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那味了
2019年就要這麼結束了,回頭看一整年,還是一樣去了許多地方、工作上也試了許多器材。
前兩年的回顧都以照片為主,今年想了想,除了照片,還是更結合「器材評論與教學」這個工作性質吧,一樣任性的挑了照片。
關於旅行、關於器材、也關於這年對自己的檢視。
記得去年的回顧,總結2018年的是「教學相長」。那麼今年呢?
變動著、轉換著、重新開始著,大概是「轉換」吧?
一、關於旅行:多雲時晴,偶爾暴雨
今年的旅行不知怎麼搞的,或多或少總是會遇到陰天、甚至雨天,雖然同樣喜歡飛行距離短的日本,但內容上還是有些不同。
終於露臉的富士山、令和初夏的北關東、離天空那麼近的遠方、初次以自駕完成的長途旅行,然後維持了一年至少一次的京都。
每年的氣候都在改變,連跑了四年的CP+採訪,今年結束後迎接我的是連綿不絕的陰雨。
#2 探頭
從台灣臨出發前,看著氣象預報,把所有訂房全部退掉了。
在最後一刻訂了往河口湖的車票跟住宿,到的晚上時還下著大雨呢!幸好隔天天公作美,富士山賞了幾小時的臉。
第三次的五湖,總算滿足了一點未能見到富士山的執念。
回東京還是連綿不斷的陰雨,比往常多泡了些咖啡廳。
忘記擦拭的雨水,意外的構成夢幻的美景。
延伸閱讀:她說旅途若是卷底片(卷十二)沾衣欲濕杏花雨(待續)
去了一直很想去的地方。
大概是接近梅雨季吧,又是個多雲的天氣,起了個早 等待著日出。
不算完美,但很好。
然後差點被廢線的鐵道小鎮。
是個從東京出發,車程久到讓人覺得不值得專程去一趟的小小漁村。
只是,想去很久了,從第一次去東京開始。
我在長椅慢慢休息著兩小時。
無數的人們,就這樣被支配著。
很難得的去了一趟青海的高原。
夏日的高原很涼爽,景致很不同,經常沒有網路,所見很開闊,一下子輕鬆了很多。
當然,也是經常下著雨。
BTW,Luminar 4 很好用,把天空合上去這方面。(…
也在藏區的村里住了一整個禮拜。
該怎麼說呢,這裡物質有點匱乏,生活也很簡單,但我喜歡。
像是暑假回去阿嬤家的感覺。
在城市裡,我們靠近著,但心很遠。
在這裡,地廣人稀,但是人們的心。
很近很近,很近。
延伸閱讀:
下雨就算了,還讓我遇到北九州五十年以來的超大豪雨。
世界的天氣真是越來越不可預測了阿,八月底還有滯留波。
這天在佐賀下起了雨,原本還想著往山區開去,也幸好最後開回了福岡,隔天才發現到處都淹水,山區也有土石流。
兩次去角島大橋,都不是我夢想中的藍天、大海、白橋。
但這樣淡淡的樣子,好像也沒什麼不好。
整日多雲,最後一日去了海邊。
好啦,有這樣的夕陽,整趟旅行,這樣就可以了。
也沒想到十二月的工作邀請,還能見到今年最後的紅葉。
往年應該十一月底就沒了吧?
一年一度的京都,一年一次的儀式感。
希望能維持著。
真如堂門口這株楓,很詐騙哪,已經紅一整週呢,寺院裡面的紅葉都掉光了。
光線好的狀況下,我很喜歡手上Pixel 3拍出來的照片,Google的HDR方式,很合我胃口。
延伸閱讀:她說旅途若是卷底片(卷十五)一隅秋霜(待續)
二、關於今年我用過的相機們:從掌心到中判
今年一樣有著很多機會嘗試許多相機,老實說,原本以為相機這個產業逐漸縮減,廠商們也許會比較保守。
但仔細數數,今年還是用了很多相機鏡頭,甚至比去年還多。
關於相機這個器械,我的想法很簡單,它終究不會消失,也仍有一席之地,只是「使用相機」這件事情,終究會回歸到30年以前:有著需求的人們。
或許是職業,也或許是高度的興趣,但不管如何,「職業」跟「興趣」才足夠支撐使用相機的不便利性,還有其良好的成品。
在這個年代,Olympus E-M1X是個意外的存在。
對許多人來說,這樣的方塊機,應當是象徵著「專業」,但在此同時,它卻是在4/3片幅上誕生。
所以大家不能理解。
其實也沒什麼,所有片幅,在系統中都應當有其各式各樣的位階,E-M1X只是承接了這系統的最終旗艦位置而已。
至於這個位階在其他片幅,就不是同樣的重量跟價格可以取得了。
E-M1X的多數性能與E-M1 II相仿,只是E-M1X有著第二顆大腦(影像處理引擎),因此有許多獨特的功能,像是辨識追焦物體、Live ND等等。
但我認為E-M1X獨特的地方,是被埋在方塊底下的人體工學。
我喜歡豎拍、橫拍,按鈕的相對位置都一樣這件事情,設計師能注意到「大量使用相機」這類用戶的習慣很棒。
這幾年的採訪,Olympus一直有一個理念是:「我們的相機要請各位嘗試看看,一定會知道哪裡好。」
我是同意的。
作為一個長期的用戶與業界人員,我知道他們在說什麼,但我也同時知道消費大眾著重規格面的心理。
這世界真是如此為難。
延伸閱讀:
沒什麼好說的,永遠的GR人、永遠的GR魂。
誰能想像Ricoh GRD系列能走到這步:這個機身尺寸塞的下APS-C感光元件、還有著防手震、同樣優秀的口袋與單手操控性。
這個世界上,沒有一台相機像這樣。
只有GR。
我其實一直都喜歡有著自己設計哲學的廠商。
上面的Olympus是,這裡的Ricoh也是。某種程度上,Sony跟Fujifilm也是。
GR3發表時,我看了不少原廠的資料與訪談,他們有提到這樣的說法:「我們不求所有人都會喜歡GR,但求喜歡攝影的人,能喜歡它。」
跟Olympus的「我們的相機要用過才知道好」類似,或許不是個廣泛市場能接受的樣子,但只要理解,並使用過,應該就會愛上。
GRD系列一直都不是什麼大眾喜愛的相機系列,我明白有些人是因為上手而使用的,也同時明白有些人是因為名氣使用,強迫自己,最後上手的。
但不管如何,攤開你的掌心,它是GR3,是你在街上的眼睛。
延伸閱讀:純粹美好之必要:Ricoh GR III
有什麼大型的鏡頭,會讓我這個注重體積、重量的人,義無反顧的就是想抓起它去拍照呢?
任何鏡頭只要極度銳利、對焦迅速、散景柔和、近拍距離足夠好用,就完全能符合標準。
而畫質超出這個標準,能讓我忍受重量體積的,只有FE 135mm F1.8 GM。
我今年用過,最驚艷,也最喜歡的鏡頭,沒有之一。
新一代空氣切割機可不是蓋的,一些外景的拍攝、採訪,我也非常喜歡用它。
延伸閱讀:
- 劃過回憶的一眼瞬間:Sony FE 135mm F1.8 GM
- 散步攝影,邂逅他方日常(四)說走就走,一日遠方 (FE 135mm F1.8 GM & FE 24-70mm F2.8 GM @京都)
FE 35mm F1.8非常符合當代人們拍照的習慣。
開放光圈需要盡可能銳利、中心需要畫質好些、散景如果可以希望漂亮些、對焦快、近拍要夠近。
即使FE 35mm F1.8沒有掛上任何名號(G、Zeiss、GM),以上它都作到了,價格也很合理。
我挺喜歡用FE 35mm F1.8的感覺。
單日的旅行或者跟大型鏡頭的互補,甚至是餐桌上的拍攝,能輕鬆拍,畫質也夠好。
是顆很適合輕裝出門的好鏡頭。
延伸閱讀:步入日常的敏銳目光:Sony FE 35mm F1.8
我一直都喜歡Batis系列的設計。輕量化為主但提供高品質的影像,這個設計哲學我很喜歡。
Batis 40mm F2 CF用起來不慍不火的,解析度高但不是爆棚,對焦速度快但不是第一名。
有種美感是均衡,也有種美感是協調,Batis 40mm F2 CF就屬於這樣的鏡頭。
說起來,Batis 40mm F2 CF也是現代的鏡頭,它也有著開放光圈可用、對焦迅速等等特性。
但仔細看畫面,像是明暗過渡、光點的樣子、顏色,還是讓人感覺有種古典感。
如果說135GM是我今年最喜歡的鏡頭,那麼Panasonic Lumix S1 / S1R就是我最喜歡的機身。
很難想像Panasonic的第一台全片幅機身完成度這麼高。
漂亮而顏色準確的EVF是我的心頭好、單次對焦明快、顏色表現優秀、系統內的鏡頭每顆都很棒、操作的反應、拍照後的遲滯都很棒。
更別說4K 60P的錄影面應用。
當然Lumix S1 / S1R也不是毫無缺點,連續追蹤對焦是僅有對比式對焦系統的軟肋,但也還算堪用。
是Lumix S 50mm F1.4。
用個攝影迷可以理解的語言來說,大概是Lumix S系統內的G Master吧。
同樣地,畫面感乾淨、材質感表現良好、散景漂亮。
我喜歡它。
延伸閱讀:動靜皆宜的風采:Panasonic Lumix S1 / S1R
Leica Q2在四年後,作為Leica Q的二代正式地出現。
跟RX1一樣,二代換上了高畫素感光元件,在解析度上更加提升,原本的鏡頭兩者在邊緣都能感受一些下降,但無妨。
其實也沒什麼好挑剔的,作為Leica Q的使用者,我同樣地給予Leica Q2極高的評價。
嚴格來說,2400萬畫素的Leica Q跟4700萬畫素的Q2,使用上還是不一樣的。
拜高畫素之賜,Leica Q2裁切到約70mm仍能有600萬畫素(Leica Q只能切到50mm),這造就了Leica Q2有更寬廣的運用空間。
如果我現在只能選一台相機用於旅行,無須考慮到工作跟彈性,那麼我就選Leica Q2。
Leica SL是跟Leica Q在同年發表的(2015)。
一樣在四年過後推出後繼,也同樣的提升到4700萬畫素,這四年間,L接環有了更強大的同盟,Leica本身也為它打造了相當精采且完整的鏡頭群。
新世代的Leic SL2,同樣很棒。
新世代的萊卡在電子性能上並不會讓人失望。
我覺得很有趣的一點,在著重功能強大的這時代,所有相機的操作、選單都朝無限複雜逼近。
Leica SL2跟Q2兩者都一樣,按鈕、調整選單都很簡化,當然進去完整選單的設定還是很多。
但是那種想叫你專心只按快門的感受很明顯。
很有趣阿,德國人的想法。
GFX 50S推出的時候我沒機會能使用,終於在2019的最後一個月,真正有個機會用著GFX 50R出門拍。
對焦速度、操作上,都比我想像中的流暢,不是最前段班的等級,但也絕對不會拖累你的拍攝。
實質意義上,這也是一台可以放在側背包中,輕裝出門不需要上腳架的中判無反。
我一直對採用2013年感光元件的數位中判無反有些抗拒,總覺得,光這幾年在感光元件技術上的進步,這樣的感光元件會不會為影像帶來限制?
GFX 50R讓我感覺,我應該是想錯了。
倒不是底大一級壓死誰,但是確實這樣的感光元件與實拍表現,還是位在目前消費市場上的前段班。
但中片幅的拍法確實不太一樣,安全快門、對焦距離,都需要適應。
從掌心到中判。
掌心的拍法簡單,輕鬆些;越往大片幅走,當然也需要更多的拍攝基礎去支持,一不小心很容易失敗,但成功的話,成果也很巨大。
本年度遺珠:
- Fujifilm X-PRO3
- Sony A7R IV
- Sigma fp
- Tamron F050、F051、F053
- Olympus E-M5 III
- Sigma 24–70 mm F2.8 DG DN
三、日漸完美的拍照手機們:手裡心裡,百花撩亂
既然講到掌心,當然不能不提到拍照手機這件事情。今年我嘗試了不少旗艦智慧型手機,它們也都各自有各自的脾性。
每一款都很有趣,也讓我有種今年真的好難選擇拍照手機的感覺。
Sony Xperia 1是一款在今年DxO Mobile Mark評分表現不佳、網友盲測不見得受歡迎,但我個人很喜歡的一款拍照手機。
其實也沒什麼,就我覺得它很像我以前用Sony數位相機的感覺,直覺、易用、顏色討喜。
我當然也喜歡它今年跟Sony Alpha團隊合作的成果,眼控追焦、連拍、仔細看的影像細節。
百花齊放的拍照手機時代,今年Xperia系列的大改變,我認為很棒。
延伸閱讀:攝影師拍照手機筆記(五)Sony Xperia 1
Sony Xperia 5是今年後半年推出的,它比較接近Xperia 1的小型版本。
但針對許多細節重新設計,像是數位變焦的演算、更好的人眼追焦,這些設計後續也都回推Xperia 1去。
我還是有點期待明年的Xperia。
延伸閱讀:Sony Xperia 5 評測:更優秀的人眼追蹤對焦與夜拍,只要一手就能掌握
我大概從Note 10左右開始接觸Samsung的拍照手機,這幾年Samsung的拍照手機拍照特性不出:銳利、鮮明、飽和。
是很吸引大家目光的走向,這次導入了超廣角,也有更完整的手持夜景模式,蠻好的。
最讓我印象深刻的是超過1000nits的螢幕亮度,它是唯一能讓我輕鬆打燈拍出這種半透明照的手機(噢,還有Note10…
延伸閱讀:
今年的手機,應該說每年的雙旗艦,後推出的總是更補齊的先前的特徵。
Samsung Note 10招牌的筆更進化不提,光是拍照,錄影也能模擬景深,還可以即時錄製可愛的AR筆繪影片,實在很讓人感嘆,現在已經是這種時代了阿?
延伸閱讀:攝影師拍照手機筆記(七)Samsung Galaxy Note 10
它是去年的相機,但我今年才用才寫,現在也是我主要使用的手機。
HDR、夜視、單鏡頭景深模擬,還有適中的顏色傾向,作為一個攝影愛好者跟攝影師,這些都是我喜歡它的理由。
延伸閱讀:攝影師拍照手機筆記(四)Google Pixel 3 XL
比對起手上的Pixel 3 XL,Pixel 4更好了。
雙鏡頭有更大的拍攝彈性,也能模擬更大型物體的景深,可分別調整亮暗部的亮度也是心頭好。
更成熟、更強大。
延伸閱讀:旗艦手機拍照筆記(八)Google Pixel 4
近兩年的iPhone一直被低估,像Xs、11 Pro都是。
iPhone的顏色並不討喜,非常容易在盲測中直接被淘汰。iPhone 11 Pro跟Xs一樣,用強大的CPU支持著LiveView的HDR效果,散景模擬出了口徑蝕、前後景也不是那種單純的高斯模糊樣子。
只是這些著重,並不吸引人目光。更不要說iPhone 11 Pro非常強大的錄影規格與最終成品。
我自己給Apple iPhone 11 Pro的評價依舊是非常好的。
剩下的,等明年的旗艦手機拍照筆記說吧!
本年度遺珠:
- Asus Zenfone 6
- Asus ROG Phone II
- 華為 P30 Pro
- 小米9T Pro
- One Plus 7
分析了今年的器材,使用最多的機身是Sony A7R III,27.4%。不過使用最多的系統,是M43,達41.3%(E-M1 II:22.3%、E-M1X:19%)
其他倒是很平均的出現,包含拍照手機。
是我自買來就非常喜歡的鏡頭,Olympus M.ZD 25mm F1.2 Pro。
不過第二名有點失真,因為去拍了場賽車的關係,Olympus M.ZD 40-150mm F2.8 Pro落在第二名。但真實情況應該是FE 135mm F1.8 Pro。
想分析今年使用器材的狀況,請參考:Lightroom Dashboard
2019年,數位相機的出貨量跌回2001年時,有許多分析都認為是拍照手機的興起,所以擠壓了數位相機。我一直不同意這樣的觀察跟評論。
自相機問世以來,相機都不是生活必需品。它需要職業、經濟、愛好等等原因的支撐,才有機會被購買。
踏入電子時代開始,每個時期,都有各自熱門的產品。數位相機、Eee Pc、平版電腦、iPod/MP3隨身聽…橫跨這些產品的,就是手機。
從我人生第一台Ericsson T28開始至今,手機從沒有在消費性電子市場缺席過。
與其說是拍照手機取代了相機,倒不如說,它取代掉數位相機「擁有這個東西很酷」、「拍起來簡單」的功能。
但攝影市場是不會區分使用媒介的。
與其說取代,也可以說是,拍照手機進入生活,相機們回到應有的「需求導向」。
四、人生:世界,變動著;生活,安靜著
回顧的最後,回到「改變」。
人生難免有變化,產業也是。
今年是Olympus集團的100週年,台灣也正式開了一間旗艦店。
與日本Olympus Plaza的簡潔、無印風不同的是,Olympus Plaza Taipei融入了街區的特色,所座落的建築,也正好是100年的建物。
講座、活動,這半年我有很多機會到大稻埕。
大稻埕跟我唸書時變化很大,老形式仍在,但有些新樣子。
也許也是年紀大了,口味也在轉變,南街北街、或者在廟埕裡,我常找著類似家鄉的味道跟氣氛。
延伸閱讀:
就在2019的農曆年前,台北徠卡之家開幕,這也是Leica第一家在台灣的直營店。
日本式的木造建築,內裝類似Leica Store 京都的設計樣式,在青田街區裡面,很是幽靜。
我也喜歡青田街。
外圍也許吵雜,但深入一些,總能發現幽靜的所在。
買了Sony的真無線抗躁耳機WF-1000XM3,是想要隔絕外界聲音專心而買的。
抗躁的效果比我想的還要好一些,應該好得過頭了…
好幾次快遞打電話問我,按門鈴都沒人回應,是否不在家?
今年因為測試器材,所以開始了人像這個拍攝題材。
一開始還是都靠有經驗的Model協助居多,她們其實很理解我所需要的畫面,表情、肢體也很到位。
美少女大家都愛看,所以我的instagram 2019 best nine就變成詩婕跟岱倫精選(?
排除掉人像的2019 best nine。
對嘛,這才像我阿!
我覺得「人像外拍」這件事情蠻有趣的。
以前比較多的拍攝經驗還是在發表會。今年的外拍,有時候是外拍團、有時候是朋友相約,裡面真的不少細節是我以前沒注意到的。
像是妝髮、服飾,每一個場合中,攝影喜愛的角度、風格都很不一樣。
當然,要怎麼把自己想像的畫面透過談話傳達給對方、即時的觀察環境與人物的美感,也都是很有趣的拍攝習作。
慢慢地,也當然想嘗試一些專題式的拍攝,也許有機會在明年跟大家分享。
那麼,大家2020年見!
- 她說旅途若是卷底片(卷一)東京天涯
- 她說旅途若是卷底片(卷二)你的日常是我途中邂逅的風景
- 她說旅途若是卷底片(卷三)秋色是山巒中的一抹紅
- 她說旅途若是卷底片(卷四)貳零壹柒
- 她說旅途若是卷底片(卷五)Kyoto, ver. F1.2
- 她說旅途若是卷底片(卷六)東京,72時
- 她說旅途若是卷底片(卷七)北國之冬
- 她說旅途若是卷底片(卷八)春,山陽
- 她說旅途若是卷底片(卷九)半晴半雨關門海峽
- 她說旅途若是卷底片(卷十)貳零壹捌
- 她說旅途若是卷底片(卷十一)有一種光景
- 她說旅途若是卷底片(卷十二)沾衣欲濕杏花雨
- 她說旅途若是卷底片(卷十三)高原,以為不一樣
- 她說旅途若是卷底片(卷十四)那兒風光明媚,原來都一樣
- 她說天涯若是卷底片(卷十五)一隅秋霜
- 她說天涯若是卷底片(卷十六)貳零壹玖
Yeh I’m just a little bit caught in the middle.Life is a maze and love is a riddle.
I don’t know where to go can’t do it alone.
I’ve tried and I don’t know why.
致2019變動、徬徨,同時人生如迷宮的我
My InstaGram @euyou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