倍率也已經夠用,需要更大的主體回家裁切一下也可以獲得不錯的表現。
也正因為這個近拍還算好用,所以旅途中,我總是利用這顆鏡頭的22mm端來拍攝食物,像這盤在新加坡牛車水點的海鮮炒麵,就正好是應用這顆鏡頭在旅行途中的一道美食。
我相信你還是會有疑問,如果一顆鏡頭的放大率能力越好,不是越好運用嗎?
我的回答是:「是,也不是。」
基本上ZD 14-54mm的微距能力比起ZD 11-22mm好是毫無疑問的,但重點是你要怎麼用。
如果你暫時沒有macro,又期望具備越高的macro能力可以拍花花草草,簡單的網拍商品,偶爾拍拍比較不怕人的蝴蝶等,那ZD 14-54mm可以說是比較全面。
而ZD 11-22mm微距能力比較普通,但也沒有到不能用的地步,我個人很喜歡用它拍食物,這當然也是因為如果我用ZD 14-54mm拍攝食物,通常來說我也不會用到54mm端極限的0.52x放大率(大約都是約35mm左右),這樣一比較起來,ZD 11-22mm微距能力也就沒有到完全不能使用那麼嚴重了。
實際上這也是因為比較的對象是ZD 14-54mm的緣故,因為一般的標準變焦鏡,放大率經過APSC裁切後大約都是1:4,少數有到1:3(Sigma 新版18-50/2.8算特例,它有約1:2)
以下,是我那陣子拍攝的一些照片,今天先放上來給大家參考,明天我們將繼續談我為什麼當時選了ZD 11-22跟後續的一些使用觀感。
本文索引:
我所用過的Four Thirds Lens(II):Zuiko Digital 11-22mm(i)
我所用過的Four Thirds Lens(II):Zuiko Digital 11-22mm(ii)
延伸閱讀:
我所用過的Four Thirds Lens(I):魔性之眼 LEICA D SUMMILUX 25mm
我所用過的Four Thirds Lens(III):Zuiko Digital 9-18mm(i)
我所用過的Four Thirds Lens(III):Zuiko Digital 9-18mm(ii)
我所用過的Four Thirds Lens(IV):to be or not to be.
6 replies on “我所用過的Four Thirds Lens(II):Zuiko Digital 11-22mm(i)”
好詳盡的鏡頭介紹,
照片的分享也很棒, 廣角的氣勢果然驚人,
藍天, 綠葉, 顏色看了很舒服
看得讓我都想把自己的文章砍掉了…XD
喜歡這樣的鏡頭,只是沒錢投資.
好鏡一支呀!
在今年(2009)農曆春節前夕,
我從中台灣找到一隻元佑總代理的過保二手品。
對於O家攝友來說,這隻11-22常常與「最貴的Standard Lens 9-18」
兩鏡PK,相互爭取攝友荷包裡的小朋友(小朋友們…都要近20張呀)
要讓自己無悔敗入,在網路上搜羅了接近佰張分享照片。
用電腦螢幕看了好久9-18與11-22的分享圖…
…最後挑的就是11-22。
11-22讓我最歡欣地折服的感覺是:恰好的呈像銳利感。
實際使用的感受…11-22在銳利解像上的performance,
常讓我覺得:照片似乎更立體、多了份鮮明躍越的光影律動
可能是:這顆鏡頭解像銳利,讓構圖裡的各種元素有其各自分明的呈現吧。
O家JPEG直出的色調,也許是『分明躍越呈現』相得益彰的因素之一吧。
從格主PO上的照片,約莫在:
→ E-3發表展示那位MODEL的照片、與
→ 倒數第二張~青苔、霧樹、古牆、十字架
有那種我嘗試想要形容的…光影立體鮮明躍越感。
簡言之,自今年初春以來的使用經驗,我很能體認……
「為數不少的O家攝友,為入手12-60SWD而售出了11-22之後,
常常聽他們說『如果有閒錢的話,還想把11-22找回來』」
從規格來看,這些話看似無腦的舉動,
畢竟手上有12-60mm,著眼擴編廣角端…收納11-22,
廣角效益(等效22比24)實在非常不顯著。
只能說…魔性吧,
為了那種…些微、質化、但微妙關鍵的感動囉。
期待後續的文章..
你的心得總會讓我想為什麼需要這顆鏡頭?
而不僅僅是11-22這個數字而已..
再次感謝!
用慣了ZD14-54
看到這篇11-22拍的
還有點心動…: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