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scott是在網路認識的朋友,一直以來也都有在觀看他的部落格對於相機使用的看法。
lscott也同時有很豐富的日本旅遊經驗,這回也特別商請他一同分享他使用E-P3去日本旅行的一些經驗,他使用14-42mm kit鏡頭還有20/1.7,也正好能補足我文章比較不足的部份。
第一樂章
寫了很多系列的遊記文章,文章中所使用的相機從450D、NEX3、GF2,到這系列的E-P3,也算是用了好幾台的相機,其中文章裡不難發現,有許許多多後製的痕跡在。
從網路上、書報雜誌上看了很多的照片,只要發現這些照片中傳遞的氛圍與感覺是我喜歡的,或者是接近自己心中所想要表達的意境,也都會開始學著去找出且調整出那樣的色彩調控檔。
除了把照片找到我要的感覺,在系列文章中為了能夠配合文章的進行,隨著不同場景的變化而會有不太一樣的戲劇變化,用來表達出旅程中我的內心世界與想法,這就是我對於後製的觀點和看法。
先提到這個問題,跟接下來準備分享的遊記,以及E-P3使用的零星心得有些關連。
當然,我主要是不想一直拘限在使用心得一定要是機身直出後的照片,
寫遊記的是自己,未來回憶最多的也將會是自己,
所以想做自己。
在撰寫這幾篇文章之前,關於Olympus高層傳來了一個不是很好的消息,讓我頓時陷入了思考。
不是思考要不要繼續寫E-P3心得的問題,我想寫一台相機的想法跟這台相機公司本身的財務問題沒有什麼關連,這是兩碼子的事情。
除了E-P3,我自己還擁有NEX、GXR等無反光鏡的相機系統,甚至連最初的Canon單眼系統都還保留著。
說實話,拍照也不嫌沒有相機可以用。
然而,
對於Olympus有一種莫名的喜歡,可能是鏡頭、可能是色彩上的詮釋,讓我在去年的旅行回來後一直有著想要購買一台M4/3系統相機的想法。
坦白說之前有關於Olympus一些不太樂觀的消息,以至於最近的這個重大財務醜聞,這種種的一切讓我有些猶豫,
我想不只是我,很多人都會去猶豫。
仔細想想,還真不知道到底在猶豫什麼?
擔心PEN系統變成了孤兒,以後也沒新機身可以用,還是說有什麼其他尚未理出頭緒的理由?
就此打住。
我回去寫還沒有寫完的京都系列文章。
我還是買下去了。
帶著一般人所會帶著的14-42mm標準鏡頭,還有一顆Panasonic 20mm/F1.7的餅乾鏡就這麼出發到日本京都,E-P3就這麼成為了我這次旅行的主力相機。
一開始對於E-P3的印象是很多的調控選項,而操作起來相當的順暢沒什麼特別的問題。很多的選項這意味著自己可以玩東玩西的不會無聊,操作起來順暢這似乎就覺得好像是理所當然,過去使用的幾台也都相當的順暢,沒什麼延遲的感覺。
使用Olympus的數位相機去旅行就跟我是頭一次到京都一樣,都是初心者。
我跟Olympus和PEN系列相機照過幾次面,在網路上看過不少有關於它的文章,但實際上很少有機會真正的碰到它。隨著關於它的文章看過的越多,對於這家老牌的相機光學廠商有了很多莫名的仰慕。
剛拿到E-P3的時候,除了操作感外,它拍出來的色彩表現得相當濃郁,令我覺得很舒服。在Vivid模式下,它沒有之前NEX3搭配18-55mm般濃妝豔抹的不是很自然,也不像是GF2一樣的淡泊名利到很想吃東坡肉平衡一下口感。
E-P3總是能夠恰當的把濃郁的色彩抓到剛好,
像一盤色彩鮮豔的甜點點心,其甜度恰如其分的點到我的心。
在旅行前,因個人因素我並沒有太多的時間使用E-P3,所以在飛機上我臨時想了這次旅行對於相機的設定方式等等,進行了一些預先的構想。
而實際上不足的部分,我希望借助後製的方式來呈現文章。
這些構想的出發點在於我對於京都過往的印象。
貌似中的京都,充滿著古代氣息的傳統街道、一座又一座的寺廟、處處可見的鳥居等等 …
不外乎於這些的想像。
京都對我來說一直都是個充滿著既古典、又復古、且懷舊般的城市。
基於這樣的出發點,我給這次旅行的照片色調給了一個定義。正巧的,E-P3的幾個藝術濾鏡正好符合我想要的部分。
像是「柔和懷舊(Art9)」、「淡化及加光色調(Art3)」這兩種藝術濾鏡。
第二天的清水寺行程,我開始嘗試著各式各樣覺得符合自己想要呈現的感覺的一些濾鏡。
但是,過程中我並未使用太多關於濾鏡所套用的照片,我覺得這些照片就像是點心一樣,穿插在文章中幾張可以適時的提供"點心"的效果,也許太多的話反而會適得其反。
換言之,我選擇了最初的選擇,在原有的幾個基礎色彩模式(i-Enhance、Vivid、Natural、Portrait)上並自訂提高色溫來做為一連串拍照的預設模式,
然後再因為景點的類型不同,因地制宜的進行調整與變換。
事實上這樣的想法大概只維持到第二天結束,也就是在清水寺行程的結束後。(掩面)
之後幾乎都是在其中的一兩種色彩模式之間切換,也大都把機頂轉盤的設定放在「P模式」這邊,偶爾搭配著「A模式」進行拍攝。
因為旅行中,我總是把思考水平放在用心感受與體會當地的人事物,而非單單的在追求照片「非頂尖畫質」不可的需求。
相機可調控的選項是很多,但實際上旅行中能用的到部分卻少很多,可見旅行中是絕對的不無聊。(笑)
到此,大概就是我對京都行所要拍的照片,對於相機的基本設定所進行的構想,之後再因為場景的變化與主題的不同而略有調整。
接下來的兩篇將會用遊記和相機的使用心得相互配合的方式呈現。
全文索引:
一、Olympus E-P3 快問快答
二、Olympus E-P3 – intro 外觀介紹
三、Operation | E-P3&E-PL3選單操作
四、Olympus E-P3 – ISO觀感
五、Need for Speed:Olympus E-P3的對焦速度驗證
六、E-PL3快問快答
七、Olympus E-PL3- intro 外觀介紹
八、What’s the difference?:談E-P3/E-PL3的不同與採購
九、關於鏡頭與旅行(一):談M.ZD 12mm
十、關於鏡頭與旅行(二):談M.ZD 45mm
十一、關於鏡頭與旅行(三):談Leica DG 25mm F1.4
十二、關於鏡頭與旅行(四):旅行選擇的二三事
十三、關於鏡頭與旅行(五):日式嘉年華巡禮
十四、lscott邀稿:三號協奏曲 – 第一樂章
十五、lscott邀稿:三號協奏曲 – 第二樂章
十六、lscott邀稿:三號協奏曲 – 第三樂章
十七、O粉家政夫邀稿:My Boy, My Life, My E-P3(一)
十八、O粉家政夫邀稿:My Boy, My Life, My E-P3(二)
十九、Epilogue 終曲
One reply on “最渴望的旅行(十四)三號協奏曲 I”
旅行是自己對自己的呢喃。
只需要跟自己對話即可。
這篇、很像你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