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那味了
「攝影師拍照手機筆記」的第二輯,來聊聊同樣也是非常攝影導向的華為 Mate 20 Pro。
我自己大概從P8開始使用華為的手機,那時相機鏡頭還沒掛上Leica的認證。之後一路使用P9、P10 Plus、Mate10、Mate 10 Pro、P20 Pro,然後就是這回的Mate 20 Pro。
這樣使用下來,我個人挺喜歡華為在這些手機中所提供的「鮮豔模式」與「柔和模式」,這兩個模式有著類似正片一般的濃厚色彩。
面對好天氣、美食的時候,顏色上很鮮豔、直接地吸引人目光。
Mate 10以後的手機,也導入了AI場景辨識,這樣的AI場景辨識除了讓拍照成功率提升,也能根據各種場景的不同來給予相片適當的調整。
在P20 Pro時,更有了可以手持4秒拍攝的「超級夜景」模式,讓手機在夜景拍攝上,能夠有更好的成品。
如果說第一輯的Apple iPhone Xs Max以優秀的HDR成品與接近單眼鏡頭的散景模擬詮釋「攝影」,華為 Mate 20 Pro則用另外一種方向去詮釋攝影。
華為 Mate 20 Pro用的,是有如萬花筒一般,各種變化的焦段。
在正式開始今天的文章以前,按照慣例,先分享幾張我個人喜歡的照片給大家。
一、從基本開始:自動白平衡、低光與畫質
要聊的東西挺多,還是先從華為 Mate 20 Pro的基本開始吧!
整體來說,Mate 20 Pro的基礎發色(自動白平衡)來說,不偏暖也不偏冷,非常中性。不管是室內人造光源還是混合光源,判定的都算準確。
下面這張照片是在使用鎢絲燈泡的咖啡廳所拍的,可以見到整體照片並沒有異常偏黃,白色的盤子、蛋糕的顏色都是準確的,但也沒有過份校正,還可以看出些許的鎢絲燈泡的光線質感。
像這個車站大廳的光線,因為同時有地板的反光、斜射的陽光與戶外的雪景,這三種光在同一個畫面中,並沒有特別往哪一種色溫靠攏,很正確的展現出我們眼中所見的顏色。
現在手機在陰雨天與夜晚的表現越來越好,Mate 20 Pro自然也不例外。
另外拜AI場景模式判斷之賜,像是雪景、夜晚也都有相對應的自動微調,成品也非常讓人滿意。
整體來說,以手機拍照的畫質來說,放眼望去,華為 Mate 20 Pro確實是名列前茅的。
就Mate 20 Pro的照片第一眼給人的印象,我認為可以用「討喜」來形容它,即使不用鮮豔模式拍攝,顏色依舊是相當飽和,以網路與日常分享來說,是非常受歡迎的走向。
即使Mate 20 Pro存在某些顏色的色偏,但不得不說,這樣的顏色傾向與飽和度,很適合旅行、美食拍攝的分享。
二、超級夜景:手持夜景不稀奇
從華為P20 Pro以來,「超級夜景」就成為一個非常讓人驚奇的功能。
誰能想得到,手機可以不需要腳架進行長時間曝光呢?
超級夜景的原理是什麼呢?其實就是利用多張照片疊合在一起,並利用演算去平衡亮部與暗部的曝光所完成的。
那麼一般模式跟超級夜景所拍攝的夜景有什麼不同呢?
通常手機在拍攝夜景時,如果遇到光線不足的情況下,會採取拉高ISO的方式,畫質也因此容易下降;超級夜景則是利用多張較低ISO的照片疊合,照片整體也會比較細緻。
而超級夜景與一般長時間的曝光也是有差異的。如上所說,超級夜景原則上就是利用多張照片疊合在一起,並透過演算讓暗處變亮,同時亮處不會過曝;而一般長時間曝光,則是根據曝光時間多寡,當暗處變亮的同時,原本亮的地方也會累加變的更亮。
當然,傳統的長時間曝光還是有許多優點,像是拍攝星軌、拍攝星空這類題材,以長時間曝光能獲得更理想的成品,城市夜景上,長時間曝光也比較能拍出車流軌跡。
華為本身在超級夜景這個模式的邏輯,我的判斷是:「將暗處拉亮,但同時不讓亮處過曝」。
所以其實我們在一般模式,因曝光時間不夠久因而拍起來顯得黯淡的,在超級夜景這個模式下都有很大的改善。
使用上,在這大約4秒的曝光過程中,只要手不要有過大的晃動,都能夠成功。
不過Mate 20 Pro的超級夜景仍跟P20 Pro的第一代超級夜景略微不同。基礎的時間是4秒,但是也會根據環境明暗不同,而有4~8秒的時間差異。
P20 Pro超級夜景是固定4秒,升級Android 9.0後也跟Mate 20 Pro一樣根據場景而有4-8秒的不同。
另外,Mate 20 Pro的超級夜景模式上腳架也可以用,而且也會因為偵測到比較穩固,時間甚至可以拉長到16秒。
拉長到16秒的超級夜景因為疊的圖更多,下面這組圖也可以看出在明暗與細節上表現也更好。
許多人在使用過「超級夜景」模式後,給予的評語是通常都是:「黑夜變白天。」
這句話在大部分狀況下是成立的,我在北海道美瑛住宿的地方是遠離市鎮一段距離的民家,四周只有一間房子,也沒有路燈,僅僅只有屋簷與室內透出的光線而已。
在這個環境下,下面這張使用自動模式,ISO已上升到51200,整體畫面幾乎因為抹除雜訊,已經沒什麼細節了。
而利用超級夜景所拍的,是以ISO 3200為基礎去進行疊圖的方式,所以畫面的細節、雜訊表現都比直接拍攝好很多。
當然,超級夜景模式也不是沒有限制的。
以下面這張照片來說,就是民宿晚上望出去的山丘,因為鄰近幾乎沒有光線,以超級夜景拍攝15秒,依舊只能看得到依稀的輪廓。
這個場景如果要拍攝成功,會需要以ISO 3200,使用最大光圈並連續曝光約15 ~ 30秒(M 模式非超級夜景疊圖),才可以得到成功的照片。
下面這張照片是同一角度,略早(約下午四點左右)的照片。
三、萬花筒般的多變視角:三顆截然不同的焦段
每一支拍照手機其實都有其專注、且擅長的地方。那麼,華為 Mate 20 Pro在攝影面向獨特的地方在哪呢?
我認為就是以三個截然不同的焦段所組成的鏡頭。
從P9以來,華為的P系列與Mate系列,都是以28mm為基礎的鏡頭組,直到P20 Pro加入了一顆望遠鏡頭(約80mm)。Mate 20 Pro更進一步,在28mm與80mm以外,還加上了超廣角約16mm的焦段。
所以我們有了適合日常隨手拍攝的28mm、適合專注拍攝稍遠題材的80mm、還有顆氣勢磅礡的超廣角16mm,
這三顆鏡頭的視角不同,最大光圈也略有差異,由於使用的感光元件不同,預設的照片色彩調性也略有差異。
我自己是覺得16mm這顆比較暖一些,27mm與80mm就比較中性。
我們可以先來看看這幾顆視角的差別。
這回Mate 20 Pro有特別強調5X數位變焦的畫質,我概略嘗試了一下,確實是足堪使用。
對一般人的使用來說,比較有感覺的差異應該是超廣角與一般廣角的差異。
像下面這組在新富町市場拍的照片就非常有感。這個天井相當狹窄,站在同一個地方的情況下,16mm明顯獲得更多空間拍攝。
此外,超廣角應用得宜的話,也非常適合用來修飾身型。只要利用低角度並且讓人物的腳在邊緣,就能利用超廣角的變形將腿拉長,達到修飾身型的效果。
四、如同瑞士刀一般萬用:關於超廣角與望遠鏡頭
先前智慧型手機受限於體積,因此很難作到數位相機的光學變焦。在多鏡頭開始在手機上流行以後,逐漸地以多顆鏡頭搭配更進化的數位變焦,來進行視角的變化。
老實說,我挺喜歡以多鏡頭去進行視角切換去拍照,這樣的方式雖然依舊受限每一顆鏡頭給予的視角,但比起單鏡頭不可切換變焦,已經好很多了。
再加上,如果是要在手機上進行光學變焦,以目前的技術來說,多半會伴隨著兩個缺點:「機身變厚」、「最大光圈衰減很快」。
Mate 20 Pro這幾顆鏡頭的光圈,最常用的28mm是F1.8、超廣角16mm的最大光圈是F2.2、望遠鏡頭80mm則是F2.4,都是挺大的光圈值,在微光都有很好的發揮。
以拍照這件事情來說,Mate 20 Pro切出來這三顆鏡頭,我認為是很實用的。以日常、隨手拍、餐桌上這些題材來說,主鏡頭大概介於26 ~ 30mm都是很適合的範圍。
一般手機大概還會給一顆約略在50mm左右的2X鏡頭,Mate 20 Pro給的則更遠一些,來到80mm的視角,在需要望遠時,能夠更近一些。
更別說超廣角0.6X,大約16mm的視角能夠拍出有別於大部分手機的寬廣視角,風景的氣勢也相當足夠。
當你在退無可退的時候,能在手機上有顆超廣角鏡頭,非常便利。
另外因為超廣角本身的視角比較廣,我覺得在一些室內、建築,也很適合來發揮。
但我覺得在Mate 20 Pro上,超廣角在旅行的用途最方便的就是拍旅館或者餐廳內的空間紀錄。
這顆超廣角的變形並不嚴重,直接切換,要拍攝這些空間性的題材,不但快速,畫面也非常理想。
雖說要上顆外接的廣角鏡並非難事,但是一來好的鏡頭所費不貲,二來在畫質上的衰減與變形都不能掌控。
望遠鏡頭的部分,一般常用的2X鏡頭大約落在50mm,也是一個很通用的焦段,大概就是人眼專注在某些主題的視角。
Mate 20 Pro大概落在80mm左右,其實已經是中望遠的焦段,我通常會用來拍攝的部分,大致上不出:想要有更單純的畫面、需要距離避免打擾拍攝對象的時候、單純希望可以拍到遠處的東西。
「一吋長一吋強、一吋短一吋險」這句話雖然是用來形容兵器的,但我認為用來形容Mate 20 Pro的鏡頭,也是相當貼切的。
更遠的3X鏡頭能拍得更遠,多一分也是一分強;更廣的0.6X鏡頭能在畫面裝進去更多元素,多一分就不至於退無可退。
五、大光圈模式的散景模擬與人像模式
在這個年代,散景模擬已經不是什麼新鮮的功能,大概也是在P9那個時間點,有了雙鏡頭。
雖然P9兩顆鏡頭焦段一樣(一顆彩色一顆黑白),但已經能演算出相當自然,光點也相當類似單眼相機的樣子。
Mate 20 Pro也承襲了P9以來,自然、相當真實的散景模擬,我認為在邊緣的抓取、模糊程度的過度、模糊的自然模樣,這三點Mate 20 Pro都做的很理想。
在拍攝前跟拍攝後,都能夠調整光圈的大小,散景模糊的程度甚至是模擬到Leica的Noctilux,最大可以來到F0.95。
而Mate 20 Pro這次也新增了一個單獨的「人像模式」,這個人像模式其實也是類似大光圈模式。
不過在這個模式下,能夠選擇散景光點模擬的形式,從一般的圓點、趣味的心型、當然也有模擬鏡頭的旋焦與魚鱗狀散景。
我喜歡旋焦與魚鱗狀散景這兩個效果,它模擬了老鏡頭的光學特色。
一些老鏡頭因為口徑蝕的關係,都容易有旋焦的樣子;而魚鱗狀散景比較特殊,像是MEYER ORESTOR 100mm F2.8、或者是Olympus OM 55mm F1.2,都是以魚鱗著名的銘鏡。
六、HDR
在HDR已經成為標準配備的此時,每一個廠牌依舊在HDR有著自己的技術。上一回我們提到的iPhone Xs,就是利用強大的演算,即時的運算HDR。
那麼Mate 20 Pro是什麼呢?
它的HDR主要是rHDR,一個在拍攝RAW檔後馬上就進行即時演算的HDR。
由於Mate 20 Pro主要進行HDR的方式是rHDR,因此其實拍攝介面上沒有選項可以開關(另外還有一個獨立的HDR模式)
基本上就是相機判定需要,它就會進行HDR處理。
聽起來很熟悉對不對,跟iPhone Xs很類似,但是有一點決定性的不同,Mate 20 Pro只要遇到逆光,大概高達九成機率會啟動HDR,不太會遺漏掉。
不過對於rHDR的效果,有時候還是會出現程度過強,無法調整的狀況。下面這組是我無意間拍攝到兩張一樣構圖的照片,剛好有一張沒有啟動HDR效果,兩張一比較你就能發現到rHDR感覺起來過強,畫面有一點平板。
Mate 20 Pro這樣的HDR判定結果我使用起來的想法是:「幾乎可以應付一般拍攝者的需求。」我們很難用Mate 20 Pro拍出因逆光而造成黑壓壓的照片。
搭配起前面我們提到的討喜鮮豔色調,我們其實也可以視為,這是一支對一般人拍攝相當友善的手機:成功率高、顏色討喜。
七、AI智慧拍照,什麼場景都幫你調整好
不過就是拍照,需要AI嗎?
在用Mate 20 Pro時,我幾乎都是全程開啟AI辨識的,這些使用體驗中,我認為AI智慧拍照對許多使用者來說是必要的。
舉例來說,像是美食、藍天、綠葉這些基礎題材,透過辨識,可以加強某些色系,確實是讓我們擁有比較吸引人的照片。
而另外像是一些特殊場景,像是雪景、古城、寵物等等,Mate 20 Pro的辨識率也蠻不錯的,這提升了照片的可看度。
▲Mate 20 Pro @ AI判定人像模式(因為辨識到海報的人臉,自動啟動散景模擬)
不過,是不是有了AI智慧拍照,就什麼都拍得好呢?
這點倒是未必,諸如構圖、畫面的安排、光線方向的判斷,以目前的AI智慧拍照還無法作到。
AI智慧拍照是一項可以幫助大家提升拍照成功率、照片吸引人的技術,但不一定是拍出好照片的保證。
但我同意,如果有辨識速度快、辨識正確性高的AI智慧拍照,在照片上我們所需要的花費的心思會少很多,也更有餘力享受當下。
八、關於華為 Mate 20 Pro的那些話
在最後,同樣來說說關於華為 Mate 20 Pro的一些個人觀感。
智慧型手機慢慢地演化到現在,「拍照」這件事情也成為手機的重要角色。我自己本身喜歡各種拍照的器材,也喜歡隨手拍這件事,也因此促成了來進行「攝影師拍照手機筆記」的念頭。
上一回我們介紹過了iPhone Xs Max,加上這回的華為 Mate 20 Pro,這兩支手機都是我認為繼近期中很具所謂「攝影特色」的拍照手機。
iPhone Xs Max在攝影這個方向,是一種用強大處理器溫和地呈現出影像的樣貌,像是HDR,像是模擬出單眼鏡頭的散景。
那麼,為什麼說華為 Mate 20 Pro也同樣具有「攝影特色」?
華為 Mate 20 Pro的魅力,是同時面向攝影族群,也面向大眾。
面向攝影族群的部分,自然是如同瑞士刀一般具備多種用途的三鏡頭。
這三顆鏡頭,分別是一般廣角(28mm)、超廣角(16mm)與中望遠(80mm),是相當特殊的配置。但仔細想想,也的確是喜歡攝影的人會喜歡的焦段。
平常就用28mm的焦段隨手拍,快速、方便;遇到磅礡的大景或者壯觀的建築物時,再用上16mm這顆鏡頭;想拍個人像或者是稍遠處的主體,就用80mm這顆鏡頭。
過去我們為了能讓手機拍照的視角有變化,經常需要藉助外掛鏡頭才能達成,但是變形、畫質都很難控制,多出一塊體積也不是很便利。
Mate 20 Pro在單一手機裡面,把這些不同的焦段整合在一起,不只便利,也更有均一的畫質。
這三顆鏡頭,不僅譜成了一曲和諧,同時也讓「手機拍照」這件事情,有更多變的視角,也更具張力。
自然,也更接近相機所拍攝的視角。
那麼,Mate 20 Pro面向大眾的部分是什麼呢?
我覺得是「顏色吸引人目光」與「拍照成功率高」這兩件事情。
長久以來,在數位相機上我們經常遇到的挫折是不知道要怎麼調整參數才能讓照片變得更好,也不知道如何利用電腦的後製軟體讓照片調整得更好。
所以當智慧型手機開始普遍,直覺的拍攝、分享,也成為我們喜歡用它的理由。
Mate 20 Pro在幾代的技術演變後,成為面向大眾的翹楚。
它的AI辨識速度快、場景組數也高,幾乎涵蓋了常用的拍攝題材,讓我們拍攝的照片幾乎不需要調整,直接就能分享;HDR的概念也是以讓照片成功為優先,我們很難拍出過暗的逆光照片。
最後,就是「超級夜景」模式,利用演算讓我們可以拋開腳架,也拋開手機對低光拍照的先天限制,讓許多人用手持就能拍下夜景。
對大部分的人來說,Mate 20 Pro的鮮豔顏色是一件好事,這樣的調性確實是更能讓觀看的人在第一眼就覺得好看。
對更進階的人來說,也許Mate 20 Pro照片過於鮮豔,但也不是不能解決的問題,可別忘了,它也提供了M模式與RAW檔格式,依舊可以彈性調整。
放眼望去目前的拍照手機,我認為華為 Mate 20 Pro在「攝影」與「拍照」之間,在「玩家」與「大眾」之間,取得了非常好的平衡。
也同時可以說,是這個世代中,數一數二的拍照手機。
那麼在最後,就是華為 Mate 20 Pro所拍攝的實拍照片,分享給大家。
攝影師拍照手機筆記
- 攝影師拍照手機筆記(一)Apple iPhone Xs Max
- 攝影師拍照手機筆記(二)HUAWEI Mate 20 Pro
- 攝影師拍照手機筆記(三)Samsung Galaxy S10
- 攝影師拍照手機筆記(四)Google Pixel 3 XL
- 攝影師拍照手機筆記(五)Sony Xperia 1
- 攝影師拍照手機筆記(六)Samsung Galaxy S10+ 高原風光手機拍照分享
- 攝影師拍照手機筆記(七)Samsung Galaxy Note 10
- 旗艦手機拍照筆記(八)Google Pixel 4
- 旗艦手機拍照筆記(九)Apple iPhone 11 Pro Max
- 旗艦手機拍照筆記(十)Apple iPhone 12 Pro Max
延伸閱讀:
- 外出旅行之必要:攝影師出行的八項必備物品
- 旅行若是一幅掌中的風景:Sony Xperia XZ2
- 隨心所欲的夜:Sony Xperia XZ2 Premium
- 那一抹生活的蔚藍:Olympus E-PL9 限量歐洲藍
- Olympus E-M1 II(一)無與倫比的自由
- 皆臻完備的里程碑:Sony A7 III
- The Charming G(一)當 Contax G 遇上 SONY A7R II
- 一眼瞬間,回首 – SONY RX1
- 她說旅途若是卷底片(卷一)東京天涯
- 她說旅途若是卷底片(卷二)你的日常是我途中邂逅的風景
- 她說旅途若是卷底片(卷三)秋色是山巒中的一抹紅
- 她說旅途若是卷底片(卷四)貳零壹柒
- 她說旅途若是卷底片(卷五)Kyoto, ver. F1.2
- 她說旅途若是卷底片(卷六)東京,72時
- 她說旅途若是卷底片(卷七)北國之冬
- 她說旅途若是卷底片(卷八)春,山陽
- 她說旅途若是卷底片(卷九)半晴半雨關門海峽
- 她說旅途若是卷底片(卷十)貳零壹捌
- 她說旅途若是卷底片(卷十一)有一種光景
My InstaGram @euyoung
4 replies on “攝影師拍照手機筆記(二)HUAWEI Mate 20 Pro”
是業配嗎?怎麼不寫GR3
@林品
不是業配,是我自己的手機體驗。
Ricoh GR3還沒正式發表,上回在台灣跟Photokina期間的,都是開發宣告發表。上回台灣有展出實機,但不能插卡。
正式發表我會寫一篇關於GR3的文。
同樣是隨手拍照愛好者
請問樓主對於Pixel 3 Mate20 這兩種不太一樣的HDR、夜景演算邏輯(拉高光、壓高光)各自庮什麼優缺點
若是以一個隨手拍照記錄生活的人而言哪一隻手機比較容易成功成像(撇除明顯的多焦段優勢的話)
@Dragon Rider
我認為是Mate 20 Pro成功機率會比較高一點。
應該這麼說,Mate 20 Pro的走向一直都是比較偏向大眾,色彩、操作上都是。HDR在Mate 20 P上,啟動機率很高,所以不管是一般的背光人像或者高反差風景,都能帶給大眾「成功」的感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