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那味了
自2013買下了第一台Sony A7,幾年的時間,也歷經了這系統的起伏、演進。現在,Sony A7已然有了完整的生態系,不止機身,諸多廠商們也帶來了許多鏡頭、配件,日漸龐大的使用者族群,自然也有更多使用想法的交流。
Sony A7C可說是當年我買下A7之時所期盼的樣貌:輕便好攜帶,搭配著高品質的定焦鏡,在日常、在旅行,都會是理想的攝影伙伴。
這幾年間,或許是工作的關係,不管是測試也好、拍攝案也好,都跟「解析度」相關,因此最常使用的相機反倒是A7R II與A7R III。
有趣的是,截至目前為止,所寫過的唯一A7系列機身的文章反倒是A7 III。
可能是A7 III有著我所喜歡的機身特性吧?比較經濟實惠的價格,反應比起A7R III更快,在定位、性能、影音/靜態影像都取得很好的平衡。
也確實,這三年,A7 III掀起了無比的風潮。
我一直都喜歡著輕便的相機,各式各樣的,不同的類型、不同的片幅、不同的特性…
那麼,作為我引頸期盼七年的相機,A7C將會是怎麼樣的呢?請跟著我,來看看它,來看看這台以輕便之名,走入我們日常的全片幅無反相機。
在正式開始今天的文章以前,還是先分享幾張我個人喜歡的照片給大家。
一、intro
說起A7C,初見面讓人印象深刻的自然是外型了。我們對這個外型應當不陌生,A7C的樣子,跟A6000系列十分相近。
真要說差別的話,A7C略厚一些,不特別仔細看,確實很像APS-C的A6000系列。
全片幅的無反光鏡機身在今天已經不算稀奇,同樣地,重視體積的無反光鏡機身也不在少數。
而A7C的獨特之處,就在於它同時有著小巧體積並且具備防手震。我們可以這麼說,A7C是目前具備防手震中,最輕便最小的全片幅機身。
A7C的到來,較為平整的機身上蓋,加上方正的外觀,讓這台機身搭配起我慣用的定焦鏡,很好收納與攜行出門。
那麼,A7C在使用上跟其他的A7系列機身,有沒有不同呢?
由於按鍵與滾輪的配置不同,使用上的差異還是有的。A7C主要調整選項的部分都在後方兩個滾輪:後滾輪與方向鍵滾輪。
減少了前方的滾輪,我自己使用起來需要一些時間適應,不過由於Sony機身將曝光補償的轉盤獨立出來,因此A7C目前有的兩個滾輪,經過設定一樣能好好地調整選項,像是光圈與快門依舊可透過獨立的滾輪快速改變數值。
A7C的 I/O 介面與A7 III 略有不同,減少了Micro USB,但維持USB type-C孔。
最大的差別應該要屬記憶卡插槽,A7C採用單卡槽設計,也將位置由機身右側改為機身左側。這個單卡槽是全新的設計,不僅巧妙的安插在在防手震結構的中間縮減了體積,也提升了速度。
如果採取最高速寫入為299 MB/s的Sony Tough-G記憶卡,A7C能達成每秒約180MB的寫入速度(A7 III大約 140MB/s;A7R III大約是130MB/s)
體積小巧,上蓋平整的A7C,卻依舊保有了電子觀景窗,觀景窗的放大率是0.59x,比起A7 III略小。
實際使用起來,我個人比較喜歡A7C的電子觀景窗。怎麼說?
一來,A7C的EVF色準度非常好,對比起A7 III,觀看EVF與實際的場景的色差異極小;二來,我是會戴著眼鏡觀看觀景窗的使用者,視距比較遠,因此在A7 III觀景窗四角會有些暗影,在A7C上的觀景窗會剛剛好看到全部的資訊。
我自己觀看A7C的EVF,也感覺顯示比較精細一些。
而A7C也成為最早使用翻轉螢幕的A7系列機身(不久之後的A7S III也有),在A7C上的LCD螢幕色準上也是好些。
二、悠悠我心:我所喜愛的A7C
使用A7C大概已經有半年的時間,它有蠻多面向讓我喜歡。
在挑選相機時,我個人很重視一個特性,那是快門的震盪與聲響。來到無反光鏡的時代,雖然已經少了反光鏡,但機械快門的聲響還是不小,而這一點A7C做得非常好,極輕微的震盪,很小的快門聲,歸功於全新設計的快門結構。
現如今的Sony 全片幅機身,在A1跟A9 II 這兩台專業機身之外,快門聲響最輕微的就是A7C了。這樣的聲響讓我在街上、咖啡廳的隱匿性高些,不論是我自己或者是環境裡的人們,都比較不容易被快門聲影響。
既然提到在街上的隱匿性,以我來說,其實是很重視攜帶性的拍攝者,一台願意帶出門的相機,在工作上、在日常裡都會幫助我拍下更多照片。而一台我喜歡、我更願意帶出門的相機,那就跟外型有關了。
A7C讓我喜歡的部分,最主要還是在縮減的體積跟重量下提升了許多出門的方便性,在黑色以外,A7C也有了在A7系列首次使用的銀色,這也是我目前購買所使用的顏色。
體積跟重量的改變與縮減,讓我可以更好地去選擇攜帶的背包,也與我慣用的一些老鏡頭與小型的鏡頭有著更好的搭配。
但我們畢竟不是只在乎相機的外型,所以我還喜歡A7C什麼?
我喜歡它,適切改善的選單選項、對焦能力與速度的提升、翻轉螢幕的彈性、觸控螢幕的改善,最後,是相對輕盈的照片顏色。
比起操作選單大改版的A7S III來說,A7C是我們熟悉的樣子,沒有太大的改變,但在選單裡面還是有很多讓我喜歡的細節。
像是對焦框的顏色,我們能在A7C選擇要使用白色或者是紅色。
這點幫助很大,我常用的A7 III 或者是A7R III都是淺灰色,有時候在對比低的環境下不容易看清楚對焦點跑去哪裡,A7C這部分做得很理想。
雖然A7C小巧,但它依舊有著動人的對焦能力與畫質。
在雅致的外觀底下,骨子裡,仍然有著整個A7系列的科技骨幹。
A7C有個比較不容易引起注意的規格,那就是對於暗部的對焦能力。
A7 III可對焦的範圍是-3ev到20ev,而A7C則是再提升些,由-4ev到20ev。在多數時,我自己使用A7C在低光題材的拍攝來說都相當滿意。
像下面這樣的環境,即使是弱光的情況,對焦反應與人眼對焦啟動依舊迅速,也沒什麼前後對焦拉風箱的感覺。
在ISO感光度來說,表現上是與A7 III類似的,我認為直到ISO 6400都還是蠻實用的感光度,即使在昏暗的環境下,暗處的雜點、偽色都不甚明顯。
在對焦的部分,A7C相比起A7 III有一些細微,卻非常實用的改變。
在A7C上,我個人會覺得人眼辨識比起A7 III略快一些,不到非常明顯的差距,但有感覺稍快。
我蠻仰賴人眼對焦這個功能,尤其是以大光圈去拍攝人像這個題材的時候。
在A7C上,還能選擇以左眼或者右眼優先,搭配自定義按鍵的話,也能隨時切換左右眼。
在連續對焦的能力與連拍的準確度來說,我個人認為A7C是比A7 III優秀的。
A7 III在一般的縱向(往前往後移動)的拍攝,一整組下來約30-40張的連拍,大約會有5張左右的對焦失誤,不多,追焦的系統也很快可以對回來。
A7C的話,我反覆拍過幾組照片,追焦時包含轉身、遮到臉的狀況,最多沒有對到的狀況是兩張,然後馬上就能追回來。而大部分的狀態是,步行前進約10公尺,總共拍攝40張左右的照片,是每一張都準確。
綜合眼睛辨識對焦的速度、連拍的狀況,我會覺得A7C是很適合家庭的機種,拍攝寵物、小朋友,都會有相當好的發揮。
此外A7C只要使用「追蹤開啟/AF開啟」,只要一開啟就會黏的牢牢的,也比過去使用的A7 III跟A7R III表現來得好。
▲A7C連拍製作而成的GIF
翻轉螢幕是另外一個我喜歡A7C的地方。在城市遊走或者是旅行時,總是免不了在建築物裡穿梭,不論是抬頭仰望、或者是傾斜的特殊角度,這個翻轉螢幕比起過去增添了很多彈性。
若是拍攝人像,也能更好地利用高低角度創造出有趣的視角。
過去,A7系列受限LCD的角度,機身比較難自拍,A7C現在也能利用可翻轉向前的LCD,不管自拍或者是錄影,都能好好地確認表情而拍攝。
A7C因為按鈕的配置不同,加上機身形狀的不同,在一些操作也有點不一樣。
比方說,像是光圈跟快門的數值調整,在文章稍早我們已經提過,可以透過後滾輪跟方向滾輪來調整,兩者也都可以在選單內調換光圈或快門。
此外,A7C跟A7 III相比,調整對焦點是使用方向鍵,但A7C本身的觸控反應更好,因此透過觸控來調整對焦點,會更即時。
如果是相對入門的使用者,使用觸控螢幕來調整對焦點,也更直覺。
▲像這樣的畫面,就很適合直接觸控螢幕來精確、簡單的選擇對焦點。
A7C的按鈕位置的確是有一些不同。由於實體按鍵相較A7 III較少,所以我每一顆按鍵都會設定「最常用的功能」來符合我的需求。
一般來說,最需要快速調整的,諸如:白平衡、對焦模式、感光度、照片風格、追蹤開啟/AF開啟、MF輔助對焦放大…這些我會按照當時的拍攝需求進行微調。
我蠻建議保留①這個預設功能「追蹤開啟/AF開啟」,只要一按就能開啟追蹤,十分方便。但這個按鍵在我使用手動鏡的時候,就會另外改成MF輔助對焦放大,便利手動對焦使用。
我自己也會把FN快速選單設定弄得比較詳盡一點,這邊也是經常使用,但不是每一次都會調整到的選項,像是:人眼對焦的模式、動物眼/人眼切換、靜音快門、防手震的焦距設定(手動鏡會需要)。
透過比較詳細的設定後,以A7C的使用在瞬息萬變的街道跟工作,同樣都能夠流暢的使用。
最後,我們來聊聊A7C的顏色。
我自己也使用A7 III與A7R III很長一段時間了,最近這陣子使用A7C,完全有感受到A7C的顏色調性略為不同:會比較清爽、明亮一些。
我曾在同一場景以相同的鏡頭跟數值拍攝,A7 III的預設曝光會略低一點、顏色也相對飽和;A7C畫面比較明亮、顏色也比較清爽。
我蠻喜歡A7C的走向,以使用來說,我都會使用「Light」這個顏色設定,對比-1 ~ -2,飽和+1 ~ +2浮動調整,白平衡細部的調整則會略往藍色與綠色偏移3格左右,DRO設定也會開啟成AUTO。
如此一來,如果是好光線、好天氣的情況,就能拍出帶著青色,很是清爽的風格。
三、一時瑜亮:A7C 與 A7 III
這篇文章到這裡,我們可以理解2020年推出的A7C,在很多面向都與A7 III互有勝負,堪稱一時瑜亮。
那麼,當我們在兩台相機內掙扎、猶豫的時候,該用什麼樣的思考去下決定呢?
關於A7C,我們擁有的是什麼?
有著更快速的對焦、更精準的追蹤對焦、更理想的眼部辨識、更好的觸控反應、更快的寫入速度、更多樣的LCD取景角度,最後,是更好攜帶的外型與體積。
綜合起來,想到什麼了嗎?
好攜帶、對焦快,那麼看來是很適合旅行時使用了,搭配適合的鏡頭,隨時隨地都願意帶出門。
更理想的眼部辨識、更精準的追蹤對焦、更多樣的LCD取景角度。那麼,看來也很適合拍攝小朋友、毛小孩了。
更好的觸控反應、更快的寫入速度,一定也將會大大降低使用單眼相機的門檻,很適合所有人邁入全片幅的世界。
A7 III從2018年三月直到現在,已經過了三年。這台相機從一開始,就擄獲了所有人的心,它反應快速、它價格合宜、它可錄影可拍照。
相比A7C,它也更像是一台準專業機,擁有著更高的快門速度1/8000s(A7C是1/4000s)、更多的獨立按鈕與轉盤、雙卡槽、更好的握持感。
所以,當我們需要更長時間的拍攝、更需要用獨立按鈕自在運用自己攝影能力、當我們想要使用更多更專業(也更龐大)的鏡頭,A7 III將會是更好的選擇。
若你喜歡單眼相機的樣子,A7 III無疑地是理想的機身,這台熱賣的機身建築起目前Sony機身的基礎,即使在2021年的現在,你同樣不會失望。
只是我們不是小孩子了,有沒有不作選擇,全都要的選項?
當然有的。
A7C的畫質基礎跟A7 III一致,如果已經擁有A7 III,那麼A7C跟A7 III是非常好搭配的。在需要握持感與適當配重的時候使用A7 III,在輕便出門的時候改用A7C,兩者也都能共用鏡頭。
同時,也因為畫素一致、畫質十分接近,一起出勤的時候,在後製、調整的流程也幾乎會是一樣的。
所以只要有需求,兩者共存也會是好選擇。
四、Verdict:一個理由
A7C初發表之時,在網路上的評價恰恰與A7 III相反。
比起A7 III的「阿,這就是我要的,給你錢趕快出貨!」,A7C似乎有著不同的討論聲響。初發表之時,A7C許多的評論多半是環繞在跟A7 III的不同。
哪些不同?減少的按鍵、大小較小的電子觀景窗、單卡槽、不便利長久握持的手把…諸如此類的。
我能理解,試想,若我已經是長久期待要比起手上的A7 III更輕便卻又高性能的全片幅機身,那麼任何一點規格的變化對我來說是不是都無法接受?
應該是的吧。
在此同時我也無法認同,畢竟,凡事必有代價。
也因為,在規格之外,我早已上手,並明白A7C有許多在帳面之外是勝過A7 III的面向。
比方說?
相比起A7 III,A7C有著更好的觀景窗色準、有著反應更佳的暗處對焦、有著成功率更高的追焦、更快的記憶卡寫入速度、翻轉螢幕的彈性、更靈敏的觸控、更輕的快門聲響。
而更重要的,則是A7C的C所代表著的含意。
“Compact”
嚴格說來,A7 III跟A7C並非是誰要取代誰的產品。兩者或許有一些重疊的訴求,但兩者所面向的群眾卻也完全不同。
A7C的輕便打中了許多從未考慮全片幅的一般用戶;同時A7C的所有速度跟便利,也減少了許多人投入相機的挫折感。
A7 III所面向的,反而是介於玩家與職業用戶之間,比起A7C的友善,A7 III反倒是一個進入更專業領域的跳板。
要嫌棄,需要很多理由。
要喜歡一樣東西,只要一個理由,只要一個。
就能勇往直前。
每個人的理由都不會相同,而A7C打動我的,正是輕便。
一台帶的出門的相機,一台能拍出有別於手機畫質的相機。
一台,能走入常日,每天帶領我們看見每一幅美好的相機。
這樣的相機,正是 A7C。
A7C發表的那天,我說著當年在2013年剛開始使用A7的時候就這麼想著:如果有一天,能有一台像是NEX-5那樣小巧的機身,然後搭配著FE 55mm F1.8,該有多好?
而A7C的出現,就是那日,殷殷企盼的具現。
五、Afterwards:此後
一直以來,我喜愛著輕便型的相機。任何片幅、任何形式,只要輕便,我就一定會喜歡。
原本以為沒有機會比較長時間使用全片幅相機,也因為A7的到來而打破了。在那時,A7正是全片幅裡,最輕便的存在。
相對的,這些年來,喜愛著輕便型相機的我,即使在多變的數位時代,也見證了諸多經典。
有著最尖端科技、相機迷夢寐以求的Sony A1;集中片幅與外觀設計於一身的Hasselblad X1D;挾著底片時期榮光復古外觀回歸的Olympus E-M5與Ricoh GRD;作出酷炫又實用的Hybrid VF的Fujifilm X100;輕便又很好使用的全片幅數位相機Leica Q;將陳舊的F接環帶入全片幅領域的Nikon D3;引領平價全幅時代開端的Canon EOS 5D;有生之年終於見到的,Pentax K-1;無反時代裡有著響亮暱稱的女朋友一號,Panasonic Lumix GF1…
就算只是數位相機,就算時代科技變動的很快,依然留存著許多經典。說不完,也聊不盡。
它們有些理性的規格多些,它們有些因為感性而讓人喜愛。不管怎麼樣,我都喜歡。
畢竟是相機,我喜愛著這些迷人的器械。
A7C這樣的相機,想來是感性多一點。因為我…第一眼就喜歡上了。
就算是每年都要看一次神兵利器,就算是一定要拿著怪物壓榨解像力,儘管如此,只要面對多年以來對全片幅機身的小巧期許,就讓我第一眼就喜歡上A7C。
『一點都不會覺得有所缺漏嗎?』
真的要說的話,確實是有的,只是多年以來的經驗也提醒著我,A7C的「理想」,正是不僅僅只有建構在體積,而是綜合性的「恰好」。
萬事萬物確然都有缺口,A7C所不足的,正好就是光的入口。
因體積所妥協的操作,帶來的是相機在常日裡無與倫比的參與。
凡事必有代價,這件事情我是明白著的,這也是我接受A7C的原因。
但接受,可不是只是上街玩耍,我也是認真地拿著它去工作,我會拿著A7C搭配小巧的鏡頭之餘,並搭配FE 50mm F1.4 ZA、FE 85mm F1.4 GM這樣略大的鏡頭。
自己選的伙伴,再怎麼樣都要走在一塊。
如果問我,這些年對相機還有什麼期待嗎?對焦更快速、畫質更精細、用途更多樣,這些當然是相機迷永遠不變的期待,而我呢,則期盼著有些東西能夠數位化。
像是底片時代,經典的RF系統Contax G所使用的鏡頭。
雅致的外觀質感、放在現在仍舊優秀的畫質、擁有自己性格的照片特色,買了A7C後,我第一件事情就想在這台機身來使用。
所幸這樣的鏡頭沒被放棄,仍舊有優秀的廠商為它們重新設計了轉接環,對焦不但快速、安靜,還能支援眼部對焦。
然後,裝上去的模樣真心好看。
「輕便版的A7」、「可自動對焦的數位化Contax G」這兩個夢想,就在A7C搭配這些鏡頭的第一天,同時實現了。
老實說,身邊的變化這麼大,器材也總是來來去去,我不太確定A7C會在身邊待多久。我能肯定的是這半年使用它的期間,即使在不能出國的此時,我依舊享受拿著它拍照。
為了它好好地選購了配件,讓它好看些、讓它好握些;為了它好好地在各廠牌的鏡頭中,選擇自己喜歡且適合A7C發揮的鏡頭。
尋著覓著,想讓自己喜歡的東西更好看更好用,這種蹦蹦跳跳的心情,一晃眼二十年過去了,居然在A7C還能出現。
所以我明白。
只要有這樣的心情,A7C這樣的相機定會陪伴著我的常日。
在每一個尋常,在每一個路途,也在每一次的傷心與快樂,那些交錯的時刻,那些常日存在的片刻,終將成為最美的風景。
那麼在最後,是A7C所拍下的照片,分享給大家。
14個月沒有再寫相機相關的文章,這次A7C的文章能完成,一路上諸多朋友在全台的陪伴、協助
- Sony FE 12-24mm F2.8 GM
- Sony FE 16-35mm F2.8 GM
- Sony FE 20mm F1.8 G
- Sony FE 24mm F1.4 GM
- Sony FE 35mm F1.8
- Sony FE 50mm F1.4 ZA
- Sony FE 55mm F1.8 ZA
- Sony FE 85mm F1.8
- Sony FE 85mm F1.4 GM
- Sony FE 135mm F1.8 GM
- Sony FE 70-300mm F4.5-5.6 G OSS
- Zeiss Loxia 21mm F2.8
- Zeiss Batis 135mm F2.8
Sony FE 鏡頭系列文章:
- Sony G Master 快問快答
- Sony A7C 鏡頭採購指南
- 融化在情人的眼光裡:Sony FE 24mm F1.4 GM
- 沈浸在路途的風景裡:Sony FE 24-70mm F2.8 GM
- 豁然開朗的片刻中:Sony FE 16-35mm F2.8 GM
- 劃過回憶的一眼瞬間:Sony FE 135mm F1.8 GM
- 沐浴在暖陽和風裡:Sony FE 85mm F1.4 GM
- 步入日常的敏銳目光:Sony FE 35mm F1.8
- 沈醉在如夢的時光中:Sony FE 100mm F2.8 STF GM OSS
- 從感性到理性:關於100STF、85GM與135GM的抉擇
- 她說天涯若是卷底片(卷十一)有一種光景
- 散步攝影,邂逅他方日常(三)鄰鎮,說走就走
- 散步攝影,邂逅他方日常(四)說走就走,一日遠方
- 散步攝影,邂逅他方日常(五)舊城,半日光景
- 她說旅途若是卷底片(卷一)東京天涯
- 她說旅途若是卷底片(卷二)你的日常是我途中邂逅的風景
- 她說旅途若是卷底片(卷三)秋色是山巒中的一抹紅
- 她說旅途若是卷底片(卷四)貳零壹柒
- 她說旅途若是卷底片(卷五)Kyoto, ver. F1.2
- 她說旅途若是卷底片(卷六)東京,72時
- 她說旅途若是卷底片(卷七)北國之冬
- 她說旅途若是卷底片(卷八)春,山陽
- 她說旅途若是卷底片(卷九)半晴半雨關門海峽
- 她說旅途若是卷底片(卷十)貳零壹捌
- 她說旅途若是卷底片(卷十一)有一種光景
- 她說旅途若是卷底片(卷十二)沾衣欲濕杏花雨
- 她說旅途若是卷底片(卷十三)高原,以為不一樣
- 她說旅途若是卷底片(卷十四)那兒風光明媚,原來都一樣
- 她說天涯若是卷底片(卷十五)一隅秋霜
- 她說天涯若是卷底片(卷十六)貳零壹玖
- 她說天涯若是卷底片(卷十七)貳零貳零
My InstaGram @euyou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