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那味了
在鏡頭的使用上,我總是很貪心的喜愛廣角鏡頭,或許也是因為我真正認真投注在拍照的相機是GR Digital跟*ist Ds搭配DA 16-45(廣角端24等校mm)。
也因此對於系統上的廣角鏡頭我都是留意再三,後來因緣際會之下轉換到Olympus 4/3系統,先天上視角*2的特性,選購平易近人的超廣角鏡反而是一個奢求。
直到幾年後,平價的ZD 9-18mm上市我才有機會滿足低於20mm的遼闊視角,而這顆Lumix G 7-14mm,是我在泛4/3系統(4/3 & Micro 4/3)裡面用過的第二顆低於20mm的超廣角鏡(第一顆:ZD 9-18mm)
Lumix 7-14mm這顆鏡頭在使用上,特性跟Zuiko Digital 7-14mm倒是有異曲同工之妙,如果遇到好天氣,拍攝到的藍天都很令人滿意,非常蔚藍。
但超廣角鏡的透視感比較明顯,如果採用仰角拍攝,很容易在畫面的邊緣有拉扯的視覺效果,建築物也有點偏斜傾倒的感覺。
並不是因為Lumix 7-14mm的枕狀與桶狀變形嚴重,這主因是由透視感造成的。
廣角的畫面總是可以帶來張力,在應用上,很容易表現一些單一重複排序的畫面,以廣角的遼闊感來表現,更容易顯得有張力。
在未來,Olympus也會推出Micro ZD 9-18mm,我相信也可以同樣有這樣具備張力的表現。
在耀光跟鬼影方面,Lumix這顆超廣角鏡我認為處理上算是相當不錯。在跟太陽直擊的拍攝上,只有出現些許的耀光,而鬼影程度也不明顯。
同樣的,在面對陽光逆光的情況,畫面的對比同樣很令人滿意,並沒有出現對比下降還有白霧的狀況。
用了4/3系統這麼久了,這真的是這個數位系統讓我滿意的其中一個點,可以恣意的逆光拍攝,Olympus在鏡頭的鍍膜並不是特別出名(相對起Zeiss的T*鍍膜跟Pentax的SMC鍍膜),但當初Olympus原廠強調的「針對數位化」、「直射入光」等優勢,看來加入4/3陣營的Panasonic也同樣有延續下去。
在使用觀感上,對焦速度方面,我用過幾顆Lumix G鏡(7-14mm & 20mm/1.7)平均的速度都比ZD 14-42 & 17mm來的快,不論在哪個機身都是。
這有一部分原因歸因在Lumix G鏡頭內的馬達比較有力一些,因此這顆7-14mm用在E-P1上,會比原本的Micro ZD 14-42來的快一些,但不是很明顯。
因為影響對焦的因素,不只有馬達的推力,還有機身本身對焦系統的判別能力,綜合以上兩點,在使用上你會發現速度有些許提昇,但沒有很明顯的差異,當然,也不會特別感到遲滯。
Micro 4/3系統裡面Olympus跟Panasonic兩家的鏡頭都是可以互通的,但是有一些很重要的點需要指出。
Micro 4/3的鏡頭群,都有做數位修正的步驟。
而什麼是數位修正?使用在Micro上面的兩個部分就是變形修正,還有色散修正。
但值得注意的,儘管鏡頭在機身都會做數位修正,但是還是有程度上的差異。
變形修正的話,不管是M ZD或者是Lumix G鏡頭接在雙方的機身上都會進行變形的修正,也就是說只要是M4/3的鏡頭接在M 4/3的機身上,不管你是用什麼鏡頭,用什麼機身,一定會進行變形的修正。
但是色散部分的修正,那就不是這樣了。
Lumix G鏡頭要修正色散,其中一個先決條件就是必須接在Panasonic的機身G1/GH1/GF1。同樣的,Micro ZD要修正色散也必須要接在Olympus 機身上才有修正。
也因此當你在E-P1使用Lumix G系列的鏡頭時,鏡頭色散的狀況就會比較嚴重;同樣的狀況也發生在G1/GH1/GF1使用Micro ZD的鏡頭,色散不會校正。
這樣的例子我們可以在Photozone跟DPReview的鏡頭測試中看到關於色散的測試會有這樣的情況產生。
長遠看來這會是Micro 4/3系統上一個問題,當使用者跨廠牌使用鏡頭上將會遇到不一樣的修正結果,像我這次在E-P1上面使用Lumix 7-14,逆光時候的紫邊就比較嚴重一點。
或許在未來針對這部份兩個廠商能夠特別去做一個統一,增加雙方鏡頭的可流通性,這會是Micro 4/3未來要壯大一個需要克服的課題。
維持「統一性」
即便是鏡頭在自動對焦支援還有功能上支援都沒有問題,但是細微的層面恐怕還是需要經過整合的。
我們在回頭談談關於「數位修正」這件事情。
原則上,Micro 4/3如果要利用光學來進行變形還有色散的校正,技術上絕對可行。
但是延伸而來的問題就是,以純光學的角度去修正,鏡片的大小還有構造都會複雜化,這也帶來另外一點缺點,那就是重量跟體積的增加。
重量體積增加的話,Micro 4/3很主打的其中一個個特性:「輕便好攜帶」將會打了折扣。
因此為了體積重量上的考量,數位修正或許是不得不為之的必要之惡(或者我們用另外一個角度想,是不得不為之的必要之善。)
數位補正帶來了:減少光學補正所需要增加的鏡片重量與複雜結構,輕便化系統,這是主要的優點。
但是在變形修正後,色散修正後,也有帶來畫質的漏失,這點我們可以從各大網站的MTF測試圖可以看出來。
通常M 4/3的鏡頭,在中央部分的解像力都非常的高,到了邊緣會迅速滑落,跟過去4/3邊緣與中央差異不大的狀況差別甚大。
或許這是數位修正帶來的後果。
必要之惡是對比起過去透過光學校正的4/3系統,M 4/3的邊角畫質相對比較低落。
必要之善則是比起傳統光學的校正,M 4/3可以有效的縮減體積,同時仍舊維持一定水準的「整體」畫質。
我個人並不是一個堅守傳統的人,對於數位補正的效果可以接受。可以這麼說,我個人對Micro 4/3的定位在於輕便為主,輔以「有機會」得到跟4/3單眼系統相似的畫質。
如果以這個層面去看數位修正,我想就可以在畫質跟輕便上的觀念,取得一個比較平衡的想法。
這篇的照片都是用Lumix 7-14mm拍攝的,比例、還有濾鏡的部分都是在拍攝時就套用了。
下一篇,我們來看看E-P1在支援原有Olympus ZD鏡頭的能耐。
下午,我們來看看關於Ricoh影像事業部部長 湯淺一弘的訪談。
文章總覽:
跨越世代的典雅新曙光 – Olympus E-P1(一)Preface
跨越世代的典雅新曙光 – Olympus E-P1(二)Exterior
跨越世代的典雅新曙光 – Olympus E-P1(三)Operation
跨越世代的典雅新曙光 – Olympus E-P1(四)Lens & Accessories
跨越世代的典雅新曙光 – Olympus E-P1(五)Aspect Ratios & Art Filters
跨越世代的典雅新曙光 – Olympus E-P1(六)Life is art
跨越世代的典雅新曙光 – Olympus E-P1(七)ISO & Electronic
跨越世代的典雅新曙光 – Olympus E-P1(八)Lumix G 7-14mm介紹
跨越世代的典雅新曙光 – Olympus E-P1(九)Lumix G 7-14mm 實拍
跨越世代的典雅新曙光 – Olympus E-P1(十)Zuiko Digital Lens
跨越世代的典雅新曙光 – Olympus E-P1(十一)C-mount Lens
跨越世代的典雅新曙光 – Olympus E-P1(十二)Movie Lens
跨越世代的典雅新曙光 – Olympus E-P1(十三)Leica M Lens
跨越世代的典雅新曙光 – Olympus E-P1(十四)女孩兒們在想些什麼?
跨越世代的典雅新曙光 – Olympus E-P1(十五)終曲
One reply on “跨越世代的典雅新曙光 – Olympus E-P1(九)Lumix G 7-14mm 實拍”
感覺panasonic G鏡接上E-P1後雖然天空不在那麼的藍,但卻看起來更加輕爽透澈了,比較接近真實的感覺。
我的E-P1接上20mm後也是一樣,很喜歡這種感覺!
不知道戰長有沒有考慮寫一下E-P1+20mm的感想,真的蠻期待看到的,就算是稍微寫一小段也很不錯~~畢竟它是M4/3難得出現的大光圈定焦。
PS:很欣賞你能將生活中一些常見的事物拍出不同感覺,這也讓我開始去觀察平常所不會去注意到的有趣的景象。你的文章真的很棒很多地方都讓人獲益良多可能你自己沒有發現,請務必多多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