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1月24日。

於是,我們迎來了4/3片幅有史以來最強悍的機身:Olympus E-M1X。

寫在十五年以後:Olympus E-M1x | 01

距離4/3第一台機身E-1,從2003年至今,多少人認為這不過是數位時代馬上就會消失的片幅與系統,就這麼來到了第十五年。

規格跟初步測試大家都看很多了,我就用個人的觀點來聊聊這台相機吧!

一、價格、價格,還是價格

發表將近一週,所有網路上的評論,鋪天蓋地的都在討論一件事情:「4/3片幅的相機,性能再怎麼強悍,到底值不值得3000美金?」

說是討論還客氣了點,幾乎都是在說:「才4/3片幅,到底憑什麼賣3000鎂,我都可以買 ____了呢!」

訂閱我的 Youtube 頻道:攝影師 euyoung 器材筆記
最新影片:

寫在十五年以後:Olympus E-M1x | 02

站在一個長期的使用者,我完全能明白E-M1X的定價策略跟價格定位。

2003年發表E-1時,機身定價是2199美金,垂直把手則訂在675美金,加總共2874美金;而現在的E-M1X(內建一體成形垂直手把)定價則是3000美金。

大約與E-1同期的Canon EOS D60 無垂直手把單機身的價格,則是2700美金。

當年的時空背景或許有些不同,但原則上不管是E-1或者是E-M1X,都是以較小的片幅搭配更強的性能去衝擊較大片幅。

2003年的時候,E-1所擁有的優勢是全套的防滴防塵、較大光圈且開放光圈可用的ZD鏡與更可靠的機身,而它的目標對象是Canon的EOS D30與D60,全片幅相機不管是Canon或者是Kodak的價格級距大約與現在的Leica M10-P相仿,約略在新台幣30萬左右。

[廣告] 請繼續往下閱讀

從E-1以來,已至E-3、E-5、E-M1、E-M1 II,其實Olympus一直很巧妙的將機身定價設定在1700 – 2000美金左右,這大概是他們認為旗艦機身應該有的定價。

不管是4/3或者是Micro 4/3的頂級機身也好,2000美金的價格去面對所有年代的對手,價格其實都是略低的。

寫在十五年以後:Olympus E-M1x | 03

以現在來說,性能面上E-M1X在無反面對的是Sony A9、價格面來說面對的是Sony A7R III、Nikon Z7這樣的機身。

就A9來說,E-M1X在定價上佔有少約1/4定價的優勢;而相同價格區間的機身,E-M1X則有性能上的優勢。

然而,像E-M1X這樣站在頂點的機身,並不能純粹以理性的優勢去進行考量,這個區間的用戶考慮得非常多:性能、配件、轉換難度、拍攝題材、甚至是否為工作場合的公司配發機…諸如此類,都是E-M1X這個價格所要面對的難題。

E-M1X是一台優秀的機身,定價來說以我個人的經驗也不是什麼過於溢價的定價,只是這也同時是一台我不會買的機身。

所以我們接著來看看下兩個看法。

二、性能的頂點,為了誰設計的絕佳武器?

我認為「售價合理,可以接受」,跟「會不會買」,這兩件事情並不衝突。

原因就在機身所設定的『定位』。

在正式談定位之前,先來問問大家有印象的方塊機(內建垂直手把一體成形),在無反光鏡裡面,有哪台機身?

[廣告] 請繼續往下閱讀

是Sony A9嗎?還是Fufjilm X-H1?抑或是Nikon Z7?

以上皆非,E-M1X是無反光鏡時代裡,第一台內建垂直手把一體成形的方塊機。

所謂的方塊機,通常都是各系統中最面向職業、速度的旗艦機種,像是Canon 1D系列、Nikon的D3/D4/D5系列,這其實某種程度上也反應出E-M1X所想要面對的族群。

製作一體成形的目的,也有減少機械結構拆卸而造成相關防護的風險(一體成形比較不容易受到水與塵土的入侵)

寫在十五年以後:Olympus E-M1x | 04

我們可以設想出E-M1X所想要瞄準的族群:「極致的速度」、「優異的對焦性能」、「任何環境下都能工作的可靠」。

簡單的說,這本來就不是面向一般大眾的相機。

上手過E-M1X後,可以理解到這台機身本身的性能又更上一層樓,但即使是我,也能理解到依照我的需求,E-M1 II已經足以應付。

所以Micro 4/3的優勢,就是一定要在極小的體積內,便於攜帶嗎?

我的答案是否定的。

寫在十五年以後:Olympus E-M1x | 06

我的想法是,Micro 4/3的優勢,在高階層面(E-M1X)來說,可以用相對經濟、輕便的方式達到特定用途的拍攝;中高階的部分(E-M5 II、E-M1 II)則是在兼顧輕便與性能之餘,還能顧到基本外出的防護性。

而低階部分,諸如E-PL9或者是Panasonic的GM系列,才會是在體積與攜帶上著墨更多的設計。

[廣告] 請繼續往下閱讀

寫在十五年以後:Olympus E-M1x | 07

所以我可以理解E-M1X的定價,我也欣賞它的性能,但承上來說,這也同時是一台我不會購買的機身。

原因就在我使用相機的強度不到這台相機的定位與設計。

三、寫在十五年之後

寫這篇文章,並非是一篇擁護文。作為一個自E-1以來的使用者,我個人對E-M1X是感到興奮且感動的。

它其實是象徵了這十五年來Olympus的進步,以及面對所有用戶的一種技術展示。

每一間廠商所著重的特點是很不一樣的,在無反光鏡上也能看出一些端倪。

寫在十五年以後:Olympus E-M1x | 08

以Sony來說,他們追趕的是Canon跟Nikon在全片幅的專業市場,用著科技一步一步消除與數位單眼的差距;以Fujifilm來說,他們追求的是一種數位與傳統相機使用經驗上的和諧,盡量透過韌體的完善來滿足使用者。

以Canon來說,他們則試圖在單眼跟無反光鏡中,建立連結,在諸事到位後才推出一台穩健的機身;以Nikon來說,他們也同樣並重單眼與無反光鏡,但選擇把規格開高(接環),來面對變動且未知的一切。

那麼Olympus呢?

寫在十五年以後:Olympus E-M1x | 05

這幾年來我認為已經有一個模糊的輪廓出來,而E-M1X更證實了這一切。不出為「簡易的完成拍攝」,還有「盡可能以手持完成所有拍攝」。

LiveComposite(夜景、星軌)、ProCapture(動態、連拍)、Focus Stacking(景深合成)、LiveND(內建電子ND),就屬於這類,利用機身的特殊功能,讓你更簡單的完成拍攝。

[廣告] 請繼續往下閱讀

極致的7.5級五軸防手振、手持能拍攝高解像影像(5000萬畫素)、輕量化的長焦鏡頭(M.ZD 300mm、與新開發的M.ZD 150-400mm),就屬於讓你可以手持完成的特色。

這些拼圖拼湊在一起,閉上眼睛,你能察覺E-M1X瞄準的使用者輪廓嗎?

寫在十五年以後:Olympus E-M1x | 09

『嗯…應該是很重視速度、連拍,會運用到長焦,可能是運動型攝影師,也可能是戶外拍攝鳥類的攝影師,想必明年2020奧運應該蠻好用的吧?』

還有呢?

『防滴防塵,又耐寒,感覺上也很適合在極地或者是草原上拍攝野生動物…唉呀,在戶外很艱困的環境,像是攀登各種山峰的時候,也很難帶腳架,如果這時候可以用手持拍攝高畫素照片,應該是很棒的吧?』

是了,這樣在野外、戶外、運動類型的職業用戶,應當就是Olympus E-M1X所描繪的使用者輪廓了。

寫在十五年以後:Olympus E-M1x | 10

職業、專業的路線很廣泛,我想Olympus選擇的是一種相對小眾但是很能發揮自身系統長處的路線。

會不會很艱困?有可能。

這些年來作為一個使用者、也作為一個從業人員,常常可以感覺到Olympus在設計的路線上,都有一些自己的堅持。

十五年了,E-M1X可以說是我殷殷期盼多年的頂級機身,儘管,它不是一台面向我的相機。

寫在十五年以後:Olympus E-M1x | 11

那麼作為一個一般用戶,我們可以期待什麼呢?

[廣告] 請繼續往下閱讀

更好的防手振、更多樣的機身功能(LiveND、手持高畫素拍攝)、更理想的錄影…也許在不久的將來,都會在下一台中階甚至入門機身上出現。

這也是E-M1X其中一個角色,帶領著下一世代的機身前進。

我自己4/3、APS-C、135全片幅的機身都有,深知每個系統皆有其長處與弱勢的地方,所以不管是職業或者是一般用戶,我同樣抱持著一個想法:「依照拍法與用途、預算挑選適合的機身(片幅)。」

儘管E-M1X是台3000美金的機身,它很貴,小眾,但它依舊在各種片幅中劃分出了一個屬於自己的定位,這也是我在instagram上的貼文中,認為它應該在無反光鏡的歷史上好好記上一筆的原因。

唯有百家爭鳴,唯有廣納百川,不管是相機或者攝影,才不會落入單一故事的危險性。

承襲當年4/3片幅的理想,不畏懼前路艱辛的挑戰,我想這也是Olympus E-M1X存在的最佳理由。

延伸閱讀:

散步攝影,邂逅他方日常:
她說旅途若是卷底片:
[廣告] 請繼續往下閱讀
十年,京都四季:
訂閱我的 Youtube 頻道:攝影師 euyoung 器材筆記
最新影片:

My InstaGram @euyoung


 
[廣告] 請繼續往下閱讀

攝影師、媒體人,慣於書寫、習於觀察。 喜歡著相機這樣的黑盒子,一頭鑽進拍照這件事情,生活裡總猶豫不決,面對喜歡的畫面時卻毫不猶豫的按下快門。

Leave a Reply

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 必填欄位標示為 *

One reply on “寫在E-1的十五年後:孤高的逸材 Olympus E-M1X”

  • 2019 年 2 月 1 日 at 18:34

    請問您對PANAOSONIC的看法呢 3Q