Olympus在昨日2/3揭露了新的Micro 4/3機器,這會是一台入門機器。

003-1 (by euyoung)

外觀上,E-PL1主要的差異主要在於比起E-P1/E-P2,寬度來的更窄些(E-PL1 – 115 mm x 72 mm x 42 mm ;E-P2 – 121 mm x 70mm x 36 mm),重量上也輕了一些(E-PL1 – 298g ;E-P2 – 335g)

同時也僅有前面板是金屬材質,上蓋、機背跟底部都是塑膠組成。

011 (by euyoung)

操作上的主要不同則是移除了雙滾輪,但改以更簡潔更便利的介面來呈現,這部份原廠稱作”Live Guide”,主要改變的部分是利用更親善的介面,拋開過去PSAM裡面光圈快門的思維,用更簡單的方式呈現。

另外也新增”Photo tips”,用更親和的簡介幫助使用者來達成更方便的拍攝,而這部份倒是跟Olympus的消費型機種類似。
(我還沒拿到實機,我跟原廠確認過&看DPReview的preview

012 (by euyoung)

而此次E-PL1也新增了獨立的錄影按鈕,這點與Pansonic GF1相仿,但不同的是當按下快捷鈕錄影同時,可以按下快門拍照,拍照後會自動接續錄影。但錄影也從立體音變成單聲道。

013 (by euyoung)

同時,以往為人詬病,缺乏的內建閃光燈也初次出現在OLympus Micro 4/3,在ISO100的狀況下GN值是7(Panasonic GF1是GN6),也終於下放了我想要的控制無線閃燈的功能。

023 (by euyoung)

數量上維持八個濾鏡,但有增有減。拿掉的部份是這兩個濾鏡:「淡化與加亮」,「柔光」。但同時也加入了兩個新的濾鏡:E-P2的移軸效果&Gentle Sepia懷舊模式。

021 (by euyoung)

另外,E-PL1也擁有跟E-P2一樣的外接接口,可以掛上VF-2那顆電子觀景窗,與E-P2在台灣都是同捆販售VF-2的狀況相比,E-PL1則是採用選購,經過跟元佑確認的結果有機會把VF-2單獨販售。

019 (by euyoung)

機身背後的LCD略微縮小為2.7″(E-P1/E-P2是3″),但像素維持23萬像素,即使像素一樣值得注意的是或許因為尺寸略小,當初E-P1的LCD顆粒感應該會稍微減輕一些。而初期搭售的機器是搭配M.ZD 14-42mm L這隻鏡頭,預計售價是599美金。

而E-PL1也維持CCD防手振的機制,另外幾個不同的點在於最快快門由1/4000降低為1/2000,最高ISO由6400降為3200,影像處理引擎與E-P1/E-P2採用同樣的TruePic V,預期高ISO表現水平也與O家先前發布的兩款M4/3機身相似。

016 (by euyoung)

M.ZD 14-42mm L這顆鏡頭沒有意外的話應該只有材質上的改變,後面接口改用強化塑膠。光學結構目前原廠放出的消息是一樣的,也因為材質的不同,所以些許降低重量(減少17g),但不同的是過往的鏡頭取下後,光圈是全開的,M.ZD 14-42mm L則是關閉的。

[廣告] 請繼續往下閱讀

030 (by euyoung)

這次的發表也同時發表了MMF-2,實際是否會有對焦的速度增進還沒有任何消息(我問過代理商,他們說這部份還沒有日方的消息),在上市上也會有一個組合雙鏡另外搭配MMF-2+ZD 40-150。

002 (by euyoung)

或許MMF-2只是為了同捆上市因應而作的黑色版本,後續有在更新消息在跟大家分享。

007 (by euyoung)

這次也同步正式發表兩隻鏡頭,就是上次釋放消息的M.ZD 9-18mm跟M.ZD 14-150mm,「據說」將會採用新型的對焦馬達,安靜些也快速些,與以往鏡頭非常不一樣的是:這兩顆鏡頭販售都沒有要搭載遮光罩。

003 (by euyoung)

14-150採用的是跟ZD 14-42通用的遮光罩;9-18自己則會有專用的方形遮光罩,這是需要自己另外購買的。

002-1 (by euyoung)

配合E-PL1的發表,相機包&皮套等配件依舊會發售。

029 (by euyoung)

也為了潛水的用戶發表專用的潛水殼(E-P1/E-P2並沒有),在過去這個潛水殼的搭配都是比較入門的單眼如E-520,E-PL1相對於E-P2也正好都符合這個級距。

031 (by euyoung)

看規格的部份先寫到這裡,但今天沒有要消遣E-PL1,所以沒有要開炮。

但這次E-PL1我反而沒有像E-P2發表那樣感覺憤怒,相對的我還要說:Good Job, Olympus!

理由很簡單,就在於『人機介面』&『價格』。

從2009年八月開始,這七個月以來,E-P1跟E-P2即使讓很多人從新開始享受拍照這件事情,但還是有一點比起既是夥伴也是競爭對手的Panasonic來說相對的弱勢,那就是人機介面。

E-P1/E-P2即便是擁有LCD取景近似於DC的使用方式,但是介面不見得很親善,尤其為了迎合過去「攝影」的需求,許多設定都還是維持跟單眼一模一樣,甚至放進更多的細部設定,這對許多人來說是很苦惱的,尤其是那些從數位相機升級,卻不希望帶著體積比較大的入門單眼的人。

[廣告] 請繼續往下閱讀

他們基本上不見得需要懂光圈快門,但是期待擁有更好的畫質,而E-PL1重新設計的介面跟新的方式,算是大幅度擺脫過去E-P1/E-P2給人的生硬介面,重新建構起一個新的產品線。

整個Olympus的Micro 4/3系統算是終於完備了兩個系列:擁有單眼相機/具備一定攝影知識這樣使用者的機器、還有普羅大眾。

在過去這個貼近普羅大眾的角色,是由Panasonic所扮演的,沒有別的原因,就是真的比較好上手。

–2010.Mar.6th updated–
我怕有人又看不懂又在網路上噗浪上亂酸我。

我直接講了,這是給入門相機使用者的介面,因為他做的很簡單容易使用,但簡單容易用的同意詞就是「一個步驟要拆很多個步驟完成」。

一般人並不習慣用雙滾輪去操作(我會習慣也是因為我挑選的相機後來教育我的),取而代之的是方向鈕,這會比較容易引導入門。

所以我在這裡要講的很明白,如果你自己是「相機操作控」、「用習慣單眼的操作感」的人,E-PL1這台相機不是給你們用的,E-PL1是給最普羅最大眾最不懂這些相機控談論的「攝影」,這些人用的。

一個東西有一個東西的定位,你當然可以不同意我的觀點,但請不要用你獨斷的觀點說別人在自我安慰。
———————————
另外一個值得誇獎E-PL1的切入點就是價格。E-PL1搭配M.ZD 14-42只要599美金,這是相當容易親近的價位。

我們從三個地方看價位這件事情:日本、美國跟台灣。

在日本E-P1售價大約是90000日幣(搭配MZD 14-42mm),而GF1搭配Lumix G 14-45mm大約是65600,而E-PL1則是79800(搭配MZD 14-42mm預約價)

(註:價格用大賣場Big Camera做參考)

[廣告] 請繼續往下閱讀

美國目前E-P1最便宜大約還要750美金左右,亞馬遜上面的GF1搭配Lumix G 14-45mm大概要850美金,實際上在歐美、澳洲等地,GF1其實都比E-P1來的貴,只有在日本本地才比較便宜,而E-PL1用599美金切入,不管在哪個國家都會是一個很吸引人的價位。

比GF1還有自家的E-P1更低廉,也仍保有大部分的性能。

而在台灣則會是一個很微妙的狀況,基本上599美金定價的產品,在台灣就是ZD 9-18mm,如果未來台灣E-PL1定價可以定在這個價位(大家有興趣可以去查看看ZD 9-18mm賣多少),或許會相當有趣。

在這個區間,只有GF1的日文水貨有類似的價位,但很現實的是,台松不知道要什麼時候才願意把GF1的公司貨代理進來,而看新加坡跟香港的價位,也肯定比日文水貨貴上一把,照這樣看台灣進了GF1可能也會賣到三萬。

E-PL1在這個區間跟GF1的水貨有競爭力的是些什麼?防手振、中文介面、公司貨台灣元佑的良好維修跟保固。

因此我們不管在哪個國家看(台灣當然還要看定價,希望不會出現想罵人的奇怪定價),E-PL1的價格優勢都不錯,我相信這一定會是一台更讓很多人投進Micro 4/3的機器,尤其是入門的使用者。

好,我們來談談最後一件事情,這件事情叫做「七個月出三台機器」。

這件事情我相信讓很多人想要投入M43的人會很卻步,深怕哪天終於準備夠錢要買了,兩週後又迸出一台新機器。

我個人意見是這樣,我現在其實把它看成七個月出了兩台機器,一台高階一台入門。

或許你會說:「E-PL1有內閃、體積更小也支援E-P2的電子觀景窗,那E-P1怎麼辦,Olympus在搞什麼鬼,每次都這樣推翻前一個機器。」

我之前那篇文章用意其實就是在講這些事情,四個月就出了一款「完全版」,那麼E-P1的使用者怎麼辦?這對E-P1的使用者十分不公平,尤其他又是有機會一次就做好。

[廣告] 請繼續往下閱讀

但面對E-PL1你也要記得,更好更可靠的外觀材質(E-P1從5m高摔下來沒事,你看E-PL1塑膠殼會不會都破光光…),更高的iso跟快門速度,還有方便的雙滾輪,這些進階的使用者體驗都是要花錢的,也是入門機無可取代的。

以現在這時間點看,我還是認為Olympus原本就想要做兩個產品線,而E-P2有支援的,E-PL1很難不支援:i-ENHANCE、電子觀景窗、濾鏡。E-P1應該可以說是這兩台概念的最原形。

不能說E-PL1擊敗E-P1,而應該說E-PL1承襲E-P2下放的部分功能。

那麼怎麼看待E-P1/E-P2/E-PL1三台機器?很簡單,這樣的先例在Panasonic也發生過,只是他更有規劃不是這樣突如其來。第一台G1先試試水溫跟E-P2一樣,當時P就展出了真正的完成品GH1,半年後發表了更完整的GH1:擁有full HD的錄影、更好的感光原件,但九成都是跟G1一樣。而最後再推出精簡板的GF1,就有如E-PL1一般。

E-PL1支援的部分有很多是E-P1沒有的,但同樣GF1支援的,G1也沒有支援。最大可以拿出來講的兩個:E-PL1支援電子觀景窗而E-P1沒有、而G1並沒有支援錄影而GF1有;兩個對比相同的都是後面擁有比較好的濾鏡功能(G1只有一個可自定義的濾鏡….)

最後轉到對Panasonic的期待跟好奇。

我剛剛有提到過如果說現在Olympus剛好有兩個主打,一個打進階使用者的第二台相機;另一個是普羅大眾。而現在Panasonic擁有的比較像是只有貼近入門大眾,而缺乏更「攝影」更進階的使用體驗,即使他的GH1功能強大足夠稱作是Micro 4/3裡面的機皇:高解析度EVF、翻轉LCD、更好的感光原件、Full HD的錄影、快速的對焦。

但細部的設定還是只有偏向親善,而少了更自定的功能,另外,GH1只有一個滾輪,即便是他很好用,他還是只有一個,比不上兩個的各自分工。

我很期待GH2會有什麼改變,希望不久後就會有好的消息傳出來:)

延伸閱讀:Olympus E-PL1快速體驗

My InstaGram @euyoung

[廣告] 請繼續往下閱讀

攝影師、媒體人,慣於書寫、習於觀察。 喜歡著相機這樣的黑盒子,一頭鑽進拍照這件事情,生活裡總猶豫不決,面對喜歡的畫面時卻毫不猶豫的按下快門。

Leave a Reply

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 必填欄位標示為 *

12 replies on “更輕更入門的Olympus E-PL1”

  • 2010 年 2 月 5 日 at 01:49

    只能說看起來就像是個玩具
    希望單機身的價錢可以更吸引人一點
    🙂

  • 2010 年 2 月 5 日 at 03:04

    euyoung兄~
    你真的覺得Olympus有規劃嗎?

    >>我還是認為Olympus原本就想要做兩個產品線,而E-P2有支援的,E-PL1很難不支援:i-ENHANCE、電子觀景窗、濾鏡。E-P1應該可以說是這兩台概念的最原形。

    Olympus還有4/3的產品綫..未來Olympus要如何向前走?

    I like how Panasonic Plan is:
    For IQ alone, full frame is the trend; however we believe the world would prefer m43 that is easy to carry and easy to use yet produce good IQ. We will strife in this direction.

    Olympus開了第一槍,正如EP-1出場般…象徵了便宜m43的戰場開始…結果會一樣嗎?

  • 2010 年 2 月 5 日 at 11:45

    關於E-PL1我沒有機會可以訪談開發者。

    關於Oly跟Pany兩間公司,我個人觀感是這樣:Oly比較拘謹一點,所以產品上除非是正式發表,不然不願意透漏太多消息;Pany似乎現代一點點,所以G1/GH1算是比較在G1一出場就預定好的目標。

    然後再Pany的訪談內有提到GF1的誕生是因為G1/GH1技術面的成功,所以可以很輕易的做出迎合大眾的輕量化機種。

    一路看起來,其實我也認為E-P1/E-P2跟G1/GH1類似,而Oly唯一的缺失就是讓人感覺他們太著急了,感覺上因為落後Pany大半年所以在這七個月趕了之前Pany一年的進度。

    我個人觀感還是是因為完成了E-P1/E-P2,如此E-PL1才可以很順暢的推出。

    如果說我因為E-P2而覺得E-P1根本就是沒有成熟的產品的話,E-PL1比起當初也差距半年多了,精簡版本算是正常的(一般消費性產品大約都半年左右)

    不過要是又三個月就再次推出新產品,我可能又要開轟了

  • cafekid
    2010 年 2 月 5 日 at 19:36

    euyoung兄:
    一直很喜歡您的文章,內容總是言之有物~

    我對O的M43倒是有另種看法…
    用戶接觸到一台相機的第一使用印象(非指外觀)就是對焦速度~
    而這個部分,P的產品就符合用戶的要求與期待。
    但O不僅對焦慢,配上那個巨大的對焦框,
    相信很多人都碰到對焦失準的現象。
    如果連這最基本的事都做不好,
    就算它功能再強也無用…
    總不能說,用戶就是要享受"慢慢"拍照的思維吧??
    呵~

    再來O的產品,應是E-PL1才算是完成品,
    之前的E-PX算是測試市場接受度的東西~
    而E-P2完全是犧牲打…
    不知為何推出??

    依O所言,E-PX是延續PEN的精神,
    那就應不會有內閃的出現…
    但目前O的不按牌理出牌的方式,
    其實大家也猜的出E-P3應是有啥功能了…
    E-P1+E-PL1=E-P3 (頂多追加內建EVF)
    這樣切香腸的方式,我是很不喜歡啦!!

    言多勿怪!!
    謝謝!!

  • Albert Chen with E-400
    2010 年 2 月 5 日 at 21:49

    感謝euyoung為眾多網友整理出~近乎第一手的E-PL1華文資訊。
    細細地拜讀完已知的規格資訊,
    再回憶起OLYMPUS本部在E-P1發表前後時期的說法:
    『機身防手震與內閃假如不做取捨,相機尺寸就必須變大。』

    真是的……相隔(開發進程)不過五到八個月而已,
    機身技術的躍進還真是大呀!!(謎之牢騷:說詞準備的真是頗有一套)
    OLY, 有你的!!
    我還是繼續等3英吋92萬畫素的Panel囉。

  • 2010 年 2 月 6 日 at 01:13

    cafekid兄:

    誠然,Olyy在對焦這方面真的是做的不夠好,作為使用者的我也只是感觸很大,實在是很難跟用戶交代。

    對焦框那個問題我也不知道是怎麼回事,不過我在用GF1的時候有發現有些背景複雜的東西(macro時),能力還是沒比單眼好,可能也是對比式對焦的限制吧?只是Oly掌握的比Pany更差些。

    E-PL1確實是大眾比較期望的規格,不過對我自己來講,即使他很有吸引力我還是不會購買,大概就是因為滾輪還有塑膠機身吧,我還是蠻注重操作感跟可靠度的。

    老實說,其實我就是覺得E-P2才應該叫做E-P1,這台機器才是我心目中的E-P1,這幾個月下來我估計E-P1/E-P2/E-PL1對焦速度上應該是相去不遠(E-PL1萬一有變快的話,大概就是又婊我一次了)

    Oly的最大問題是其實他可以半年推出兩台相機就好,一台就是E-P2,一台是E-PL1分別主打高階跟低階,這樣就不會有什麼不妥。

    當初不知道是不是為了PEN的設計者米谷先生病重,所以將E-P1提早上市,造就這台缺憾連連的相機。

    對E-P1是「恨鐵不成鋼」,對E-P2是「這不是應該E-P1要做到的嗎」。

    而對於E-PL1即使大部分人都認為又被狠狠背叛一次,但我主要的觀點在於這樣一台機器的操作流暢度是對入門者比較好,但對進階者卻反而是個大阻力,期許擁有好規格的E-P1使用者,說不一定換了這台機器反而相當不適應。

  • 2010 年 2 月 6 日 at 03:29

    >>而對於E-PL1即使大部分人都認為又被狠狠背叛一次,但我主要的觀點在於這樣一台機器的操作流暢度是對入門者比較好,但對進階者卻反而是個大阻力,期許擁有好規格的E-P1使用者,說不一定換了這台機器反而相當不適應。

    可是進階者要買E-P1/2或E-P3嗎?E-P3還沒出呀~
    E-PL1 -> better Low pass filter, Waterproof case, Build-in flash/Wireless sync. Rec按鈕(AFE-lock)..

    金屬機身?http://forum.xitek.com/sorthread.php?threadid=658961
    可是價格十分低…Kit鏡也變成全塑膠了~

    O記對P記…他們已經忘了4/3啦~

  • 2010 年 2 月 6 日 at 10:42

    唉,作為一個一般使用者,我們也只能等著看局勢是會怎麼變化了。

    Waterproof case這個在E-30/E3這種機器也不會有,在E-520/E-420才有,所以這不能說就是E-PL1的優點,那是要潛水用的。

    Build-in flash/Wireless sync. 這個我很想要,因為我就是需要無線觸發閃燈拍相機的外觀,GF1有內閃,但只有TTL模式,所以會讓無線閃燈提早觸發,最後我改用無線電的方式。先不論觸發的狀況,內閃這的確還是多數使用者在室內燈光不足想到的解決方案。

    Rec按鈕很好,但E-PL1也刪除了不少快捷紐,同樣都是方向鈕做快捷紐,但實用的選項ISO、WB等卻沒在E-PL1的機背看到。

    目前大眾關注E-PL1的地方是他「新增」的地方,而這些正好是E-P1沒有的。

    但我自己的需求挑相機的話,E-PL1縮減的快門速度、ISO也降低、I.S防手振效率也比較差、過於親善的介面(很好入門沒錯,但拖延了調整的效率)、錄影可能也沒有全手動模式可自行控制明暗。

    這些點對我來說更重要,因此我不會選擇E-PL1。

    但對於我的家人,像不熟悉相機的父母親,或者家族內即將成為父親的表哥,那些縮減的東西反而不重要,他們要的是「好用不艱澀」「也能拍出比DC的好東西」,這點E-PL1會做的相當好,而且我個人也認為就是E-PL1要推出的原因。

    Kit鏡頭本身材質就是塑膠,這次的改變應該是把後面接環改變材質,我猜大概是為了成本考量吧?這個階層的使用者,或許更換鏡頭不如我頻繁,也許有經過考慮才改變的(我也不知道)

    E-PL1該稱讚的是他應該會大開Micro 4/3使用者的族群,一來因為介面,一來因為價格。

    但應該要好好修理的是Olympus的計畫,因為這樣毫無規律的計畫,造就了高階高不成低不就、入門以下犯上。甚至也造成很多觀察許久想要入場的人們,完全不知道要不要多等幾個月就會發表更好的機種。

  • 2010 年 2 月 9 日 at 13:50

    是bic camera喔,不是big camera 🙂

  • Aluks
    2010 年 2 月 20 日 at 10:27

    一直在猶豫是否要現在入手GF1,總覺得還有好多未知數,都不是盡善盡美-_-

  • 匿名
    2010 年 4 月 20 日 at 23:13

    那麼,E大,如果是從CX1入門這樣子的進階相機,是不是選擇PL1比選擇EP1來得好呢?像是您提到的,「但對於我的家人,像不熟悉相機的父母親,或者家族內即將成為父親的表哥,那些縮減的東西反而不重要,他們要的是「好用不艱澀」「也能拍出比DC的好東西」,這點E-PL1會做的相當好,而且我個人也認為就是E-PL1要推出的原因。」這個部份。

  • 2010 年 4 月 23 日 at 00:38

    @ Riko シラカワ

    我覺得是阿,其實我這段話意思就是要說E-PL1在選單跟介面上的努力跟改變,會比較貼近一般從消費機上來的使用者。

    不過對有心在拍照這件事情的人來說,我覺得用E-PL1或者E-P2都沒差。

    要注意的反而是自己身邊的人,因為他們通常只會按快門而已,太過複雜,太注重操作感反而不是他們的首要條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