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那味了
使用Micro 4/3系統這幾年來,或許是因為貪圖輕便,我的使用習慣也慢慢轉往定焦鏡的使用。雖不至於完全不用變焦鏡,只是漸漸變成偏向便利性的輔助搭配。
也因此,Olympus這幾年推出的PRO鏡系列我比較少接觸,主要就是PRO鏡初期以變焦三元鏡的建構哲學。
不過如果要選出今年中,讓人覺得十分有意思的鏡頭,那麼我會挑出這篇文章的主角:Olympus M.ZD 12-100mm F4 IS PRO。
相對起個性鮮明的定焦鏡,為什麼一支變焦鏡會讓我覺得「十分有意思」呢?我覺得不如說是焦段的規格吧!
早在傳出有可能推出這款鏡頭之時,Olympus M.ZD 12-100mm F4 IS PRO所擁有的焦段就十分讓人意外,還帶點瘋狂,居然有了個等效24-200mm的焦段,還帶上恆定最大光圈F4!
等效24-200mm的鏡頭,涵蓋的是一般常見三元變焦鏡的兩顆(等效24-70mm與70-200mm的兩顆變焦鏡),幾乎可以應付各式各樣的拍攝需求。
廣泛的焦段,不用換鏡的便利性,這樣的鏡頭很適合作為旅行使用,可說是踏遍天涯的好伙伴,也因此這類高倍變焦鏡也被稱為「天涯鏡」。
Olympus M.ZD 12-100mm F4的重量是561g,濾鏡口徑為72mm,最短的長度落在116.5mm,如果在Micro 4/3系統上,常被認為是稍大稍重的組合。
以相近規格而其他系統的鏡頭來說,FUJINON LENS XF18-135mmF3.5-5.6(等效27-200mm),重量是490g;SONY的FE 24-240mm F3.5-6.3 OSS則是780g。
這兩顆鏡頭都不是恆定光圈,以Olympus M.ZD 12-100mm採最大恆定光圈F4來說,以其規格來說,算是很合理的體積與重量。更別提 M.ZD 12-100mm大概僅僅是兩顆三元變焦鏡的一半重量,可說是在焦段上與重量上的合理分配。。
如果你是搭配PEN F這類相機來說,我想難免會有配重上的問題,不過若是搭配E-M1/E-M1 II或者是Lumix GH4的話,配重與握持會好上很多。
高倍變焦鏡在這個時代不算是新鮮事,但開始使用M.ZD 12-100mm還是有一點很讓人驚艷,這個特點就是放大率。
望遠端的放大率是0.21x,讓人嘖嘖稱奇的,是廣角端能有0.3x的放大率,下面這張就是利用24mm的最大放大率拍下的照片。
廣角端24mm的最近對焦距離是15公分,你或許會覺得還是有點遠,但其實對焦距離的起算是從感光元件算起,加上鏡頭本身的長度,幾乎是貼著被攝物體拍攝了。
而望遠端的0.21x放大率也還不錯,能夠在望遠端,相對不容易打擾被攝物體的狀況下獲取好的近拍效果。
要說起這類高倍變焦鏡的樂趣,我覺得就是一個『什麼都想拍,什麼都能拍,什麼都不錯過』。
Olympus M.ZD 12-100mm F4,它所涵蓋的焦段並非最廣泛,有更多的鏡頭都超過10倍變焦,然而我覺得這顆鏡頭在最大恆定光圈F4、體積、涵蓋的焦段、重量,是一個很適切的搭配。
望遠來到200mm,其實已經是非常好用的望遠端了。我拍了兩組照片,剛好可以看出同一個地點由24mm切換成200mm的視角轉換。
M.ZD 12-100mm的F4光圈,要營造一些景深的效果已經蠻足夠,若是又搭配望遠端來拍,照片也能帶來不同的壓縮感。
散景倒是些許的遺憾,不是如奶油一般的化開,不過變焦鏡嘛,本來就不是強項,後來也就釋懷了。
我原本以為這顆高倍變焦鏡頭,在24mm可能會變形的一塌糊塗,出乎意料地,M.ZD 12-100mm在廣角端的表現很好。
我沒有刻意拍攝磚牆,但你可以看看以等效24mm的照片中,並沒有出現明顯的桶狀與枕狀變形,建築的線條也不怎麼變形。
我有很長一段時間少用大範圍的變焦鏡,很大的一個部分還是畫質,高倍變焦鏡確實是方便,但是高倍率也造成比較大的畫質衰減。
M.ZD 12-100mm畫質完全顛覆我對這類鏡頭畫質的印象,喜歡M.ZD 12-100mm的畫質表現,非常優秀。
如果拆開,單跟M.ZD 12-40mm F2.8與M.ZD 40-150mm F2.8相比,高倍變焦的M.ZD 12-100mm畫質上還是差一點,但是相去不遠。
M.ZD 12-100mm的畫質表現總歸一句話來說,就是平均。從廣角端到望遠端,從開放光圈F4到F8左右,都有相當平均且優秀的表現。
望遠端與開放光圈F4的表現也相當不錯,雖然有稍微衰退一點,但以高倍變焦鏡來說已經是非常好的表現。
M.ZD 12-100mm在抗耀光的表現還不錯,雖然正對強烈光源的時候會有鬼影,但耀光所造成的對比下降十分輕微。
M.ZD 12-100mm除了廣角端的近拍是個很讓人印象深刻的規格以外,它同時也搭載了防手震機制。
Olympus一向以機身防手震,所有鏡頭都能擁有防手震的效果著稱,在鏡頭上面具備IS防手震,難道是要捨棄這個長處嗎?
當然不是捨棄,這個鏡頭上的IS是可以跟機身的防手震可以一起搭,能有更好的防手震效果,搭配最新的E-M1 II,兩者最高可以達到6.5級的防手震,而我使用的PEN F則可以達成6級(E-M5 II一樣可以達成6級)。
一些M43用戶的社團內的使用者,曾見到高達8秒、6秒等不可思議的長曝光秒數手持成功率,我的使用都是在一般旅行場合,沒有那麼誇張,但實際拍攝的心得,仍舊十分驚人哪!
在廣角端24mm的時候,我可以手持1秒而不晃動,而且不是偶然成功的一張,我連續拍了近十張,大概有八張左右的成功率。
科技真的顛覆了許多我們的想法,以前誰能想到可以手持縮光圈拍攝夜景,而不用上腳架呢?
關於這顆鏡頭的特色,這樣寫著寫著,也到了文章尾聲。
可別看我現在滿手定焦鏡,最早的時候可是從變焦鏡入門的,啟蒙導師還是高倍變焦的相機呢!我自己買的第一台相機是Olympus C-730uz,是台從38-380mm的十倍變焦相機。
以現在這個年代看,這台相機要廣不廣的,最廣端才38mm,不過也是這台相機讓我有了個喜歡相機的開始,然後一路嘗試許多相機與鏡頭,最後才建構起定焦的使用習慣。
必須承認一件事,對於Olympus M.ZD 12-100mm F4,我一開始並沒有太多期待,以現在的我來說,變焦鏡偏向理性跟便利應用面,所以你會見到我會有更多的驗證跟分析在這顆鏡頭上。
我並非不期待這顆鏡頭的畫質與新科技,只是因為現在的個人使用傾向,所以在剛開始上手這顆鏡頭時,稍稍有些提不起勁。
每個人喜愛的器材都不一樣,有些人喜歡定焦鏡的純粹,也有人喜歡變焦鏡的便利性。
我喜歡定焦鏡,在某幾個焦段搭配的激盪,也喜歡同樣焦段下,許多鏡頭仍有自己的個性,有時鮮明、有時則是特別的氣質。
但我也喜歡變焦鏡帶來的便利,那是種無須受到侷限,自由自在的按快門的興味。
要說起變焦鏡的便利,Olympus M.ZD 12-100mm F4可稱的上是其中翹楚了。
才在不久以前,我們為了更廣泛的焦段涵蓋,必須用著妥協過後的畫質,不滿意,但還是接受了。
不只畫質妥協,更廣的焦段涵蓋也換來更小的光圈,雖然視角上極富變化,但拍攝上反而帶來限制。
像Olympus M.ZD 12-100mm F4這樣的鏡頭,從等效24mm涵蓋至200mm,最大恆定光圈F4搭配驚人的防手震機制。
我十分欣賞這顆變焦鏡的畫質,在這麼廣的變焦範圍下,仍舊有相當好的表現。
科技,讓所有的限制都不見了。
一開始在用這顆鏡頭的時候,我還沒有意識到有些記憶正被喚醒,那是我剛踏入4/3系統的記憶。
我剛開始用4/3系統的時候用的是E-1,我非常喜歡一開始搭配的ZD 14-54mm F2.8-3.5這顆鏡頭,後來也換成了焦段範圍更廣的ZD 12-60mm F2.8-4。
是阿,用M.ZD 12-100mm的感覺還真的跟這兩顆有點像,差不多的長度跟重量、很適合旅行拍攝的涵蓋焦段、畫質優秀且近拍能力好,在在都與這兩顆ZD變焦鏡十分相像。
唯一不同的,是有了更好的防手震效果與更望遠的焦段。
我不是不喜歡變焦鏡,只是太久沒用了而已,M.ZD 12-100mm喚醒了我當年那個想要一機一鏡旅行的記憶,也是我買相機的理由。
正是這個理由讓我買下了像C-730uz這樣的相機,在數位單眼時期也喜歡ZD 12-60mm這樣的鏡頭。
1996年的時候,Steve Jobs曾接受Wired雜誌的專訪。
他這麼說:「主動去追求更多元、更極致的使用體驗,並且讓自己更懂得要求細節。不要停,這些都會逐漸累加成為往後設計所需的元素跟養分。」
「直到有一天,你將會有能力去連接這些過去的美好體驗,並且反手去創造新事物。」
「那一天,將會是你一生當中,最美好的一天」
我們都對世界有一些想像。
這個想像很廣、很寬。
有些人看到的世界是大山大水,有些人看到的是浩瀚無垠的星星,有些人看到的是人們的微笑,有些人則是街頭市井風景…
從天空到海洋,從城市到郊外,相機伴著我們實現了這些想像。
為了滿足我們的想像,這世界誕生了各種性格的相機,當然也包含了各式各樣的鏡頭。
像M.ZD 12-100mm F4這樣的鏡頭,恰恰是我們在拍照路上追求多元體驗的方式。
能使用的多變焦段也讓我們累加更多關於細節的觀察,滿足對這世界的想像。
一直以來,我用相機的理由一直都是紀錄旅行與生活中映入眼簾的美好。
這些相機與鏡頭伴著我,從一開始,山海之間的練習,到現在慢慢轉回我專注的旅行與日常。
雖是日常與尋常旅行,卻依舊是千變萬化的風景。
那些風景,正是我端在掌心裡,獨一無二的天涯。
最後的最後,就是我用 M.ZD 12-100mm F4帶回來的天涯風景。
延伸閱讀:
日常的故事,我們緩緩說 – Olympus PEN F
流動的日常饗宴 – Olympus M.ZD 25mm F1.2 PR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