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那味了
(i)intro
Zuiko Digital 9-18mm(以下皆以ZD代稱Zuiko Digital)是Olympus Four-Thirds系統目前所說的「二章」推出的其中一款鏡頭,在08’的五月正式發表,二章的鏡頭依照發表順序如下:ZD 12-60mm SWD、ZD 50-200mm SWD、ZD 9-18mm、ZD 14-35mm SWD。
這隻鏡頭在五月發表的時候我就很期待,雖然當時我才買ZD 12-60mm不久,但這算是第一隻4/3系統擁有的平價廣角鏡頭,現在台灣又因為日幣升值,新品突破兩萬,也顯得有點不親民。
對很多人來說,這隻鏡頭的價位常常會讓人覺得我到底要買這隻,還是要買ZD 11-22mm?
我是去年的時候託人從台灣把鏡頭帶過來的,會買這隻也是臨時下的決定,想說或許在歐洲可能比較容易有用到超廣角的機會。(後來也有多一些個人使用的體認,後文再說。)
ZD 9-18mm這顆鏡頭,外觀跟我手上另外一顆入門等級的ZD 14-42mm非常像。如果不是因為前方的口徑比較大,放在一起還真的看不出來什麼差異。
ZD 9-18mm的鏡頭質感不如ZD 11-22mm。如你所看到的,基本上ZD 11-22mm所擁有的寬大且附上寬厚蒙皮的變焦環跟對焦環,ZD 9-18mm都沒有。
即使他擁有兩萬上下的售價(我不確定現在台灣賣多少,只知道因匯率有漲價),但因為位階比較低,自然也沒有防滴防塵。
如果看過先前的ZD 11-22mm介紹的話,基本上你也會發現他沒有獨立的對焦距離窗,只有簡單的印上對焦距離從0.25m到無限遠,”Olympus Digital”也是用印的。
ZD 9-18mm的濾鏡口徑是72mm,跟ZD 11-22mm還有ZD 12-60mm一樣,或許你會有疑問,這樣一支鏡頭為什麼還是那麼大?
但我想告訴你,原則上ZD 9-18mm我個人認為是體現了三分之四系統比較輕便的一面,各家專為APS的出的廣角鏡裡面,從等校18mm左右開始的,有Nikon的AFS 12-24/4跟Pentax的 DA 12-24/4,這兩隻的濾鏡口徑都是77mm。
這篇文章並沒有要拿來跟這兩隻做畫質比較,僅僅是在這裡提出一個大小跟重量的數據而已。Nikon的AFS 12-24是485g,Pentax的 DA 12-24是430g,都已經是相當輕量的數據,而ZD 9-18mm,是275g。
這當然是有一部分原因是因為ZD 9-18mm已經在光圈數值上取得一點妥協,跟上述兩隻的光圈值橫定F4不同,是浮動的4-5.6。
但這並不是能完全解釋ZD 9-18mm比較輕的理由。
影響這整個輕量化的因素,除了在鏡頭材質以外,另外也有一個功能歸功於DSA鏡片。才剛剛介紹過ZD 11-22mm而已,我相信你對「非球面鏡」這個名詞應該還記憶猶新。
一般傳統式的設計方式,需要利用前群鏡片來擴張視角,所以必須使用非常強力的凹鏡置於前端,而後放一片非球面鏡修正像差。
而DSA我查了一些地方,都指出這個第一次使用的鏡片,是一片雙面的非球面鏡,而且曲率比一般的凹面鏡都要高。(有些地方是說是兩片非球面鏡組成)在這個ZD 9-18mm的白皮書介紹PDF裡面,有提到DSA鏡片是一片中央部分跟周邊厚度比起一般的凹面鏡差異更大的鏡片。
基本上非球面鏡除了修正像差以外,可以減少鏡片量的使用,也因此DSA將兩片非球面鏡整合成一片,是主要可以讓體積下降的原因之一。如果不利用這樣的DSA鏡片的話,就需要多用兩枚鏡片,且最前面那片透鏡將會非常巨大,這同時會造成體積跟成本的上升。
在白皮書裡面也有提到製造DSA鏡片的一些難度,主要的難度在於模具的配合、工匠的技術,還有溫度的控制,每一個都需要精密控制,不然無法達到要求。
ZD 9-18mm用了一片DSA、一片非球面鏡、還有一片非球面ED鏡頭,白皮書也提到這片ED鏡片目的也在減少色散(chromatic aberration),還有修正光路讓它能夠精確的導入感光元件。放在最後面的也有將前面的光路在最後作修正的用意。
DSA其實已經用在部分的μ系列數位相機,用途當然是減輕體積跟提昇畫質。
ZD 9-18mm另外一個重要的特點,那就是它採用浮動的對焦/變焦機構。
這顆鏡頭是超廣角鏡,他的規格也可以達到25cm的近拍,也因此在當近距離攝影時,一定會發生像差問題,導致鏡頭的光學性能降低。「浮動對焦機構」就是對焦時,部分鏡片間的距離會做變更來校正像差的技術。
原則上這是比較高級的鏡頭才會採用的機構,因為浮動的構造會讓作動的部分增加,構造也會變複雜。
文件中也再次提到,這可以讓一般人(因為這是standard等級的鏡頭)在有限的條件內受到最小的限制,可以更享受攝影的樂趣(這句是我加的)。
這張出處是Four-Thirds user網站的圖,就可以看出這些對焦跟變焦浮動的機構,對於DSA的鏡片形狀也可以看個大概。
ZD 9-18mm的遮光罩是LH-75C,而ZD 12-60mm是LH-75B。兩者的差異在於LH-75C高度其實沒有那麼高,所以一比對體積也小了一號。我猜測是為了避免造成暗角,不過我拿LH-75B套用上去其實也沒有出現暗角,因此原則上我都只有帶一個遮光罩或者根本就不使用遮光罩。
有一個地方我沒有拍,那就是ZD 9-18mm的接環部分不是塑膠的。很多人都在意這部份是不是金屬作的,但其實我沒有很在意就是了,因為這顆鏡頭也沒有多重,重量不致於在接環那邊造成強度不夠斷裂。
白皮書裡面其實也有提到,ZD 9-18mm很適合在E-420的機器上面使用。不過它也補充了,這樣的體積跟重量給E-3、E520使用也相當適合(當時還沒有E-30跟E-620)。
原則上我非常同意這點,我使用E-400的時候,確實是會很想要用這顆鏡頭,主要原因是配重的關係,ZD 12-60mm比較容易讓我的機身向下,比較沒那麼舒服。
原則上ZD 9-18mm這顆鏡頭你可以看出現代鏡頭的設計方向。它運用大量的科技輔助,讓一些過去不可能的:輕量又畫質好集於一身。
我用這顆鏡頭拍的照片還不算多,約莫一千多張而已,主要是聖誕新年假期拍的,少數在巴黎拍的。
今天我們換個口味,先上平常使用有後製過的部分。
下面的照片有幾張是HDR疊圖做出來的,應該很好分辨。我在使用這顆鏡頭的時候,大部分天氣是不怎麼好的,所以我做了一些處理,讓照片看起來像是在我腦海中回憶的樣子。
少數是很幸運遇到冬天的天氣好(照片在下一篇文章裡面),歐洲的冬天狀況也不好,大概是十天換一天好天氣吧。
下一篇文章(後天)我們來談談我個人的使用感受跟其餘的實拍照片。
如果你有興趣,可以先參考一下以下幾個華文的延伸閱讀。
1.對岸任職於電腦之家,春捲所撰寫的試用報告 內有裁切交叉比對(跟ZD 1122mm的比較也有)
2.對岸任職於電腦之家,春捲所撰寫的實拍
3.Zuiko Digital 9-18mm原廠規格網頁
4.越廣越美麗 奧巴9-18mm變焦嶄新試用(據說來源是pcpop,但我Goo不到)
本文索引:
我所用過的Four Thirds Lens(III):Zuiko Digital 9-18mm(i)
我所用過的Four Thirds Lens(III):Zuiko Digital 9-18mm(ii)
延伸閱讀:
我所用過的Four Thirds Lens(II):Zuiko Digital 11-22mm(i)
我所用過的Four Thirds Lens(II):Zuiko Digital 11-22mm(ii)
我所用過的Four Thirds Lens(IV):to be or not to be.
-
- 她說旅途若是卷底片(卷一)東京天涯
- 她說旅途若是卷底片(卷二)你的日常是我途中邂逅的風景
- 她說旅途若是卷底片(卷三)秋色是山巒中的一抹紅
- 她說旅途若是卷底片(卷四)貳零壹柒
- 她說旅途若是卷底片(卷五)Kyoto, ver. F1.2
- 她說旅途若是卷底片(卷六)東京,72時
- 她說旅途若是卷底片(卷七)北國之冬
- 她說旅途若是卷底片(卷八)春,山陽
- 她說旅途若是卷底片(卷九)半晴半雨關門海峽
- 她說旅途若是卷底片(卷十)貳零壹捌
- 她說旅途若是卷底片(卷十一)有一種光景
- 她說旅途若是卷底片(卷十二)沾衣欲濕杏花雨
- 她說旅途若是卷底片(卷十三)高原,以為不一樣
- 她說旅途若是卷底片(卷十四)那兒風光明媚,原來都一樣
- 她說天涯若是卷底片(卷十五)一隅秋霜
- 她說天涯若是卷底片(卷十六)貳零壹玖
- 她說天涯若是卷底片(卷十七)貳零貳零
- 她說天涯若是卷底片(卷十八)無雙
- 她說天涯若是卷底片(卷十九)貳零貳壹
- 她說天涯若是卷底片(卷二十)Zeiss Batis,鈷藍
- 她說天涯若是卷底片(卷二十一)貳零貳貳
- 她說天涯若是卷底片(卷二十二)貳零貳參
2 replies on “我所用過的Four Thirds Lens(III):Zuiko Digital 9-18mm(i)”
DSA鏡片的確很好玩,以下是一些我照的前鏡組圖片。
http://www.flickr.com/photos/arthuraya/2916682445/
http://www.flickr.com/photos/arthuraya/2916683751/
9-18啊…. 這可算是價位最”不standard” 的 standard 鏡了,還好的是,品質也不太 “standard”,加上”附贈”輕量化的優點,仍是好鏡一顆,的確讓人難以和 11-22 之間作選擇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