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那味了
「這世上沒有只錯一個字的錯誤,一定是本來就那樣想」
這句話是佛洛依德講的,我其實一直很擔心文章裡面有錯誤,畢竟還是個毛頭小鬼,而攝影跟相機的歷史跟我的年紀相較起來那麼悠久。
每篇的文章會花上那麼久的時間,在取材之外其實有很多時候是在做兩件事情,一個是蒐集各方面的資料,另外一方面就是除錯。
當初開始選擇相機的時候,大概參考比較多的網站是DPReview、DCRP跟Steve’s Digicam。DPR就不用說了,被亞馬遜買下來後,量化的測試越來越專業,比對的圖表也更棒,不過DPR畢竟是量化的測試,在怎麼大量的數據,還是要觀看者轉化成自己的使用方式,這件事情其實不容易,所以我們也很容易看到光用量化數據就決定一台相機好壞的情況。
相對起來,我其實比較喜歡Steve做的測試的報告。Steve的報告通常很簡單,當時大概只有三四頁,前幾頁多半是外觀跟一些操作上的想法跟講解,我蠻佩服Steve做的報告其實是因為最後的實拍測試,是一些很固定的場景,大概就是家裡附近的遊樂園、海灘,常做ISO測試或者濾鏡測試大概也是家中的玩偶跟書架,有點無聊,但因為這麼固定的關係,其實很好比對相機的實際拍攝。(DRCP也很像,所以常常可以看到史丹佛大學跟唐人街,大概是作者住在史丹佛附近吧?)
我之所以喜歡Steve的文章,原因可能有一部分是因為我感覺到這些照片正是他生活的寫照,很平凡很固定,但卻是生活環境周遭的照片。
怎麼樣的文章,才是「長期試用心得」,是一個禮拜、一個月、一年、還是用到相機壞掉為止?
只用幾天不夠深入,用到相機壞掉又太久了,這其中的拿捏實在是一門大學問。
我知道我的經驗很不足,文章的照片其實很一般,就是些吃吃喝喝跟旅行的照片。要論閃燈的打光技巧,沒有;要論什麼等待的大場景,沒有;要論什麼深刻的社會關懷,沒有。
但這些照片也反應了一般人的使用:出遊、聚餐、跟家人朋友伴侶的互動。
除了國外網站以外,寫文章的時候其實台灣的文章也應該要參考,能了解使用華文的群眾到底怎麼看待這台相機也是很有趣的研究。
寫下這些文章,速度往往都不是最快的,有很大一部分的原因就是必須一直蒐集資料。我研究所老師曾在數位內容的課程說過一句話:「Speed is king, content is queen.」
如果我沒辦法做到搶先報,那就把東西盡可能補齊全吧?
我最怕的其實不是寫錯字,而是一知半解寫下東西造成誤解,這實在很可怕。
如果只是為了寫而寫的話,常常會因為為了篇幅好看,所要填入自己不熟悉的東西,為了不犯錯,也為了文章的完整性,往往就是大量閱讀跟加強認知做功課的時間了。
「這世界上沒有只有只錯一個字的錯誤,一定是本來就這麼想」
寫錯就是寫錯了,一定是自己的功課做不夠,才會不自覺的這麼寫出來。
稍微年輕一點的時候不懂事,參考國內編輯的文章是在尋找哪邊不夠齊全,哪裡又寫錯了,認為自己應該要好好補齊這部份。
直到我意識到的時候,才發現,原來這不過是廉價的批判。
批判突顯出了特殊性的「異」,然而若沒有真正的深入普遍性的「同」,去深入的探究、理解、體會、追尋並且找到本質,那麼批判將是廉價的。
用輕浮的態度做學問,所寫文章所提的見解。
不過只是廉價的批判。
全文索引:
什麼樣的測試?(一)The problem is choice
什麼樣的測試?(三)Justice with just us
2 replies on “什麼樣的測試?(二)廉價的批判”
GOOD!!!:-)
我喜歡,你的觀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