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過悔恨的幽谷:CP+ 2017 專訪Olympus開發部 | 01

雖然在2013年的時候我曾經自行跟朋友前往,但這兩年的CP+,對我這個攝影愛好者來說,是很特別的存在。

原因就是多了前往Olympus位於八王子的本部參觀並進行訪談的行程。2016年的時候,當時正逢PEN F的發表,已經購入了一台PEN F的我,當然也針對PEN F的一些設計與發想進行提問,越瞭解也越是喜歡手上這台相機。

今年,訪談的重點自然是本年度Olympus的新星:E-M1 II。這台在無反光鏡系統裡,集速度、連拍與防手振於一身的機身,還有些什麼可以從訪談中挖掘呢?

稍微整理一下訪談的問題,分享在這篇文章,或許能夠一解我們對這台機身與Olympus的一些好奇心。


一、Olympus E-M1 II:用速度與高性能走過悔恨的開發幽谷

這次的訪談,主要由負責Olympus影像產品開發的主管,城田英二先生來協助回答我們的問題。

從Olympus E-M1 II發表以來,挾著強大的規格其實也顛覆很多人對於無反光鏡系統的想法。我們對於E-M1 II本身,是不是有設定一些開發的目標感到好奇,這部分城田先生也為我們做出了解答:「首先,當然是以能超越DSLR的性能為目標;其次,我們也希望更能加強防手振的效果。」

訂閱我的 Youtube 頻道:攝影師 euyoung 器材筆記
最新影片:

走過悔恨的幽谷:CP+ 2017 專訪Olympus開發部 | 02
▲負責Olympus影像產品開發的主管,城田英二先生

不過就之前的印象來說,E-M1的一代,也是以超越DSLR為目標,不過看起來在Olympus粉絲跟業界似乎都還覺得有所不足呢~

『E-M1一代推出的時候,我們有獲得一些評價好的地方,像是說覺得對焦有進步,防手振效果好,能夠讓4/3系統的鏡頭重生,也獲得良好的手持操作可以供比較職業的用戶工作用。但是總的來說,得到不少用戶的負面回饋,像是對焦仍比E-5慢、錄影能力不足、EVF的顯示速度跟不上連拍、也沒有雙卡卡槽,高ISO的雜點較多』

『說起來真的是不甘心哪!很不甘心!

『全力開發的產品還是有所不足的地方,我們真的很不甘心。經過很多開發會議的研討後,我們仍想讓無反光鏡的性能提升,希望它能夠超越DSLR,確立無反光鏡系統在攝影新時代的地位。』

[廣告] 請繼續往下閱讀

哦?要以超越DSLR為目標的話,主要是哪方面呢?城田先生表示,其實在開發的時候,他們有設定在某幾台單眼旗艦,預期要讓E-M1 II達到更快的連拍與對焦性能。

『我們希望可以讓新的OM-D旗艦E-M1 II為所有的專業攝影師提供專業選項,尤其是在移動物體的對焦方面』

『在這部分,我們努力的部分很多,包含了AF自動對焦的性能、追蹤對焦、連拍張數、對對焦物體的反應速度、能讓使用者根據自己的對焦需求進行調整。不是單純的自動對焦夠快就可以,我們需要通盤考慮很多性能的整合。』

不過很讓人好奇的,那到底要怎麼樣才能讓無反光鏡系統實現出,不遜於甚至超越單眼相機的的性能呢?

走過悔恨的幽谷:CP+ 2017 專訪Olympus開發部 | 05 走過悔恨的幽谷:CP+ 2017 專訪Olympus開發部 | 06
▲Olympus E-M1 II的追蹤對焦與連拍能力比起以往的機身都有提升,即使是高速移動的軌道四驅車也能追到焦


這部分,Olympus的話則是採用相位/對比混合式對焦來進行,並且在E-M1 II,不管是涵蓋範圍與對焦點數目(由37點提升到121點),都有所提升。在性能上,這台機身Olympus也很自豪的告訴我,性能上是可以超過單眼相機的。

城田先生並解釋:『E-M1 II不只是比較多的對焦點,在此同時,121點都是十字對焦點(E-M1一代則是縱線對焦點),擁有比較高對焦精確度。而為什麼我們說E-M1 II可以超越無反光鏡呢?過去的數位單眼,在對焦點上受限於對焦感應器的這樣的精度對應,如果說對焦點提供F2.8或者F5.6的精確度的話,更大光圈的時候,就不一定能保證對焦精確度。』

『而如今我們選用的混合式對焦,在像是F1.2這樣的大光圈,也能夠精準的對焦。這是我們認為無反光鏡可以超越單眼相機的契機,一般都說無反相機的自動對焦能力薄弱,而我們希望透過這樣的技術應用在E-M1 II,而扭轉這樣的印象。』

走過悔恨的幽谷:CP+ 2017 專訪Olympus開發部 | 10
▲在低光源並且需要拍攝動態的狀況,需要依賴高ISO與大光圈的能力,這部分E-M1 II展現跟以前M43不同的統治力(拍攝條件:ISO 1600、光圈F2.8、鏡頭M.ZD 75mm)

那麼,E-M1 II就只有在混合對焦上的技術能用應用在大光圈而已嗎?其實不只是這樣,Olympus提到,這樣的技術也讓E-M1 II在對焦上,有更好的追焦表現,原因也在移除反光鏡。

『相機內部有反光鏡的話,在連拍對焦的時候,反光鏡掀起的時候會有些許的時間不能作用,而採用現在的混合式對焦,在每一張拍攝的時候,都可以即時演算跟確認,能讓連拍時的追蹤對焦,能夠有更精細的對焦準度與成功率。』

[廣告] 請繼續往下閱讀

城田先生並提到,E-M1 II能夠達到每秒檢查18次,這也是E-M1 II在使用非電子快門時的最快連拍達成每秒18張的原因。另外E-M1 II不只是拍攝時就能馬上檢查,也在拍攝後馬上能複查對焦狀況,以利下一張追蹤對焦的拍攝(也就是一秒檢查了36次。)

走過悔恨的幽谷:CP+ 2017 專訪Olympus開發部 | 13
▲旅行途中在湖邊拍下水鳥,在以前是無法想像能這樣隨手追蹤對焦就能拍下動態移動的飛鳥

二、藏在細節裡:那些關於Olympus相機開發的執著

針對E-M1 II對焦技術聆聽的同時,Olympus這邊也同時提到了E-M1 II除了在對焦技術以外,在針對觀景窗的拍攝體驗也有加強。

主要是針對電子觀景窗在顯示延遲的部分進行加強,延遲僅僅只有0.005秒,比起上一代的E-M1一代,減少了60%,更新率也來到了每秒120張,也比E-M1多兩倍。

城田先生也與大家分享E-M1 II是怎麼在對焦與觀景窗上達成這些的:『E-M1 II能完成這樣高速的對焦,還有優秀的EVF顯示,主要都因為TruePic III這個影像處理系統。TruePic III並非指單一的處理器,而是一整套的系統,E-M1 II使用的則是雙四核心處理器,其間一半處理器的效能負責性能的運算,另外一半則是負責影像方面的處理運算。』

『因為有這麼高效的處理器,電子觀景窗也就能做到0.005秒的低延遲與多達120張每秒的顯示。更重要的,連拍時的顯示比例(在連拍時,扣除黑畫面的比例)也能提升到48%,相對起Canon EOS 7D II的53%,Nikon D500的38%,我們認為這是相當優秀的性能。』

走過悔恨的幽谷:CP+ 2017 專訪Olympus開發部 | 08
▲E-M1 II也具備有Pro Capture功能,在半按快門時就能開始記錄連拍,最後能讓我們挑出更恰當的瞬間照片

Olympus同時提到關於連拍時的EVF顯示,優秀的處理器能力能帶來的優點,也就是REC VIEW與LIVE VIEW的差別。

這邊的LIVE VIEW並非指LCD取景的LIVEVIEW,而是說在連拍的同時,E-M1 II處理器的運算能力,可以同時儲存照片與進行連拍演算,每一個EVF顯示的畫面都是當下的畫面;如果是RecView模式的話,因為處理器性能無法負擔,所以EVF顯示的是上一張連拍的畫面,因此容易錯失一些畫面。

那麼E-M1 II在開發當中,有沒有什麼特別的開發逸聞呢?

[廣告] 請繼續往下閱讀

『這個嘛,我們用來驗證自動對焦演算法而實際拍攝的照片是250000張,不過不是只有在實驗室批哩啪啦按一通而已,我們將相機給了開發部門的同事,讓他們也自己感受跟拍攝,所累積出來的照片數量。我們也因此得到很多實際使用的回饋而進行改善』

說起改善,除了開發人員,也有參考粉絲或者是專家的意見嗎?

『有的有的,像是E-M1的按鈕位置跟E-M1 II有不同的地方,我們就是針對使用者與專業用戶的回饋來進行調整所設計出來的。』

『我們內部其實有一個關於相機產品的評價小組,從開始製作相機以來,這長達81年的時間裡,都沒有說過自家產品好,而E-M1 II初次打破這個慣例,在追焦、對焦速度、連拍等等,都很獲得他們的好評。』

走過悔恨的幽谷:CP+ 2017 專訪Olympus開發部 | 11
▲E-M1 II的暗處對焦能力與ISO能力也有所提升。(ISO3200下拍攝)

說到細節,我們是不是還沒提到防手振呢?我自己本身是Olympus蠻久的用戶,對於機身防手振這件事情非常喜愛,讓我在低光源跟一般的拍照情況都有非常好的體驗。

關於防手振的話,Olympus E-M1 II有什麼特別的地方嗎?

『在防手振方面,我們其實有一個相當龐大的研發團隊,一直在為了能夠手持拍攝的穩定上做努力。E-M1 II如果搭配M.ZD 12-100mm F4 IS PRO這顆鏡頭的話,可以達到6.5級的防手振效果。』

6.5級還真是驚人哪!這套防手振效果,根據Olympus表示,是同時透過機身防手振、鏡頭防手振,還有電子防手振來完成。

等等,電子防手振?

『是這樣的,電子防手振並非是說跟以前常用的電子防手振一樣,而是在機身防手振與鏡頭防手振的雙重演算之下,在其他部分的加強。』

[廣告] 請繼續往下閱讀

『主要加強的部分是傾斜補正跟果凍效應。傾斜補正的目的是修正鏡頭的透視,來減少震動感的產生。那麼果凍效應的話,則是在錄影與電子快門上修正,盡量減低滾動快門(Rolling Shutter)的扭曲與果凍晃動感。』

走過悔恨的幽谷:CP+ 2017 專訪Olympus開發部 | 14
▲手持可達3.2秒的夜景拍攝,想要縮光圈有星芒並有車軌且不上腳架嗎?看來E-M1 II是目前的最佳解。

網路上有個流傳的報導,說6.5級的防手振,是目前為止的極限了,是真的嗎?

以目前來說,是的。這並不是我們的技術無法辦到,而是要判別校正程度的陀螺偵測儀器會受到地球自轉的影響,因此補正的效果目前為止僅能到這個程度,如果說陀螺儀的技術有更進步的話,我們的防手振可以有更進一步的突破。』

城田先生也跟我解釋道:『E-M1一代與機身能做到4級防手振,加上鏡頭的部分可以達成6級;而E-M1 II機身則有5.5級,加上鏡頭則可以達成6.5級。那麼為什麼E-M1 II加上鏡頭反而能增加防手振級數的程度比E-M1一代低呢?這是因為防手振的程度,越往慢速快門過去達成的難度會更高,也因此能提升的幅度比較小,但整體來講E-M1 II的防手振性能仍是更好的。』

走過悔恨的幽谷:CP+ 2017 專訪Olympus開發部 | 17
▲在接駁巴士上的隨手一拍,一直有些許晃動的車上也能拍到不晃動的照片(1/40s下拍攝)

在防手振的部分,Olympus也提到說,他們一直都很努力能夠讓「手持拍攝」這件事情變得可能,不只是手持拍攝慢快門,也希望能夠讓體積變小,像是近期他們有一顆開發中的鏡頭因為體積過於龐大,無法手持因此砍掉計畫重新開發一次。

對於「手持」這件事情對Olympus來說,可以說是Olympus目前開發相機的中心主旨了吧!

三、使用者期盼的未來面貌

在聊完E-M1 II2的開發,還有一些關於技術的細節後,我也就使用者的角度,主動提了一些建議還有疑問,城田先生也很有耐心的一一回覆我。

在畫質部分,我對於所謂的「無損壓縮RAW格式」很感興趣,希望能從城田先生的口中得到一些回覆。在經過解釋後,我才理解到,Olympus的RAW檔案,基本都是無損壓縮格式,都是有壓縮過,但是將不需要的資料去除掉的「無損壓縮」格式,因為已經是這樣的格式,所以並不需要以單獨的選單來開啟它。

[廣告] 請繼續往下閱讀

走過悔恨的幽谷:CP+ 2017 專訪Olympus開發部 | 03
▲Olympus 八王子總部一角

『無損壓縮RAW格式部分,目前Olympus的相機都是採用這個格式,所以我們也沒有特別的選項來開啟它,而為什麼沒有使用無壓縮的RAW檔?那是因為真正完全沒有壓縮的RAW檔案大小非常大,而採用無損壓縮,將會去除掉不需要的資料來進行壓縮,卻同時保有RAW檔的大量原始檔案。』

『另外關於4K錄影部分,目前的考量是以能夠在機身直接錄製出漂亮的影片為前提,但也有收到對於專業影片的需求,像是放進vLOG或者是高流量影片的選項,我們都會認真考慮放進去相機裡面。』

由於我一直非常喜歡Olympus XZ-1這類雖不可換鏡頭,卻輕便的相機,近期在市場上也陸續有採用比較大型感光元件的小相機,趁此機會,也詢問了一下城田先生。

『目前我們考慮到輕便小相機的市場在萎縮,所以我們會在市場真正穩定下來後,重新評估是否類似XZ系列的後繼機種。如果是以大感光元件的小相機來說,我們目前覺得透過開發一款新的無反光鏡,能夠給使用者帶來更好的體驗。』

走過悔恨的幽谷:CP+ 2017 專訪Olympus開發部 | 19
▲如果能有採用4/3尺寸感光元件的XZ系列那就好了。在街上遊走的時候像這樣的小相機更能自在的遊拍(照片為E-M1 II搭配M.ZD 75mm拍攝)

2016年對我來說,Olympus發表了四款我很喜歡的產品:PEN F、E-M1 II、M.ZD 12-100mm F4 PRO IS與M.ZD 25mm F1.2 PRO。我尤其喜歡M.ZD 25mm F1.2 PRO這顆鏡頭,也稍稍打探了一下關於鏡頭的想法。

『目前來說,PRO鏡頭的部分還有所不足,因此我們仍以完備PRO鏡頭為目標,但是在整個系統來說我們並非只侷限在PRO鏡頭,主要還是以用戶的需求為考量。』

走過悔恨的幽谷:CP+ 2017 專訪Olympus開發部 | 20
▲M.ZD 25mm F1.2 PRO是我非常喜歡的鏡頭,除了焦段喜歡以外,解析力、捕捉光的能力跟帶著淡雅的照片顏色,都是我喜歡的原因。

提到更新,我也詢問了城田先生關於後續的韌體計畫,有沒有類似Fujifilm那樣的「改善計畫」(Kaizen)。他這麼回覆道:「我們一直有韌體升級的計畫,但沒有一個類似他廠那樣的名字,不過我們也會持續的改進E-M1 II的性能跟功能,像是E-M1後來也推出幾次的大更新。」

註:Olympus於5/8針對Olympus E-M1 II與PEN F都有推出較大的功能韌體更新。相關連結

[廣告] 請繼續往下閱讀

雖然已經聽了很多一手的技術資料,但訪談的時間一下就到了,也幸好訪談後還有個跟城田先生共進晚餐的機會。在飯席之間,作為一個Olympus的長期愛好者,我也提出了幾個我的疑問。

像是PEN F的對焦性能,偶而在低光源的時候表現落差會比較大,另外就是M43聯盟的韌體更新與鏡頭數位修正部分。

在PEN F的對焦部分,城田先生表示目前還沒有收到這樣的反饋,不過既然有收到這樣的聲音(席間也有另外一位與會的人士提出相同回饋),他們也會仔細去檢驗並且解決這樣的問題。

在M43聯盟的韌體更新與數位修正部分,這也是我第一次知道原來有這樣的狀況發生。城田先生告訴我,雖然M43是個聯盟,但是先前的Panasonic與Olympus的部分所採用的開發工具不同,因此在韌體更新部分,還有數位修正,會有些許不統一的情況產生。

但目前比較新的鏡頭,他們(O、P)都已經以較為一致的開發工具開發,因此數位修正與韌體更新的問題現在有比較理想的解決。

四、未來的未來

這篇訪談,還有一個最常被問的問題,我把它留在最後。

我跟城田先生詢問到有關以後系統的開發問題:「如果E-M1 III搭配PRO鏡的體積重量比起全片幅無反、甚至中片幅無反相機,並無明顯優勢,未來Olympus是否考慮開發更大片幅的無反相機以追求更好的畫質?」

城田先生在針對這個問題的回覆,他是提到,如果就相同或者類似規格的PRO鏡頭來說,像是全片幅來說,鏡頭體積會變得更大,這點不是他們所樂見的。不過目前來說,也無法透露出有什麼新計畫。

走過悔恨的幽谷:CP+ 2017 專訪Olympus開發部 | 12
▲以前很難想像4/3片幅在高ISO下的表現,而我現在手上的PEN F與E-M1 II基本上ISO拉至ISO6400都還在我可以接受的範圍(拍攝參數:ISO 6400)

針對體積這點,我以一個愛好者的身份再跟進了一個問題:「Olympus認定M4/3規格是畫質、體積與重量三者考量下的平衡;但富士說APS-C才是;Sony則說全片幅微單A7才是。從實際的體積上來看,這三個系統的體積重量並沒有太大的差距(特別是如M.ZD 25mm F1.2 PRO等PRO鏡頭的體積也不算輕巧),但大眾普遍認定較大片幅會有更好畫質,請問Olympus要如何說服大家M4/3是比全片幅、APS-C更好的系統?」

[廣告] 請繼續往下閱讀

城田先生給了我非常好的回覆,他表示其實重點還是在「你的攝影用途是什麼?」根據不同的用途,不同的片幅能給予的成品也會有差異。

『重點還是在體積上,機身的狀況我相信大家能夠理解,差異的狀況不大。真正有差異的部分會落在鏡頭上。以剛剛提到的M2512來說,能夠相對應的鏡頭大概是全片幅的50mm F1.4這樣的鏡頭,體積還是比M.ZD 25mm F1.2 PRO大上不少。如果以M.ZD 300mm F4 IS PRO來說,如果跟全片幅的600mm F4這樣的鏡頭相比,差異會更明顯。』

『但重點在於你需要怎麼樣的畫質。如果你的需求是很高的解析度,那麼全片幅是很適合你的,相對的你也需要有足夠好的鏡頭可以撐起這樣的解析度,而匹配的起高解析度畫質的鏡頭都非常大。』

我們認為就4/3片幅來說,不管是攝影愛好者、或者職業用戶,在畫質面上是很足夠使用的。甚至在解析度來說,我們對鏡頭的設計是等同甚至超越全片幅的要求,所以在畫質上絕對沒有問題。』

『我認為其實最好的說服這些朋友或者攝影同好的方法,不是在規格上有所爭論,我們對自己製造出來的相機其拍出的成品有自信,你只要能夠把你拍出的成品給他們看他們就能理解了!』

走過悔恨的幽谷:CP+ 2017 專訪Olympus開發部 | 15
▲城田先生表示,如果對畫質還是有所存疑的話,把照片成品拿出去的話一定是可以讓人理解的。

身為一個長期的Olympus使用者,也是因為很多原因而認可,然後喜歡這些廠牌,其實在台灣的Olympus粉絲,要能接觸原廠人員的機會相當多,很多次的發表會都有機會能夠有一些開發上的詢問,我想也是因為這些關於技術上的回饋,慢慢建構了對這個廠牌的喜好。

這次的訪談,其實我很同意城田先生他們所執著,並試圖去建構相機新技術與新文化的這塊努力。這個新技術跟新文化,就是無反光鏡系統。

走過悔恨的幽谷:CP+ 2017 專訪Olympus開發部 | 18
▲這次的CP+ 2017,基本上我都使用E-M1 II與M.ZD 12-100mm擔任採訪跟取材的器材,這樣的採訪工作,基本上勝任愉快。

從Panasonic Lumix G1、Olympus EP1以來,我就一直是無反光鏡系統的使用者,這幾年體驗到畫質與攜帶的平衡以後,可以這麼說,我現在是無反光鏡的信仰追隨者。

或許是以前用Pentax單眼相機的經驗,建構了我對小型系統的偏好,爾後才有喜歡類似Ricoh GRD/GXR這類小相機與無反光鏡系統的選擇。

[廣告] 請繼續往下閱讀

我自己現在也擁有各種不同片幅的DC與無反光鏡系統,所以很能體會城田先生的諸多回覆,不是一種官腔回覆,不只是出於維護自己產品的說法。

就無反光鏡系統來說,那確實是一個消費者本身的選擇,那樣的選擇,不是單純的崇拜某種相機的樣貌而產生的信賴感。我覺得更可能是一個理解並認同的經過,怎樣的經過?理解無反光鏡系統在體積上的考慮後,並維持某一個程度以上的畫質,最後的選擇結果。

You can be smaller. 我認為是無反光鏡系統一個很好的註解。

走過悔恨的幽谷:CP+ 2017 專訪Olympus開發部 | 09
▲對我來說,帶著無反光系統旅行是一件愉快的事情。重量減了,旅行的樂趣卻增加。

很早以前,Panasonic Lumix系統在單點對焦的速度上與錄影上開了一個先例;然後是Sony投入的APS-C與135片幅無反系統」,慢慢的將畫素堆疊到超越數位單眼的位置,性能上也逐步提升;而採用APS-C的Fujfilm,也做出自己獨特的特色,去年開始在速度上也有提升;作為早期投入的無反開發廠商,Olympus現在讓E-M1 II接下了火炬。

這個火炬,是用追焦速度/準確度跟連拍這樣的性能,正式讓無反光鏡系統衝擊單眼系統的傳統,開始顛覆人們對於「唉呀無反光鏡就是不行」這樣的觀點。

走過悔恨的幽谷:CP+ 2017 專訪Olympus開發部 | 21
▲相機發明超過一百五十年,也許無反光鏡系統跟新的數位單眼相機技術,將引領我們進入新的影像時代。

相機的市場或許比起前幾年正好的時候是萎縮的,但或許也重新回歸到需求的基本層面,然而有一件事情是確定的。

相機市場目前看起來是走入了銷售量的幽谷,但其實在這個幽谷中的徐行,各廠牌仍勾勒出他們理想中的未來,這個未來,我們在現在也得到了前所未有的相機性能。

等到步出幽谷的時候,也許我們也將迎來相機新的一波文藝復興了吧!

走過悔恨的幽谷:CP+ 2017 專訪Olympus開發部 | 16

後記

[廣告] 請繼續往下閱讀

這次能跟城田先生直接面對的訪談,從中獲得了很多第一線的資料,也解答了我很多個人的疑問。

訪談之後其實還有個城田先生晚餐的機會,飯席之間除了繼續讓城田SAN消化不良繼續討論關於Olympus相機的問題以外,也在閒聊從中瞭解到他的一些想法。

城田先生在Olympus任職已經有18年了,現在雖然擔任影像產品開發的主管,但過去也參與了很多產品的設計開發,像是大名鼎鼎的ZD 300mm F2.8與ZD 150mm F2等鏡頭,E-System相機也是他早期參與的項目。

走過悔恨的幽谷:CP+ 2017 專訪Olympus開發部 | 04
▲Olympus 八王子總部一角

邊吃飯,城田先生也跟我分享關於影像進入生活的部分,像是他也跟一般用相機的廣大用戶一樣,拿相機是為了拍下女兒的紀錄,還有家中的寵物,所以在工作之餘,他也會使用自己開發的相機拍照,我想這些第一線開發人員的使用,也是目前Olympus很追求小型化與輕便的原因吧。

作為一個相機愛好者,後來也一腳踏進了相關的工作,這些年來,也經過了很多訪談,難免也遇到很多很會打太極的原廠人員。

但是跟城田先生的訪談,是真心讓我覺得,原來在你使用的這些相機裡面,背後有著這些考量跟技術人員的堅持。

訪談的期間,你可以見到一個開發人員在這將近二十年的工作時間以來,所接觸與開發的系統,那些脈絡是跟你使用相機的經驗是一致的。在每個問題當中,不只是滿足我這個粉絲的喜好,從中也能發覺到開發人員對某種開發信念的堅持。

從Olympus C-730uz開始,然後是E-1,這十五年的時間,直到現在現在手上還在使用Olympus的相機,也許是在訪談一問一答中逐漸證實了這些堅持,著實讓我有種:「阿,作為Olympus多年的粉絲真是太好了!」

是阿,真是太好了,承載81年的相機歷史,終會用無反光鏡系統駛向新時代的吧?我這麼想著。

延伸閱讀:

[廣告] 請繼續往下閱讀
訂閱我的 Youtube 頻道:攝影師 euyoung 器材筆記
最新影片:

My InstaGram @euyoung


[廣告] 請繼續往下閱讀

攝影師、媒體人,慣於書寫、習於觀察。 喜歡著相機這樣的黑盒子,一頭鑽進拍照這件事情,生活裡總猶豫不決,面對喜歡的畫面時卻毫不猶豫的按下快門。

發佈回覆給「Kelvin」的留言 取消回覆

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 必填欄位標示為 *

One reply on “走過悔恨的幽谷:CP+ 2017 Olympus開發部專訪”

  • 2017 年 5 月 27 日 at 16:39

    雖然知道不可能,但還是期盼有機會能把反光鏡組加回來,讓4/3能繼續.如果能把EM-1II裝進E-620的體積裡,就太棒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