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那味了
你覺得,Olympus E-M1 II的特點是什麼呢?
我認為「速度」是E-M1 II最大的魅力。
長久以來,無反光鏡雖然與單眼相機相比起來體積較輕便,卻也背負著性能上比不上單眼相機的刻板印象。
這幾年我們可以見到無反光鏡的對焦性能逐漸朝單眼相機邁進,像是同為M43聯盟的LUMIX,在單點對焦方面相當明快,而E-M1 II的話,則是在高速連拍與追蹤對焦的預測與性能上有長足的進步。
那麼,對E-M1 II的第一印象?
好握,相當順手。
最近一年多以來,PEN F算是我比較常使用的機器之一,近期M43也出現了不少好鏡頭,像是M.ZD 25mm F1.2 PRO、Leica DG 12mm F1.4、Leica DG 42.5mm F1.2等等,去年我也非常喜歡M.ZD 12-100mm F4 I.S. PRO這顆鏡頭。
不過列舉的這幾顆鏡頭在PEN F多少都有配重的問題。以我最喜歡的M.ZD 25mm F1.2來說,雖然體積也不算真的那麼大,但方正的PEN F即使加上握把,長久使用還是有點困擾。
E-M1 II的握把形狀與深度、按鈕位置、快門位置,整體的配重相當好,甚至有種:「咦?鏡頭怎麼變小的感覺?」
所以就我來說,我會覺得這是一台可以長時間使用的相機。不管是工作還是旅行。
你喜歡E-M1 II什麼地方?
速度這件事情自然是不用提,防手振也是我的心頭好。
比起這些大家都知道E-M1 II強項的地方,我注重的地方比較細小一點。
我喜歡E-M1 II的快門聲音跟震盪,比起E-M1一代更小更輕了;我喜歡它的對焦點變多,涵蓋範圍也更廣了;我也喜歡它背帶環的位置改變,看起來平均重量變得更好一些。
有什麼E-M1 II的變化是值得注意的?
E-M1 II換了電池BLH-1,電量變成1720mAh(E-M1一代是1220mAh),使用的充電器也增加了電力指示燈,並有快充的機制。播放照片的時候每張幾乎不延遲也是很好的感受。
以E-M1 II的強項來說,追蹤對焦的速度跟精確性不僅提升,細微的設定也很多,足夠應付不同的場合跟需求;防手振也比上一世代的E-M5 II、PEN F在更上一層樓。
當然,我也相當喜歡雙卡槽的設計,不只是同時開拍擁有備份的保險,也能避免拔了卡片忘記插回機身的窘境(兩張都拔,沒有放回去我就沒辦法…)
你是不是討厭E-M1 II的外型?
欸~這個嘛…
其實我不是討厭E-M1與E-M1 II這種外型,雖然我確實覺得E-M1/E-M1 II在造型上,確實跟原本設定比較復古的數位OM樣子有一點不同。
E-M1/E-M1 II是比較機能性,比較功能面取向的設計,要說跟底片的OM系統有什麼關連的話,大概就是軍艦部的樣子還有OM的影子。我自己心裡一直覺得E-M1/E-M1 II長的很像以前E-System的E-520、E-620這樣的機器,簡單的說,E-M1/E-M1 II更像台數位單眼。
基於技術可以輸人,相機不能帥輸人的理由,所以我個人比較偏好PEN F這樣的機器。
但是,凡事就是這個但是,任何相機只要有E-M1 II的性能,基本上我不在乎他是不是個花美男,完全。
這次用了什麼鏡頭在E-M1 II上?
M.ZD 25mm F1.2 PRO、Leica DG 42.5mm F1.2、M.ZD 75mm F1.8,這三顆鏡頭是我原本就常用的鏡頭,這次當然也使用在這台相機上。
另外自然也要有M.ZD 12-100mm F4 I.S. PRO,它包含防塵防滴、鏡頭與機身的雙重防手振、廣泛的一鏡到底焦段,這組合可以完美體現E-M1 II優秀之處。
為了想體驗輕便鏡頭在E-M1 II上的配重還有使用會不會很奇怪,我也用了Leica DG 15mm F1.7這顆鏡頭,出乎意料的,這個機身塊頭配這顆鏡頭散步使用也相當合拍。
怎麼樣的人會選擇,或者應該考慮E-M1 II?
如果你是E-System的擁護者,在這個ZD鏡頭已然停產的年代,看起來也不會再有E-7的出現了,那麼E-M1 II會是你的升級選項。
如果你是攝影愛好者,喜歡PRO鏡的畫質水準,使用時會比較長時間的握持相機,那麼E-M1 II也是很棒的選擇。
外型的部分見仁見智,當你預算充裕的時候,喜歡這樣的性能陽剛機器,也肯定要選E-M1 II。
E-M1 II這個價格,就片幅來說”僅”有4/3尺寸,是不是太貴了?
相機市場已跟2008~2012年左右的極盛期不同,現在需求降低,相機推出的週期拉長,雖然拉長但是也帶來比較有感的性能提升,所以近兩年來看,相機的價格是提升的。
E-M1 II比起E-M1是有些許的價格提升,相同的X-T2也比X-T1有所提升,這兩台機器都是當今無反光鏡在性能派上的一時之選,像是SONY的a6300/a6500也是比前一代a6000價格上漲。因此對很多人來說,僅僅只有APS-C與4/3這樣的片幅,卻有這樣的價格,是不能接受的,很多人會想要拿同樣的金額去購買135全片幅的機種。
根本上,還是歸因在最終你需要什麼。
以E-M1 II與X-T2這樣的性能來說,相同的135全片幅機身大約是2-3倍的售價。而與E-M1 II相近價位,確實可以買到不少135全片幅的機身,但是在追焦性能與連拍上會比較差一些。
如果你的預算有其上限,需要速度跟連拍,自然你就會朝向E-M1 II與X-T2去選擇;而如果你只是偏靜態的拍攝需求,也許135全片幅的機身可以滿足你對散景與高解析度的追求。
如果你對攜行也有重視,希望能夠盡量減輕出門的負擔,那麼轉往4/3與APS-C片幅也是可以期待的。
你的需求,會決定你對價格是否值得的認定。
像你這樣不以連拍、速度為主的攝影者,在旅行上E-M1 II是否有帶來一些不同的感覺或變化?
我基本是個不特別以運動或者生態這些拍攝題材的相機使用者,所以我在使用E-M1 II的時候,也沒有因為相機本身的強悍而去刻意找尋可發揮特長的場景。
但必須說,E-M1 II帶來的性能觀感是全面的,不僅僅是可感受到速度的躍進,我覺得「節奏感」這件事情變得更好:每張之間的間隔、快門時的延遲、寫入的等待時間、播放照片的流暢度,細微的堆疊起來就全面的節奏感提升。
由於性能上的提升,很多時候以前你可能要稍微花點心思的題材,像是飛鳥,或是在球場上的球員與啦啦隊,基本上你都可以直接拍下來,儘管只是攝影愛好者,能拍的題材類型也是提升的,相當有成就感。
我這樣的一般使用者如果放寬來看,如果你總苦惱於孩子們的奔跑,不受控的寵物放風,也許E-M1 II能夠讓你放心很多。不敢說隨便設定就很完美,但只要一點學習,我想這些看似日常,實為考驗相機的題材,會有相當不錯的成功率。
本文索引:
延伸閱讀:
My InstaGram @euyoung
6 replies on “Olympus E-M1 II 快問快答”
跟全幅來說沒什麼好比的,不論是ISO還是色深和動態對比和景深
(那個景深居然還可以看到欄杆線,在全福135mm F1.8上面那些線早就不見了)
同樣價錢我還不如直上A7,富士根本是來賣情懷和發色的
更正一下,是O家
不過感覺還更糟,O家的那個M43系統一到晚上畫質就不能用了,比富士的APS-C還慘
而且還沒有發色,悲劇
對焦快也只是M43根本沒什麼需要對焦的,對焦行程那麼短當然對焦快
要對焦快搶拍不如去選A6500或和A7II, A7sII,有錢就上A9
這個系統真的就只有輕便,適合作為白天的微型打鳥砲而已
或者是純粹外型取向,買來當文青用
@elgoogck
我自己本身也是三個系統的使用者,包含a7二代與a9共七台我都用過一段時間,目前也還在使用a7 II跟a9,富士方面我也有X-PRO2、Olympus自是不用多提。
就我個人使用這些系統的觀感來看,基本使用差異並不大。
你提到的ISO、色深度、動態範圍這牽扯到感光元件能力的部分,我完全同意,SONY這部分在感光元件的技術確實很成熟,135片幅也確實擁有更好的這些特性。
然而你也提到有錢上a9的論點,以價錢考量看,a9完全跟本文中E-M1 II不是同一個量級,也需要兩倍的價格。
而性能部分,你提及相近價位的「A6500或和A7II, A7sII」,要對焦快搶拍選這三台。我在思索期間是否有什麼誤會?以A6500來說,雖然導入4D對焦性能,確實相當快速,也的確能拍,但是在追蹤對焦的演算法上沒有微調到很精細,甚至因為防手振的導入,實際追焦的成功率是比a6300還要低一些的。
而a7 II的話,單點對焦是可以接受的,追蹤對焦並且每一張重新曝光,它所使用的處理器完全不足以應付。A7s II的話,在對比對焦確實相當快,包含亮部跟暗部,但是說到追焦,這是它硬體面不足的地方。
M43的對焦快,並不是完全只有「對焦行程短」的緣故,近代自動鏡頭為了自動對焦,都有刻意把行程縮短提升速度的處理,這點在富士與SONY同樣有,然而不是片幅較小對焦行程就會比較短,這跟鏡頭設計有關。
對於M43來說,他們的優勢是LiveView的處理量比起全片幅少,也就是說處理器可以有更大的空間來判讀對焦、追蹤與曝光的部分,較為入門與中階的機種,單點對焦目前在無反光鏡也是效率相當好的(Panasonic、Olympus都是),追蹤對焦的話,則是以類似的能力,可以相對提供全片幅較為合宜的價格(大致上是一半)
在夜間ISO來說,我個人使用X-PRO2與PEN F大約一年的時間,我認為片幅的差異並沒有你想像中的大,第一Olympus擁有防手振,不是在低光源下的動態題材,基本可以利用防手振比富士的A-PSC降一到兩級ISO。第二,其實X-PRO2略有偷ISO的狀況,ISO有點虛標,一加一減之後,這也是我說認為手上這三個系統,差異沒想像中大的原因。
發色的部分,網路上的風評多半是富士比較好,但其實承襲以往數位化的Olympus系統,雖然不是走清雅路線,卻也是個很適合直出的系統。
說真的,如果我有大約六萬的預算在機身上,a7 II、E-M1 II、X-T2我也很難選。a7 II有景深,E環的高級鏡頭也非常好,但是要拍動態不夠,也許我是家用或者旅行應該會很喜歡,體積也是我需要考慮的點;X-T2片幅介於中間,鏡頭也都有水準之上,照片相當有特色,然而還沒有機身防手振,有時候難免要拉高ISO到一定程度;而E-M1 II,輕便我同意,但它不會是只有外型取向當個文青而已,網路上已有不少性能的作品,其實可以參考看看。
我本質上還是個器材派,在閱讀眾家文章與量化測試時,我也仍有一些個人的的使用新的感。耐心回覆這些,主要也是想跟你分享我在這些無反系統的經驗,希望你也能以比較開放的態度面對這些新的技術與相機。
你回一樓回得好有耐心XD (對沒錯我偶爾也要浮出水面讓你知道我還是有在看你的文章XD
這回應真的是中規中矩、氣度十足
樓主的氣魄令人折服
讚作者氣度,面對說一嘴好器材的空瓶子還能耐心回覆,頭頭是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