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那味了
其一:關於旅行,關於東京天涯
東京對我來說的記憶有些片段,雖然是生長在日劇年代,不過不知怎麼搞的對東京就沒什麼憧憬,後來到東京都跟工作有些相關,停留時間短也就沒什麼太深的印象。
直到讀了張維中的幾個專欄,介紹了東京的下町風貌,在五光十色的東京都會區以外,那樣具備日本生活樣貌的地方,很是吸引我。
在淺草、明治神宮這些觀光客造訪的東京樣貌外,在原宿、涉谷、新宿、秋葉原這些熱鬧的都會區外,還是有些街區觀光客不多,走著走著就能耗上一整天。
肚子餓就停下的食堂、飄來咖啡香就休息的街角咖啡廳、路邊的點心舖,都是一張張留存心中的風景。
不管做了多少功課,預想了幾次,我還是覺得旅行很難。
最難的是天氣,你總抓不到何時楓葉將由紅轉枯,你也預想不到會在整天陰雨的天氣下拍照。期待的河口湖紅葉映上富士山,最重要的主角卻不見蹤影,只好再次補考。
但最具樂趣的也是這些不確定感。
想吃的店家臨時歇業,隨手找來的店家卻有驚喜美味;富士山不見蹤影,五湖地帶沿路卻是煙霧繚繞,配上遍山紅葉又是另外一番風景。
有人這麼說,京都若是本小說,東京則是部電影,在我看來,這些城市有各自的氣質,像我只是過路幾回,尚不能全盤體會,仍就是在門外的門外漢。
這些在門口張望的門外漢風景,在我的旅行途中宛如一卷卷的底片。而這卷東京,正是由M.ZD 12-100mm帶回來的天涯風景。
假期有限,今年到日本搭紅眼班機的次數多了些。
破曉之際,飛往東京的航班正準備降落,從漸層中鑽入雲海裡。
到東京這天,天氣正好。
中午的月島似乎還沒醒,有的只是採購的居民跟準備的在地商家,在這裡吃了有名的文字燒。
沒有太多計畫的下町散步,似乎也不錯。
或許是張維中筆下描繪的東京下町太美好,今年就這麼不自覺的被吸引到這些地方。
雖不是走在時代尖端的華美建築,這些路過風景,就算只是一張照片,卻還是能勾起下次想要不同時間再探訪的念頭。
到東京這日是日本的七五三節,在富岡八幡宮遇上了著振袖參拜的小朋友,在階梯前蹦蹦跳跳的,好可愛啊!
這幾年比較有機會體驗到秋天的日本,在蕭瑟之前,總是有著專屬季節的繽紛。
有時是滿山遍野的漸層,有時是古剎神社裡的紅。
而有時,只是偶遇的一株銀杏,只要配上好天氣,就是一幅秋天妝點的迷人畫作。
嗯…M.ZD 12-100mm最靈活的用途就在此展現了。
秋天的天氣穩定,傍晚的時候總有漂亮的漸層,月兒彎彎,超級月亮還有一週才到來。
第二次到了日光,這回往奧日光前進,山上冷得早,紅葉已到末期,不過總算在明智平觀景台見到了遼闊的華嚴瀑布風景。
中禪寺湖一帶,最讓我稱奇的,還是依波呂山道的48個彎道了,公車司機也實在厲害,大車穿梭在這樣接連不斷的彎道不提,還十分平穩,讓我一路沒暈車的上下山,真是太厲害了(這才是重點)
還是十一月,山上就已經是零度左右的天氣了。
湖面上才透了些陽光,往回走就開始下起了小雨。
第二次來到神橋,上一次是一片雪白的隆冬,而這次是染上繽紛秋色的深秋。
倒不是一直反覆的去某個地方,而是每個季節、每個時刻,都有不同的光景,每次都新鮮,每次都想讓人再次到訪。
到東京的次數不多,每次幾乎都會來到晴空塔腳下,但卻從未登塔而上。
大概是去京都都到二年坂,卻不是每次都進清水寺一樣。
對我來說,晴空塔是我往東京都內窺探得見的門外漢風景。
午飯找到間當地上班族喜歡的烤魚定食,中午後下起了小陣雨,氣溫也下降很多,只好躲進另外一間店,也算是烤魚,只是它是鯛魚燒。
這鯛魚燒帶著炭火的味道,真是美味也難怪外帶要等一小時了。
配杯熱茶,在這冷天真是享受。
咖啡廳早已走進我們的日常,星巴克或者藍瓶這類的連鎖店鋪是種生活穩定跟信賴感。
各區的小店鋪,則跟各種咖啡一樣,個性迴異,卻又巧妙的融入生活。
要說咖啡廳的風景,除了滿室的咖啡香味以外,就是以人構成的獨特風景了吧?
來自舊金山的藍瓶子在東京越開越多,飄著細雨的這個冷天最後還是到了清澄白河的藍瓶待著。
是說,藍瓶的店員們顧著這麼多的手沖,還能不急不徐,真是厲害。
雖然這幾年,晴空塔儼然已經成為東京的新地標,但大概是生長於日劇世代,總覺得鐵塔還是東京最醒目的風景。
雖然老派,總是回憶之必要。
在頂樓的餐廳吃過晚餐,蓋滿雨水的天窗清晰許多,鐵塔尖終於探頭。
一進到商店街內,區域的年紀彷彿提升至平均50歲,我這年紀看來只是個小朋友。
商店街的種類也不少以老人家的穿搭為主體,甚至連超市的警衛也是長輩,很有在地的生活感,太有趣了這裡。
路面電車不若一般列車的速捷,緩緩經過平交道的同時,所有人都因此而靜靜等待。
這兩年比較常到日本,許多觀光地點外,我還是喜歡這些旅行中的暫停片刻。
雖然是人口多的首都圈,在很多地方總還是能窺見生活的樣貌。
原本只是隨手拍下照片,沒想到回家整理照片的時候,畫面有好幾個跟我一樣拿著相機拍照的人。
在荒川線遇見各類不同的攝影者,每回相機對望,總有種會心一笑的感覺。
雖然我不是鐵道迷,今年卻還是來了兩次荒川線。
路面電車緩慢的穿過,或許我迷戀的不是列車,而是列車穿過的區域。
那些有血有肉具有生活樣貌,而非燈紅酒綠的東京區域。
秋冬天黑的早,才剛到荒川二丁目不久就已經沒有日光了。
旅行途中沒有刻意安排,到荒川線時湊巧都是週末,好像也略能體會到春上村樹筆下描寫的荒川線。
『星期天早晨的都電,只有三人一組的歐巴桑搭乘。我上車時歐巴桑看見我的臉便微笑,我也微笑。』
『電車緊貼著一家家的屋簷外行進,有一家的曬衣陽台上一連排列著十個蕃茄盆栽,在那旁邊一隻大黑貓正在曬太陽。』
『還可以看見小孩子們在庭院裡吹肥皂泡泡,不知道從哪裡傳來石田塬美的歌,甚至還飄著咖啡的香味。』
『電車像縫合著如此親密的後街般滑溜溜的跑著。』
兩次到荒川線都沒走遍全線,好像也無妨。
從荒川線一路回新宿住處,原本要吃的飲食店泰然居然臨時休息,那可是非常期待的比內地雞阿!
只好手指動動趕緊搜了新宿一帶,看了順眼的一間前往。
臨時決定的店家,卻出乎意料的美味,在日本難得吃比內地雞,兩次體驗都非常不錯,非常值得推薦。
該說是食材美妙呢?還是泰然處之帶來的驚喜?
關於相機,關於拍照,關於旅行,我想每個人都能說出一套道理。
對我來說,從一開始在台灣的順光藍天照,巴黎帶來的陰晴不定,旅行在城市中的逆光角落…
不論是什麼,總之都是快門伴著光的律動呼吸。
在都市旅行的時候,總排上一個美術館或是圖書館,倒不是非要看展不可。
在窗戶與鏡面之間,在光影流瀉之時,總能意外發現這些空間的美妙。
國立新美術館好像就是為了光而生的建築。
有著陽光的午後,灑落滿地的陽光,不管幾次,都還是會被這些光影所吸引。
向著陽光的地方還是暖暖的,雖天氣稍涼還是會想待在戶外。
就這麼沐浴在光線底下。
東京很大,每回都來去匆匆,阿美橫這麼有名的市集地帶我還是第一次到。
星期天的上野真是有趣,才下午三點多,街邊已經滿是喝著啤酒吃燒烤的人們,阿美跟上中橫丁更是滿滿的人潮。
話說,二木菓子還真是讓人失心瘋哪,各式的零食差點讓我走不出店門口。
大概也就得在東京這樣的城市,才拍的出這些匆忙的路邊風景。
說也奇怪,每回到東京總有種身在台北的感覺,也許是大都會忙亂生活帶來的感受,在這些五光十色的燈光之下,更顯迷離。
兩次到河口湖的天氣都沒有很好,有點不妙阿,天氣陰陰的。
秋天的河口湖應該要讓好天氣配上紅葉,再來個富士山,完美。
富士山那麼大,你離那麼近,怎麼可能看不到呢?我來兩次了,還真的看不到,果真是人品問題,我的表情跟天上纜車的吉祥物一樣囧…
結果從天上纜車下山的時候,開始下雨了。
隔著纜車窗戶看著雨滴跟紅葉,別有一番滋味(…)
還好這次因為想住精進湖旁,決定自己開車前往,不然這個陰雨的天氣拖著行李應該會很痛苦。
雨持續下著,才三、四點天就暗的差不多了,到旅館安頓好,正巧雲稍稍散開,還勉強有個倦鳥歸巢的子抱富士。
隔天在精進湖旁繞了一圈,準備著往河口湖車站回新宿。
要離開精進湖前一個嘴硬沒聽導航的導引,就往另外一邊的山區去了,開了快半小時山路才找到地方回頭,不過也是這樣才見到不同的景色。
滿山頭的紅葉,配上煙霧繚繞(還在下雨,別再說了…),看著山凹處的村莊,還真有種世外桃源的感覺。
要回到河口湖站前,終於放晴。
期待已久的富士山總算探出頭來,就像搖滾巨星一樣,舉手投足都有路人駐足讚嘆。
說起來兩天中,第一天看到富士山的下半部,第二天看到山頂的上半部,剛好拼湊成完整的山頭。
希望下回來,可以見到一直想拍的逆富士。
回到新宿,各種燈紅酒綠的食肆才剛要營業。
差點又要被相機店裡的各種老相機拖住出不來了。
回程是晚班機,起飛後看著東京鐵塔在港區逐漸消失,然後在安全帶燈號消失時,正好經過大阪上空。
真漂亮哪,晚安,日本。
其二:關於M.ZD 12-100mm,一鏡天涯的二三事
說過了這次旅行的事,也來說說這次使用的器材:M.ZD 12-100mm。
這幾年之間,我的使用習慣轉換成定焦鏡頭的搭配,也不再以望遠端或者是超廣角等具備張力的鏡頭作為旅行的拍攝,大致上會比較圍繞在等效為24~100mm左右的三顆鏡頭搭配。
話雖如此,我買下的前兩台相機是Olympus C-730uz跟Fujifilm S602z,而真正開始寫文分享的相機則是Konica Minolta A200,這幾台相機都是高倍變焦的高階消費機。
也是這些廣泛的焦段,讓我慢慢熟悉關於拍照的一切,建構起目前關於旅行的選擇。
很久沒有用上這樣的變焦鏡,這回在東京旅行再次喚回以往的使用感。M.ZD 12-100mm這顆鏡頭我認為是這幾年無反光鏡裡面相當難得的佳作,兼顧體積之餘,畫質也相當好,可說讓我非常放心的讓他當作這次旅行的主要拍攝組合。
關於M.ZD 12-100mm F4 PRO比較偏介紹的探討,我放在另外一篇文章了。
兩顆三元鏡的焦段,涵蓋等效24-200mm,也讓我體驗了兩件事。
一件自然是便利,在定焦畫質與鏡頭特色之外,難免有換鏡的不便性,重新讓變焦鏡變成旅行中的主力當然是減少換鏡的次數,沿路上幾乎不需要有任何等待,因為換鏡造成的中斷幾乎不存在。
另外一件則是重新體會多變的焦段,這幾年比較將常用的焦段集中在,等效28mm、35mm、50mm、85mm這些生活上常見的視角,而12-100mm則讓我可以應付郊外到都內的小區塊散步拍攝,幾乎是無所不拍。
由於Olympus在防手震技術的持續進步,加上這顆鏡頭本身就有防手震,搭配PEN F的機身防手震兩這可以達成6級的防手震(5+1),所有焦段都有非常好的成功率,尤其是望遠端。作為旅行,這顆鏡頭在無所不拍之餘,尚能給予我照片穩定不晃動的可靠感。
以PEN F來搭配這顆鏡頭,使用上的缺點我認為是配重,PEN F畢竟是一個比較以賞玩與攝影樂趣為主軸的機身,搭配這樣的鏡頭即使有手把,還是有些頭重腳輕,我會認為E-M5 II跟E-M1 II整體搭配上會比較適合些。
整體來說,使用M.ZD 12-100mm在旅行途中的經驗很好,定焦雖好,但少了些便利性,而M.ZD 12-100mm展現的則是在便利性中,仍帶給我理想畫質的信賴感。
延伸閱讀:
日常的故事,我們緩緩說 – Olympus PEN F
流動的日常饗宴 – Olympus M.ZD 25mm F1.2 PRO
端在掌心的天涯 – Olympus M.ZD 12-100mm F4 IS PR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