Olympus E-3,一台眾多4/3使用者引頸期盼數年的旗艦機種。

Olympus在數位單眼市場上得佈局,近幾年多半著眼於入門市場,中階以上的機種多年來除了始祖E-1外付之闕如,儘管4/3系統具備優異的色彩管理,並且在Zuikko Digital致力發展的直射入光機制,確實也帶給了高品質的鏡頭光學水準。

但是對我們這些用戶來說,也難免有所失落,我們要的操控性、快速的反應性能、具備可靠性可以取代E-1的機器,到底在哪裡呢?

body_34 (by euyoung)

2007年夏季,Nikon除了放下D3這個震撼彈以外,也發表D300,D300讓E-System這個優勢頓時消逝無疑。

在過去4/3系統所具備的優勢:類似的價格區間,卻給你更接近專業水準的功能。

2003年E-1的發表,售價大約是跟Canon的10D相若,但E-1給的幾個功能卻都是更高階的系列才可能有的,比方說:

1.100%的觀景窗視野率,不會讓你拍攝時有不必要的東西入鏡
2.全套的防滴防塵
3.特別微調過的快門震盪,反振輕微聲音較小,在生態拍攝方面亦有幫助。

D300雖然只有機身防滴防塵不包含鏡頭,但是也增加了100%的視野率,甚至在對焦點的數量也做了大幅調整,可以說是把APSC的優勢(或者說小片幅機身的優勢)發揮的淋漓盡致:在比較輕巧的機身下,做出更快速的反應。

暑假過後,大家對於E-3的推出又是期待卻又是受傷害,最後在2007/10/17號,一切的謎底揭曉。

E-3具備了許多新想法跟功能,世界最速的AF、可翻轉式LCD LiveView並且搭配全套防滴防塵,E-3使得過去我們因為機器的性能還有特性限制所造成的限制,從此打開。

E-System是Olympus全力發展數位化的系統,底片機的時代,雖然也有部份機種是具備AF的,但主要還是以手動的OM系統為主,一直到了數位時代的開啟,Olympus決定砍掉重練,全力的發展數位系統,而這個系統包含了幾個主要的特性:

1.高要求的光學設計,以直射入光來解決數位感光元件跟傳統底片上不足有缺陷的地方

2.全新的電子系統,由於是自己廠牌內第一套有系統的AF系統,因此沒有如同Pentax般的包袱,在系統發展之出,雖然還沒有超音波馬達的鏡頭,但是鏡頭的驅動都由鏡頭本身的馬達驅動,而非機身上的馬達驅動。

3.由於全新的理念,因此很多創意的設計就這樣產生了,包含去除灰塵的超音波機制,還有最先發展LiveView的技術。

在種種的情況下,我們可以說E-3幾乎是這些元素的綜合體。

E-3會是怎麼樣的機器,讓我們來看看!下面的介紹,多半參雜了我個人的觀感,資料的敘述有哪裡錯誤的,也請告知我,我會修改。

一、E-3的外觀介紹

E-3的包裝跟系統內的機身一樣採用銀灰色的基調組成。

body_1 (by euyoung)

一打開包裝盒,映入眼簾的就是多國說明文字還有國際保單。

body_2 (by euyoung)

說明書、與相關配件

body_3 (by euyoung)

body_4 (by euyoung)

主角現身,事實上,我個人覺得E-3的外觀跟過去許多機器都不太一樣,比起所謂的傳承E-1,E-3少了剛毅的肌肉感,令人感覺更加的流線。

body_5 (by euyoung)

在機身的側面,當然印有整個4/3系統的標誌,還帶著藍光。這個標誌只有初代的E-1是沒有浮刻的白色印刷而已,後來的機種都有刻意的放大明顯化。

body_6 (by euyoung)

就在機身的正面,大大的IS,標識著E-3搭載了CCD的防手振機制。

body_7 (by euyoung)

E-3的軍艦部,有注意到跟過去不同嗎?不僅是外觀上的不一樣,造成外觀差異的原因主要是在裡面五菱鏡採用更大更亮的1.15X放大倍率。

軍艦部內也藏著一組內閃,具備防滴防塵機種,搭載內閃並不是就會讓防滴防塵破功,只要做好適當的處理仍能保有防滴防塵的功能。

在過去,也有防滴防塵的機身Minolta Dynax 9這樣的專業機身搭配內閃。

body_8 (by euyoung)

E-3搭配手把的正面照。

E-3與E-1外觀最大外型上最大的相異之處在於E-3的軍艦部較為高出,並且在機器左右的協調感較為平均,而E-1比較讓人感覺有偏向某一邊的感覺。

body_9 (by euyoung)

景深預覽的按鈕。透過這個按鈕,可以稍微預知縮光圈厚的景深。

body_10 (by euyoung)

握把的部份。

我非常喜歡E-3的握把,有兩個原因。

第一個就是比起E-1的握把,E-3更符合人體工學,兩者的握感基本上都有為了比較大管的鏡頭來作搭配,符合大型鏡頭配重的狀況,但是E-3我覺得更舒服在於握把上多了一個淺淺的凹槽,而且整體變得更有弧度,讓你使用起來,即使E-3比E-1重上不少但仍可以輕易使用(E1:660g;E3:800g)

另外一個就是握把飽滿的程度,E-1在握把的部份稍微深了一點,對我的手來說稍微大了那麼一點點,E-3的手把比較沒有那麼滿、那麼深,搭配啟蒙皮更加好握。

body_11 (by euyoung)

E-3是一台很奇妙的機器,跟過去我對E-System既有的印象完全不同(不知道是不是設計團隊,導入Minolta一些設計師的換血?)

這部份是E-3的前轉輪,用習慣E-1的用戶(甚至是E500/E300的用戶)應該可以感覺到明顯的不同吧?

以前的前轉輪,並不會內嵌在握把上方,而是會在快門紐附近,第一次使用E-System的人,常常會把前轉輪當作快門紐按下去,這點不僅在數位的單眼系統發生,C-8080這樣的高階消費機也是類似的狀況。

body_12 (by euyoung)

快門紐。

E-3處處佈滿對於人體工學的用心,快門紐的位置的週邊也有些許的陷下,符合你食指接觸的人體工學。

在這邊的處理上E-1跟E-3仍有不同,E-1的快門紐比較大,而且週邊是有一小圈金屬圈的。

E-3的快門仍有跟機身塗裝類似的塗裝,E-1底下是全銅製成的,E-3我還沒看過人操到這種程度,所以還不知道底下是什麼材質的:P

body_13 (by euyoung)

軍艦部的右方。通常這個位置會設計一些快捷按鈕,還有一個拍攝狀態的LCD螢幕,當然「可能」還會有PSAM設定的撥盤。

等等,「可能」是什麼意思?阿E-3怎麼沒有?

這個大家熟知的PASM轉盤設計在E-1上是有的,但是到了E-3改用了組合鍵搭配滾輪的設計,在使用上稍微需要一點時間適應,但是相對的好處非常明顯,那就是單色LCD上面的資訊比起過去更加詳細,可以容納更多的資訊顯示。

一開始的使用,我很不習慣PSAM的轉換,但是熟悉之後,我變得對這樣豐富的顯示設計覺得還不賴。

比起近來有些廠商開始將顯示的設定完全交給機背的LCD來操作,我還是覺得傳統上的設計一來省電、二來更加的明確。

body_14 (by euyoung)

ISO控制紐。透過與滾輪的搭配來調整感光度的控制。

body_15 (by euyoung)

增減EV的按鈕,也因應這次位置的改變,按鈕上方也有一個小小的突起讓你的手指可以辨識。

不過增減EV除了透過這個按鈕增減外,其實也可以直接設定前後滾輪的設定,以A模式來說,便可以一個滾輪控制光圈,另外一個滾輪控制ev增減。

那M模式怎麼辦?傻孩子,M就是Manual,自己都自己控制曝光值了,還要增減EV的按鈕跟控制作啥?自己控制光圈快門ISO就好拉!

body_16 (by euyoung)

WB選擇的快捷紐。跟過去的旗艦E-1不同的作法在於,E-3把所有做在軍艦部右方的快捷紐,都移到LCD的上面,而E-1是上下都有的。

body_17 (by euyoung)

夜晚點亮LCD背光的按鈕,讓你在昏暗環境內,仍可清楚讀取拍攝數據。

body_18 (by euyoung)

熱靴座, E-3軍艦部的造型真是流線。

body_19 (by euyoung)

軍艦部靠近LCD面板這一側,有一個標示感光元件基準點的標示。這應該在滿多機身都有標示的,一般我們所講的鏡頭最近對焦距離,就是從這邊算起,而不是從鏡頭最前緣算起。

先前幾天好像有網路上頗具聲望的朋友說明14-35/2的最近對焦距離在35mm端可以達到約15cm,不知道是不是誤從鏡頭前緣估算呢?

個人從書籍上還有資料上對微距能力的理解,主要還是在「放大率」的大小,而不是對焦距離的遠近,由於SLR與DC架構上的不同,因此不能都用對焦距離來評估微距的能力。

body_20 (by euyoung)

暫且撇下E-3機頂零零碎碎的按鈕,先來看看機背的配置。

E-3的其中一個特異功能,讓你拍攝的創意毫無限制的方式,就是翻轉式的LCD,這個LCD一方面在翻轉的時候好用,另外一方面在不用的時候可以往內收進來,我個人是滿喜歡的,因為也不是拍完每一張都馬上檢視照片,可以省下一些電力。

body_21 (by euyoung)

LCD翻轉過來的樣子。

E-3初上市的時候發生過一個案件,那就是LCD有發生進水的情況。

對於這件事情當初我也是相當的關注,後續的情況雖然換了一台新機器,我還是特地去詢問了元佑的工程師。

我得到的回答是在LCD的底下是一定有防水的,但是E-3對於保護LCD的機制跟E-1不同,E-1是一個透明的蓋子(MC-1),但是E-3並沒有而是直接內建上去的,因此在LCD與這個透明保護層之前有些許的空隙,才會有水汽在這層之間,造成防水破功的錯覺(但在內部LCD的確還是存在防水的機制)。

body_22 (by euyoung)

跟朋友借用過幾次E330,對於這部世界初LiveView是大感驚奇,當然E-3的LiveView並沒有兩個模式,但是張開的LCD就如同蝴蝶翅膀一樣,讓你拍攝的時候無限寬廣。

body_23 (by euyoung)

回到機身按鈕的部份。

在握持的時候,機身背面上面,大拇指可以控制兩個按鈕,一個是Fn、一個是對焦選擇點。

body_24 (by euyoung)

再往內一點點,就是後轉輪跟AE Lock/AF Lock鈕,Lock鈕的位置跟過去有一點不一樣,用起來有時候會臨時找不到在哪。

body_25 (by euyoung)

往下一點,仍然是借用大拇指的控制,可以即時播放剛剛拍攝過的照片。

body_26 (by euyoung)

可說是E-Ststem裡面最大的觀景窗。

E-1的觀景窗我覺得已經挺亮了(雖然不是很大),但是E-3算是真正做到比較大,而且亮度更亮。在手動鏡頭的使用也變得更容易了。

body_27 (by euyoung)

轉過軍艦部,左邊佈滿了密密麻麻的圖示,奇怪,三顆按鈕怎麼可以配置這麼多圖示?

答案揭曉,我想這算是精簡使用按鈕的另外一種設計吧!

同一顆按鈕可以用來控制兩個選項。怎麼控制呢?
當然就是利用按下按鈕時,跟前後滾輪的搭配,前滾輪跟後滾輪正巧負責兩個不同的功能,當然如果你都用某一個滾輪,在A功能選項切盡之後,自然也會跳到B功能去。

body_28 (by euyoung)

背帶的吊孔也有稍作處理,往內陷下,避免碰撞造成吊環損傷。E-1的就是外露在外的。

body_29 (by euyoung)

幾個與外界連線的孔位,也都有作防水的機制。

快門線連接孔。

body_30 (by euyoung)

閃光燈同步連接孔。

body_31 (by euyoung)

USB與視訊的傳輸孔,蓋子也同樣做了氣密橡膠。

body_32 (by euyoung)

控制內閃的開關。

body_33 (by euyoung)

打開內閃的樣子。

body_35 (by euyoung)

回到機身背面,這是負責選單還有一些選擇的十字方向鈕,當然是很傳統的操作,比不上Alpha 700的五向搖桿。但是按下去的回饋感很棒,不知道怎麼形容它,有點偏軟但又充滿彈性,不似E-1的硬派。

當然在底下仍然有作防水的機制。

body_36 (by euyoung)

IS(防手振開關)、電源開關、與打開記憶卡氣密艙槽的拉桿。

電源的位置更改了,跟過去從機身頂部開啟的方式不一樣,常常忘記怎麼打開電源…..

body_37 (by euyoung)

在電源旁邊還有一個小小的SSWF(超音波除塵)作用的小燈,這是目前單眼系統在感光元件的除塵技術上,最可靠也效率也最好的一個,至少試用過數家的單眼系統之後,SSWF我的確從來沒有擔心過入塵問題。

body_38 (by euyoung)

跟E-1還有現行不少數位單眼不同的地方,E-3把一些選單之類的按鈕放置在LCD的正下方。

此外,最右邊那顆按鈕就是啟動Live VIew的開關。

body_39 (by euyoung)

E-3具備CF與XD雙插槽的記憶卡使用。

body_40 (by euyoung)

不過在XD的使用下,速度並不是太理想。

body_41 (by euyoung)

同樣的,記憶卡艙也做了氣密。

body_42 (by euyoung)

電池艙門,一樣有一個開關。

body_43 (by euyoung)

電池這次做了一個小卡榫,不像E-1只要打開艙門析哩嘩啦電池就掉下來了,這在戶外換電池的時候尤其方便。

body_44 (by euyoung)

艙門邊緣有厚厚的橡膠,確實的把空氣跟水隔絕在外面。

body_45 (by euyoung)

本體介紹完,順便來看看手把的部份。

手把除了跟本體固定以外後面比較明顯的開關就是打開電池的艙門。

body_46 (by euyoung)

這次的把手仍然讓E-3具備全套的防滴防塵,但是材質上讓我不是很滿意。

這次的把手售價約6000,比起過去E-1剛上市的把手要價一萬八是便宜太多了,但是有三個問題我不是很滿意,應該說相當不滿意。

第一個問題在於材質上,這次的材質感覺相當的零散,我不知道真實的材質到底是什麼,但是感覺外殼堅硬度卻下降很多。

body_47 (by euyoung)

手把上避免誤觸的Lock紐

body_49 (by euyoung)

快門鈕與前滾輪。

body_50 (by euyoung)

後滾輪跟Fn鈕、選擇對焦鈕。

body_48 (by euyoung)

ㄟ?等等,手把就這樣?

是的,我不滿的第二個點來了。AE/AF Lock呢?這個重要的功能呢?
直拍總要進到選單吧?那要用什麼選?單用雙滾輪還是不夠好用的阿?

誠然一個垂直手把的設計,不一定要什麼東西都塞進去,但是基本的東西總需要吧?尤其是AE/AF Lock這個東西,垂直把手的功用不僅是讓電力的續航增加,在垂直拍攝上也應該有所輔助才是。

說到輔助,垂直手把的握感是大大扣分,完全把E-3機身上的握感抵銷掉,這是第三個點。垂把上的握把只是一條直直的方條,完全沒有人體工學。

我不期待E-3的垂把做到跟一般人常說的Alpha 700的垂把一樣(鋁鎂合金、按鈕多到爆炸)當然設計上按鈕多就是垂把好這種邏輯也不盡然正確,但是說到少東少西、材質變得比以前不可靠,雖然價錢只有1/3(約6000),這樣還是讓人不可接受。

先前E-1的把手,在目前Fn按鈕的這個配置,之前是配置成AEL的,因此這樣的問題,也幸好選單裡面有方法可以補救。可以將AEL/Fn鈕對調,把Fn變成AEL的功能使用。

menu_59 (by euyoung)

把手在初上市之時,也有一點問題存在,電力的續航力比起單顆電池更要來的差,也幸好透過軔體更新有獲得改善。

機身本身還有把手的介紹,就到這邊告一段落,接下來我們來看看:二、新科技的介紹

[廣告] 請繼續往下閱讀

攝影師、媒體人,慣於書寫、習於觀察。 喜歡著相機這樣的黑盒子,一頭鑽進拍照這件事情,生活裡總猶豫不決,面對喜歡的畫面時卻毫不猶豫的按下快門。

Leave a Reply

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 必填欄位標示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