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那味了
又到了該回顧2023的時候,一時之間突然不知道該怎麼開始。
要說變動,有一些好幾年沒作的事情開始動了;要說穩定,我擅長的,我所喜歡的,似乎也沒什麼改變。
不過還好,今年一樣用過了很多相機手機,也去旅行了很多次。
都說一年會隨著年紀增長,慢慢變快,這麼說好像也是。
喜歡相機而開始旅行,一年的份量也從1/20變成1/40,時間突然加速了一倍,可是好多事情還是一樣,還是一樣會徬徨、一樣會猶豫、也一樣不知道要往何處。
然後過了一年,稍稍回頭看,只要有比前一年往前一點點,不需要蹦蹦跳跳,也不需要賣力狂奔,這樣好像就夠了。
之一:熟悉而新鮮
前一年的年底買了Sony A7R V,這台相機陪了我一整年,也好不容易買到了Tamron 35-150mm F2-2.8這顆鏡頭。
原本只是想試試看這顆鏡頭,覺得這樣的焦段,不一定算好用吧?沒想到帶著出差,雖然龐大,也少了廣角,但也許是年紀不一樣了,整趟旅行除了方便也帶回品質不錯的照片。
2023開年第一趟就是暌違很久的採訪旅行,地點也是十幾年沒去的新加坡,不過對象卻不是相機,而是車展。
想起第一次去的時候,暗自下定決心十年內不要踏上這麼靠近赤道的國家,沒想到一轉眼就過了。
除了A7R V以外我還帶了Canon的EOS R3,作為當前Canon的無反光鏡旗艦,性能是完全沒有話講的。
2019年後暌違好久的海外採訪,緊湊的行程、展場內的大量步行、回飯店以後的寫稿、把握住少少的自由時間出門溜達拍照,每一樣都很讓我懷念。
有些事情,以為生活改變而妥協,但喜歡擺在那裡,終究還是不會習慣的。
農曆年假的最後去了武陵農場,路過思源啞口的時候遇上了還沒融化的霧淞。
記得那時候帶了新的FE 16-35mm F4 G,今年從這顆鏡頭開始,Sony的G鏡開始更走向輕便,還維持銳利的畫質。
對很多人來說,畫質跟攜帶性一直都是很兩難的考慮點,新的G鏡很恰好的切入這個需求點。
我第一次拿起Ricoh GR3是2019年2月,沒想到四年後,GR III還能有新的樣子。
或許很多人就覺得這台相機已經出了四年,不該再推新色炒話題,可是我個人還是非常喜歡GR III Diary溫暖的灰色。
現在相機的更新不像以前,一年就可以更新一次,但這樣四年還在更新韌體,還在放新功能的,大概只有Rcioh了。
GR III跟GR IIIx的韌體更新,這次為我們帶來新的負片色調,我很喜歡,今年帶GR III出門的照片,幾乎都是固定在這個色調拍的。
四年後的GR III,還能怎麼變化呢?
如果你也想知道GR III跟GR IIIx怎麼選,GR IIIx又是一台怎麼樣的相機,我這個20年的粉絲,應該可以給你一個不一樣的觀點。
今年跟realme比較有緣份,年初的時候用了realme 10+,這是一台有著高CP值,同時在外觀設計跟色彩濾鏡都很用心的手機。
車展的空檔,玻璃帷幕的光線真好。
才剛說完FE 16-35mm F4 G,Sony在CP+前夕就發表了新的標準變焦鏡。
FE 20-70mm F4 G真的是顛覆了我過去對標準變焦鏡的想法,它更廣,望遠也還有原本常見的70mm。
對拍照的人來說,更廣角可以裝下更多,對錄影的人來說,有些相機像是A7 IV跟A7C II遇到高幀數影片會有1.5X裁切,也都還能維持足夠廣的視角。
畫質很優秀,我相信喜歡旅行的人,這會是一顆很棒的伙伴。
年初的時候,體驗了新的Golf GTI。
GTI一直都很有魅力,小小一台車靈活又有很棒的動力輸出,在台三線上輕鬆的跑,轉往山徑後,在2檔3檔之間切換的回火聲,真是美好。
熟悉而又陌生的,還有EOS R50。
這其實是EOS R10的姊妹機,更輕盈,也多了白色,當然也為了vlog作了些許調整。
詳細的EOS R50,就在影片裡面了。
比起前幾年無反光鏡各廠的軍備競賽,2023的趨勢又有點改變,變得更貼近一般人。
Sigma 50mm F2是一款我有點意外,出了卻又很合理的鏡頭。
Contempory系列是Sigma裡面比較輕盈,也更具特色的鏡頭。Sigma 50mm F2也承襲這個傳統,我很喜歡它上手的質感,冰冰涼涼的質感,光拿在手上感覺都很好。
這幾年認識了比以前更多的攝影朋友,他們也逐漸進到人生的另外一個階段。
恭喜KB,也恭喜孟孟。
這張照片有三個人在拍照。
因喜歡拍照而認識的朋友,婚宴會場總是不缺相機。
之二:每年相見,如初見
初夏時節,每年都是新的Sony Xperia 跟我見面的時候。
Sony Xperia 1 V 維持了優秀的傳統:對焦跟速度。
在手機裡面,Xperia 1 V在追蹤對焦跟連拍的性能非常優秀,可說是一枝獨秀的存在,今年的Xperia 1 V又跟Alpha相機更接近,新增了「創意外觀」。
一月CES發表的Panasonic Lumix S5 II終於在五月見到它了。
新增了相位混合式對焦,大家的焦點也集中在這上面,不過它還是有很多很讓我喜歡的地方。
一開始不算特別完美,但韌體一次一次更新,除了新功能以外,對焦跟穩定性也更好。
更完整的Panasonic Lumix S5 II評測跟大量實拍,也請參考這裡
雖然是試光的照片,整理的時候覺得很有趣,裡面有五個牌子哪!
今年第二次的realme,是realme 10+
這次它改變了外型設計,當然主鏡頭還是用了蠻好規格,也同樣有很不錯的色彩濾鏡。
對很多人來說,它們不一定需要旗艦但還是對拍照有需求,那麼在中階價格的realme 10+我想會是一個蠻好的選項。
去溯溪的前一晚住在東澳,往海邊去,銀河正是夏日的好風景。
隨著邁入影音世代,傳統的Canon也為這個趨勢設計了一台很不傳統的Powershot V10。
對很多人來說,手機已經是影像的一切,可如果想要更穩定的拍攝,不佔用手機的使用,那麼有一台相機還是必須的。
關於Powershot V10的樂趣用文字可能很難形容,也請看看影音評測。
總是值得銘記的七月。
已經好幾次都是因為某個物件才意識到時間跑得越來越快。
A7C II就是這樣提醒我的相機,2020年八月九月整個台灣到處拍素材,現在想起來還像是昨天一樣。
從那過後,我就這樣用著A7C過了兩年,直到去年買了A7R V。
新的A7C II比起A7C,讓我喜歡的主要是在很多方面都有「餘裕」。
AI對焦、新的風格外觀、新的操作設計、錄影……在我喜歡的攜帶跟外型之下,A7C II這些方面都變得更好拍。
或許它不是目前最強悍的相機,但一台帶的出門,如果碰巧又有足夠好的性能,我怎能不喜歡?
關於新的A7C II,傾注我個人無比喜愛的影片評測,請看這裡。
之三:出行
為了A7C II的評測素材,想著這樣的相機,還是值得一趟旅行。
一日的京都,是什麼模樣呢?
一日來回不是什麼新的旅行方法,以前每年去日本好幾次,也沒有特別想過這麼做,或許就是因為常去,就覺得天數拉長,悠悠哉哉地,才是從生活中脫離的方法。
疫情後第一次出門旅行,以前熟悉的路途依然熟悉,可我卻像個在京都的門外漢。
跟A7C II這台相機今年的緣分很深,除了自己的評測影片,也去了Sony Taiwan頻道拍了一集一日旅行。
每一幕都是這樣好幾台相機出動,然後各種穿鏡。
關於A7C II的一日外拍旅行在這裡。
希望我自己很快就能有一起製作這種戶外專題的伙伴。
這幾年的影像趨勢變得不太一樣,大家雖然都很熱衷要「直接出圖」,只是過去喜歡鮮明好看但是接近原始色彩的方式,現在大家偏好氣氛感重一點,也更想模擬底片一些。
我以前就覺得那種講究不後製,好像進到軟體就是技術不佳,需要千刀萬剮的流派很奇怪。在暗房還是會用物理的方式控制藥水、時間甚至底片上的片基後製,怎麼一邁入數位時代,好像一切就只能在相機裡面做才算拍照了?
我喜歡花點時間,把拍照那時候所見到的,讓軟體補上最後一哩創作的路程;有時候沒時間也沒關係,現在每一台相機的色調都很有特色,相機花一點心思就好,能多放一點時間在感受上。
或許兩種方式都是一種信仰,都沒什麼不好,不管想用什麼方式,能喜歡拍照可能重要一點。
今年我終於開始去海外旅行了,也作了好多過去沒想到的事情,買了一台老車。
更喜歡機車的開拓視野,雖然不是要去天涯海角,但汽車相對也能帶著我去到更遠的地方,那些在路上的時間,每一刻都很期待。
Panasonic Lumix S5 IIx是我2023年另外一台使用頻率很高的相機。
它其實就是Lumix S5 II的雙生版,別的錄影的規格不提,光是整台黑色的相機就足夠吸引我了。
關於Lumix S5 IIx的完整文章
大部分我喜歡的相機,好像也都不是很多人會喜歡的相機。
偶爾會有一兩樣會被大家接受,像是GR,像是Sony的A7。
也許真的是看待相機的方式不一樣吧,會希望喜歡的東西能被看到,但又常覺得是不是多人用了,手上的相機就不那麼特別了,好矛盾的感覺阿。
如果說一日的京都是為了取材而出門,那九月底就真的是一趟完完整整的旅行了。
A7R V第一次海外旅行,列車在藍色的大海旁跑著。
對我來說,每年一次的年度回顧不是照片精選的武力展示,而是這樣想念著的風景,能夠趁這個時候一幕幕再次出現。
今年突然想趁著生日逃離聚會,平常沒留意節日的我才發現跟中秋連假撞在一起。
生日的那天天氣正好,去了好久不見的宮島,天空跟海深淺不一的藍,很好。
九月一直是iPhone月,還好出門旅行前iPhone 15 Pro Max到貨了。
這幾年我一直對iPhone的攝影評價很高,倒不是刻意想逆著風向賺流量。
對大部分人手機的攝影,或許只是要「看起來」清晰、顏色鮮明亮麗、夜景要夠亮、長焦拍遠的要夠清楚、數位變焦到超高倍還能夠算出來不糊。
但我是真的沒辦法接受嘴裡說「演算攝影」,實際就是各種銳利化、飽和度加爆,真正符合手機使用習慣的HDR做得不自然、影片防手震也做不好。
iPhone 15 Pro Max還是很好,並不是說它跟相機比就是個頂尖的拍攝裝置,而是Apple為iPhone所推的演算式攝影,真的彌補了手機這個小裝置的物理限制。
手機能達到的上限相對還是比較低,追求品質,我還是喜歡用相機拍;但iPhone 15 Pro所辦到的是非常高的基礎,不難拍到好的素材,尤其是錄影。
按照每年的慣例,只講攝影面的iPhone 15 Pro Max攝影解析影片
說是出門旅行,不帶工作是不行的。
除了iPhone 15 Pro Max的實拍,還帶了Sigma 10-18mm F2.8 DC DN這顆鏡頭。
小巧、畫質好,不管是vlog或者是風景,都是APS-C相機的好伙伴。
Sigma 10-18mm F2.8 DC DN實拍評測影片在這
夜裡的營地起了霧,本來想躲開的慶生會還是突如其來的出現了。
謝謝為我策劃一切。
Olympus Plaza聯名威士忌,還捨不得開。
之四:旅
世界上有兩種相機,一種是我喜歡的相機,另外一種是我喜歡但是還沒買到的相機。
Nikon Zf是後者。
2023年的後1/3有好多生活跟工作都跟A7C II交錯在一起。
A7C II & A7CR體驗會去了北中南,覺得每一場最挑戰的是提早到拍當天的素材。
用Macbook 20年從來沒在上面貼過貼紙,十月貼了1張以後就一發不可收拾直接貼滿了。
2023年我買了一些Canon的器材,像是有一點年紀的EF 50mm F1.2 L。
記得第一次拍是用在Lumix S5 IIx上,對焦、物體辨識都沒什麼問題,去了山上長輩的農家,老舊的收音機好像讓時間停止了。
雖然是2000年後才出的鏡頭,但畢竟也是十幾年的年份,影像質感還是蠻好的。
後來也讓這顆鏡頭在EOS R6 Mark II上用,本家的相機當然是沒問題,機身內建的數位修正很理想,完全讓這顆鏡頭變成一顆新鏡頭,很喜歡。
仔細想想,現在手上有Sony、Olympus、Canon、Panasonic、Ricoh、Leica跟Hasselblad,還缺Pentax、Nikon跟Fujifilm就全系統至霸了。
轉眼間饅頭已經來我這九年了,已經是個十幾歲的老奶奶了,希望她能繼續健康。
整個十二月我出門旅行了將近1/3,去陌生的城市,也去熟悉的城市。
十二月的第一天,飛機上的日落漸層好美。
還記得2022有預測Sigma應該要湊齊本格派大三元的長焦了,年底終於出現SIGMA 70-200mm f2.8 DG DN Sports。
重量比傳統的70-200mm F2.8輕,不是Art系列,但是畫質也絕佳。
一週以後我又帶著A7CR跟今年新的Sony FE 16-35mm F2.8 GM II出門。
Sony FE 16-35mm F2.8 GM的一代我當時就很喜歡了,二代輕量也變小,我覺得更適合旅行來使用,搭配高畫素的A7CR,拍影片或者是照片運用都相當靈活。
十二月除了旅行,也體驗到更多器材。
新的Micro 4/3機身Panasonic Lumix G9 II也在其中。
我自己目前還是維持多個片幅的狀態,多數人在用Micro 4/3或者APS-C入門後,在後續的升級多半會陷入「只有全片幅才是升級的唯一解答嗎?」還是「當下的片幅旗艦是不是值得購買?」這樣的困惑。
確實大片幅的影像上限會比較高,不過,以六萬左右的中階全片幅機身來看,Micro 4/3或者APS-C多半能買到旗艦等級的效能。
對我來說,Lumix G9 II最驚人的進步除了對焦,還有非常極限的防手震,以拍照來說2秒的曝光我幾乎沒有不成功的照片,甚至單手拍也能成功。
這種能擺脫很多負擔(像是腳架)的拍攝,是真的能帶來截然不同的旅行體驗。
2023達成了一個小小的里程碑,Youtube頻道訂閱過萬了。
不算是個很高的數據,但總算完成第一步。
寫文章很多年,也不擅長在人前講話,要重新換個呈現的方式變成影片是很困難的,能完成當初開始製作影片的第一個目標還是覺得很開心。
最近還用了Canon RF-S 10-18mm f/4.5-6.3 IS STM,這是一顆價格很實惠,畫質表現也非常好的鏡頭。
我想對許多使用EOS R10跟R50的使用者來說,這會是一個很棒的購買選項。
大家都說相機產業衰落了,但一整年下來,我還是用了非常多器材。
比起很多作者、YTer選擇針對器材某一個缺陷重點評論,用過這麼多東西,我「現在」其實很少覺得什麼東西有很明顯的缺點。
你說畫質,即使是Canon RF-S 10-18mm f/4.5-6.3 IS STM這樣一萬左右的鏡頭都有很棒的水準,各種表現都比我初期在挑選相機的時候好非常多;要說性能,大部分人需要的也就擺在那,沒有什麼好挑剔的。
但我還是想要介紹我喜歡的這些東西給大家,它們不是光是製造出影像的機器而已,對我來說這些器具也是有血肉有個性,在我手上、在你手上、在每個喜歡拍照的人手上,都會型塑成不同的模樣。
這種模樣是感性之後的結果。
在規格表之外,相機是一種需要上手、使用後才知道的物品。
不管是文章或者影片,我想說的一直都是這件事情。
2023我買了一顆發表有一段時間的鏡頭,它是Leica DG 10-25mm F1.7。
最早我只是覺得既然都要帶兩顆F1.2的定焦鏡出門,不然就把它簡化成一顆好了。
畢竟要用太多器材了,年初購買的它,今年只有在Golf GTI那時候拍了一些,直到Lumix G9 II我才好好讓它在旅行中出現。
不拍還好,一拍好喜歡哪!
等效20-50mm的變焦鏡,光圈又大,畫質也是一等一的好。
在很多人面前,我都自稱是一個器材愛好者。
倒不是什麼自謙或是什麼,我是真心喜歡能拍照的東西,只是在規格、理性、分析之外,我永遠都記得當時想買相機的原因。
我以為買了相機,會因為拍照而讓世界開拓,後來我才知道不一定會。
讓世界開拓的不是相機也不是照片,而是旅行,是旅行跟生活所體驗到的一切。
我當然還是愛著相機,但也喜歡每一次能夠出門的日子,懷念著每一次旅行跟工作合一的生活。
儘管大雨滂沱,就算細雨綿延,總會找到光明的。
2023當初的新年希望,希望自己能夠好好地完成180個IG照片,最後沒有完成,還是有點沒辦法好好地去貼文。
希望今年可以。
也希望。
希望這個世界,所有創作者不需擔心任何外在打擾、可以堅持本心、沒有阻礙的完成作品。
希望這種世界可以趕快到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