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ony推出了新鏡頭系列:G Master,我覺得這是相當有意思的鏡頭系列。

有意思的地方在哪裡呢?G Master很大、很重,有違一般用無反光鏡系統的訴求;另一點則跟歷史有關,在與Zeiss合作ZA菜頭以外,Sony選擇了Minolta時代就有的高階鏡頭代號G,並給他Master,來作為系統內最高階的鏡頭。

但我認為G Master很大、很重,也有其道理,主因在於Sony對這個系列的訴求就是最高的影像品質。


▲FE 24-70mm F2.8 GM,預定價格2200美金

▲FE 85mm F1.4 GM,預定價格1800美金

▲FE 70-200mm F2.8 GM OSS,價格未定

Sony提到幾點,包含:

  • 更高的解像力要求:一般的高階鏡頭設計多半在每公釐30組線的解析度水準,而G Master則來到每公釐50組線。

    由於A7R II已經採用4200萬像素,未來也應該會有更高畫素的機種,因此這樣的設計是可以理解的

  • 更重視散景的表現:我覺得Sony上的G Master跟Minolta關係已不大,但重視散景這一塊倒是非常相像。

    Sony在這個系列的鏡頭上用上了XA鏡片,這種鏡片可以消除非球面鏡片的洋蔥圈現象,舉例來說,Lieca DG 25mm上面就有這種洋蔥圈現象。

    鏡頭採用圓形光圈、設計上也對二線性更加在意,這兩點也可以看出G Master想營造更漂亮散景的意圖。

  • 對錄影用途的兼顧:錄影的時候,一般單眼鏡頭都會有呼吸效應(對焦時,焦段會有些許改變,看起來就像是輕微的呼吸),G Master設計上也試圖降低這個效應到最低。
  • 對焦系統:其中70-200mm採用A接環的雙浮動對焦系統,這可以讓它最近對焦距離來到一公尺以下,並保持近拍的畫質。

我們確實可以看到諸多對於畫質要求的部分,而畫質是需要代價的,就是體積跟重量,他們的重量都超過800g,直逼數位單眼的高階鏡頭。

我很多朋友對於這件事情不能理解:「為什麼我用無反光鏡了,還要用這麼大這麼重的鏡頭?」

但我的想法反而是,正因為是無反光鏡,來到這個體積反而解放了畫質。應該這麼說,無反光鏡上若要做到單眼相機頂級鏡頭的畫質,理論上應該會小一些,但G Master的目標如果是更高的畫質呢?

那麼這樣的體積跟重量就可以理解了。

作為一個使用者,我比較擔心的是A7系列上面的接環能不能應付這個重量,不過看來第二世代的A7 II、A7R II、A7S II都有加強接環,希望我的擔心只是多餘的。


圖片來源:MirrorLessons

針對Sony本身的兩款高階鏡頭來說,G Master與Zeiss系列還是有差異的:G master在解像力之餘,還有追求散景;而Zeiss ZA則是解像力與對比。

[廣告] 請繼續往下閱讀
但是Zeiss除了跟Sony合作推出的ZA以外,也一樣有專為無反光鏡設計的系列:手動的Loxia、自動對焦的Batis、APS-C用的Touit。
跟GM上比較有機會重複到的大概屬Batis系列了,以Batis 85mm F1.8來說,售價大概跟GM 85/1.4差了約600美金,這差距並不算小,但不管是Zeiss ZA 與Zeiss Batis & Loxia來說,都可稱的上是品質好的鏡頭,而GM則是Sony認為的最高階鏡頭。

我認為G Master適當的讓Sony本身的無反光鏡系統有了明顯區隔開來的產品線:

  • 有意圖追求最高畫質的,或者將A7R II當作職業用具的,使用G Master鏡頭
  • 追求輕便體積與畫質的,則是Sony的Zeiss ZA系列、Zeiss 原廠推出的Loxia與Batis系列
最明顯的我想應該就是FE 24-70mm F4 Zeiss跟GM 24-70mm F2.8這兩顆鏡頭的對比跟定位。
對我來說,Sony ZA與Batis已經足夠好來使用,G Master反而有點過大,但對於一個新興,且逐步邁向並準備進軍更職業與商業的市場來說。
G Master的極致畫質是系統往前走的必須之善,而體積與售價則是必要之惡。G Master的必要之善跟必要之惡,讓A7這個系統變的很有趣,很值得觀察這幾年的走向。

延伸閱讀:

[廣告] 請繼續往下閱讀

攝影師、媒體人,慣於書寫、習於觀察。 喜歡著相機這樣的黑盒子,一頭鑽進拍照這件事情,生活裡總猶豫不決,面對喜歡的畫面時卻毫不猶豫的按下快門。

Leave a Reply

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 必填欄位標示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