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知不覺,十年了。

這十年,我也從渴望一台相機的小鬼頭,開始有了挑三撿四的大叔心態。

what's the story_09

量化的測試其實沒那麼簡單理解,雖然數據就擺在所有人的面前,雜點的多寡、連拍的數量、反應的速度都是很明確的數量化數據,而解讀兩台相機的測試,最快的就是只有兩方數字的比對。但若是不能理解測試的目的還有結果的特性,這會形成相當危險的結論。

真的開始花比較多時間來撰寫所謂的使用心得後,不可避免的還是需要量化的測試,這的確是理解相機的某個途徑。可是不可諱言的,量化的測試變因需要控制的非常嚴密,我既沒有DPReview設置良好的的攝影棚、分析軟體;也沒有Steve Digicam長期拍攝類似地點的樣本,因為我念書長期在外,一路從嘉義到台中再到台北,甚至到了國外;更重要的,量化的測試很花時間,而且非常非常無趣。

這些年來,為了寫文章去拍的時候我偶爾會覺得不知所措。有一次帶著好朋友Starry的LX2去台大拍東西,我忍不住要想:「為什麼要拍這些為了拍而拍的東西?」

這樣的念頭不只一次,加上無法精準控制量化的變因,也造成後來的轉變。

what's the story_10

數據再精確,量化的類別再多,相機這個產物,畢竟還是要讓人使用的。

正因為是人來操作相機,如同使用畫筆作畫一樣,所產生的相片也會因此而有許多變化。我們能量化相機的部份,是關於電子性能、光學屬性、感光元件的能力,都是很硬體的層面。

可是相機有太多無法量化的部份,舉凡人機介面的感受、拍攝時的流暢感、照片的顏色階調感受、接觸到相機的第一眼印象,這些都是偏向質性的使用經驗。透過真實的使用經驗,才能將這種器械與人相融合的感受確切的與人分享。

所有的文章裡面,對於外觀介紹、新機能講解、選單分析,這些東西都不是我真正想寫的,只希望有一個完整框架包下這些。真正想寫的,是每個系列文的最後一篇文章,類似焠鍊後的新生經典-Ricoh GR Digital III(十二)Never End跨越世代的典雅新曙光 – Olympus E-P1(十五)終曲或者是從心勾勒的生活哲學 – Olympus E-P2(十九)熟悉的地方

我最初只想利用相機拍下的照片討論一個想法而已。是最初的想法,卻也是每篇文章的總結。

what's the story_11

我知道,這樣的作法很奇怪,怎麼談論相機的測試,怎麼照片可以後製,要來看一台相機不是應該不能有任何修正嗎?

[廣告] 請繼續往下閱讀

所謂沒有修正的素人照片確實是一個參考,但也可能給予錯誤的印象,如果後製這件事情代表的是並非沒拍好而刻意修整,而是一個人使用相機的風格化,某成程度而言也是反應出一個使用者真實的使用情況。

那這樣是不是可以納入參考的情況?

what's the story_12

並不是看到優秀的攝影師拿相機拍出照片就不值得參考,這些照片其實象徵著相機的極限值,終有一天我們可以達到。更何況,使用這些相機的我並非是執業攝影師,沒有採用艱澀的拍攝技巧與隱含寓意;選用的題材也非常一般,都是大眾常見的使用情形。如同我這樣的一介平民都辦的到的話,那也表示所有人都辦的到。

為什麼,在文章裡頭面對相機的優點好像是會比缺點的討論稍微放大一些。背後的理由其實很簡單。

我們選相機,我們買相機,我們在選擇後的兩三年用相機。

用的是這台相機的好,而不是它的缺點。

除了我自己對於相機的看法、實際的體驗、真實生活的運用,在這些東西之外,我也盡可能的找上我認識的朋友,這些所謂的素人拍照愛好者所跟我一同撰寫的文章。

這些文章,我從來不找所謂的開業攝影師一起來寫,原因就是要豐富「一般人」看相機的觀點,而不是都只是「都euyoung在說」、「某個職業者對工作/工具的角度」這樣而已。

我從來都不希望職業的倦怠來沾染了生活的樂趣。

what's the story_13

這幾年來,我最喜歡的相機是GRD,這樣喜愛的情緒很明顯的反應在GRD3文章的撰寫。使用這麼貼近跟熱忱的角度是很危險的,很容易就讓人不小心誤判,甚至可以說利用『用的是相機的好』來撰寫文章,是某種程度上Just us的角度。

這個Just us,其實正是相機與拍攝出照片(甚至加上文字)還有使用者本身所引起的共鳴。

[廣告] 請繼續往下閱讀

Justice, not just us.

這句話出自前任CNN首席的國際特派員Christiane Amanpour在哈佛大學的演講,原本Christiane Amanpour的用意是鼓勵與會人士勇於冒險與行動積極參與世界公民的角色,不單單是為了一昧私心,也是為了實現公義與生命尊嚴。

面對相機的測試,我們往往希望的是Justice(公平正義),但實際上選擇跟使用的情況卻又是Just us。

面對Just us跟Justice,測試報告裡面的分野並不是非A即B,我們渴望公義的觀點跟角度,可是真實世界裡在秉持公平正義之外,卻仍舊需要貼近個人的使用體驗。

what's the story_14

我們所企盼的測試,其實是Justice with just us。

但任何一篇所謂的評測文章都是片面的正義,這很不得已。

如果可以明瞭這件事情,那麼,我們可以開始了。

全文索引:

什麼樣的測試?(一)The problem is choice

什麼樣的測試?(二)廉價的批判

什麼樣的測試?(三)Justice with just us

[廣告] 請繼續往下閱讀

My InstaGram @euyoung

[廣告] 請繼續往下閱讀

攝影師、媒體人,慣於書寫、習於觀察。 喜歡著相機這樣的黑盒子,一頭鑽進拍照這件事情,生活裡總猶豫不決,面對喜歡的畫面時卻毫不猶豫的按下快門。

Leave a Reply

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 必填欄位標示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