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那味了
我們這一篇文章來看看NX200帶來的高像素大概會有什麼結果。
我們今天用的一樣是熟悉的場景,只是對照組是G2搭配14mm,另外拍攝時間沒有一樣。造成變因不同的原因主要是為了要使用G2這台機器(因為剛好是12MP對比20MP,差距會比G3的16MP大一些),所以拍攝的時間也是早了幾個月。
另外這篇文章用的照片素材用的都是原圖大小,有需要的人可以直接在Flickr下載。
其實高像素帶來的優點很簡單,基本上就是解像力的提升,我們可以很明確的從幾個地方看出差異:中心部位鴿舍的柵欄、偏右的大樓磁磚、左側邊緣的屋瓦與樹叢,都可以看出兩者的差異。
當然一昧的競逐或者強調畫素並不是一個好方法,但是以目前APSC跟m43這樣的片幅來說,20MP還不到畫質開始下降的地步,我們也確實可以看到20MP帶來的效應:可以更有效的壓榨出鏡頭本身的解像力。
高畫素的好處當然不只有解像力的提升,相對的也造就一些使用上的便利,其中一項最大的好處自然就是拍完以後裁切處理的便利了。
像這樣的一張照片經過裁切後,還有2712×1808,大約是490萬像素的大小。這個像素大概跟過去我使用的E-1相近,正常照片輸出4×6沒什麼問題,以大圖輸出來說的話也還可以到8×10或者10×12這樣的大小。
蜜蜂的翅膀質感歷歷可見。
事實上,裁切也不僅只是一個「放大」的動作而已,其實你也可以看做是一個重新對畫面構思的步驟。
像這張照片一樣,是一樣的照片,但經過裁切以後你會發現整體的表現方式跟原本的照片不同了。
我們來看的話,其實不只是畫面構圖的不同,而是因為裁切過後畫質仍然不錯,才有一種塑造全新照片的感覺。
以這張圖來說,不僅是蜜蜂本身的細節相當清楚,花瓣上面的花粉也是一樣的情況。
我們已經聽過太多「高畫素不等於高畫質」的論調,但你也可以檢視一下下面這張照片,魚肉的斷面質感都很讓人滿意。
真的要探究原因的話,我想確實可以歸功於NX200對於影像處理、感光元件與鏡頭之間的搭配。當我們來探究一台相機規格的時候,有時候我們只注意到亮點的地方,卻忽略了這個優點或許是經過幾個步驟才達成的。
從上面一些照片的研究我們可以看出來NX200的2000萬像素優點除了解像力特出以外,在裁切後仍能維持一定的畫面品質。
這樣的優點,並不是只有感光元件的規格完善(高畫素)就能帶來的,我常跟我的朋友提到相機的畫質不等於畫素高低,原因在於我認為畫質這件事情,是屬於三位一體的展現。
怎麼樣的三位一體?
是感光元件、鏡頭光學、另外在數位時代就是相機後端的處理。
如果我們擁有一個很理想的感光元件,但是鏡頭光學跟不上,或者是相機的處理引擎有些瑕疵,都可能會造成最後照片的品質稍微不理想,至少在這三者的搭配上,我認為NX200的搭配是很不錯的,可稱得上發揮20MP應有的水準。
我相信這陣子使用NX200,對文章內我們對它探究的歷程看來,這個20MP的特徵絕不會淪為只是一個口號,變成又是另外一個「畫素不等於畫素」的情況。
文章總索引:
一、快問快答 連結
二、外觀介紹 連結
三、基本操作:選單、iFn、Fn 連結
四、Proloque:實際拍攝第一部分 連結
五、ISO觀感 連結
六、16mm的二三事 連結
七、16mm實拍:情人的眼光 連結
八、關於解像力:20MP的魅力 連結
九、與G3/GXR的ISO比較 連結
十、NX200的色彩與自動白平衡:精靈的畫筆 連結
十一、Maigic Moment:濾鏡&相框 連結
十二、NX200的二三事 連結
十三、Need for Speed:關於NX200的連拍與對焦速度 連結
十四、如戲:錄影模式 連結
十五、酒神,巴克斯:實際拍攝 連結
十六、Epiloque:實際拍攝第二部分 連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