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那味了
snapshot這個詞兒
snapshot這個詞。
在網路文化裡面,似乎很自然的就會出現在GRD的文章或者照片裡面。
它有快速拍下,簡單印象的意思,GRD正巧有些特性是跟這個詞是契合的,像先前提到過可以讓使用者快速的調整跟操作,加上不錯的快門反應速度(SNAP對焦模式),都是促成GRD適合snapshot題材類型拍攝的原因。
但街頭上的抓拍,最適合的焦段是什麼?
是 28mm嗎?還是50mm?或者是85mm甚至是更長的焦段?
我認為都適合。
基本上街頭是個千變萬化的環境,各式各樣的焦段各有其作用,而這些千變萬化的街頭精采就由這些不同的焦段變化出來。
有些人比較偏愛守候在街頭,用中長的焦段守候狙擊;也有些人喜歡用標準鏡50mm,那樣的視角不太近也不太遠,正好是人眼專注的視線;而我個人比較偏好28mm甚至是21mm的焦段,因為我喜歡帶點景。
帶著28mm的GRD,有些人會認為太廣了些,無法聚焦,可我喜歡28mm的原因就在於雖是以拍街景為主,但遇到要拍攝人物時正因為要靠的更近所以更能人互動,這是我喜歡用這個焦段snapshot的原因。
可是snapshot並不一定得跟「人文」這件事情扯上關係。
自然,街頭抓拍很容易跟人物產生關係,可是這不代表所有用GRD拍的照片,就會罩上一層濃濃的「人文感」。
人文感建構在攝影者的素養,而非在相機。
為什麼GRD對你不重要?
網路上只要談論到GRD,很容易招來一些評論,說著不知道為何 GRD的使用者總愛文鄒鄒的,也愛把GRD=文藝扯在一起,說起這件事情反而變得有點貶抑。
但許多使用者拿起GRD,也常散發著:GRD 不只是潮流,這個『配件』也會讓自己散發著文藝氣息。
可是其實你不需要GRD才能營造文藝這件事情。
法國作家巴爾札克說過:「生活的智慧大概就在於遇事問個為什麼。」
在文藝氣息跟snapshot兩件事情真正的連結,反而是每個人不同的觀察,而影像正好是觀察的結果,這也正是為什麼照片可以很清楚的表達出一個人對生活感知的原因。
真正的文藝,取決在你遇到真實生活的每件事情,你是不是都能夠保持第一次遇到的心情,問句為什麼。
現在的DC,在很多技術上面其實已經很具備水準,我們曾經提過許多鏡頭的規格GR不會是那個獨一無二的存在,而操作感跟自定義設定也是各廠家努力的目標。
所以GRD其實不是你想像的那個唯一,不會是那個許多人崇拜、推崇的唯一解。
RICOH 畢竟是一間器材製造廠,你可以發現日本RICOH很巧妙的把自家的相機跟很多攝影師放在一起,自然也有販賣一個夢想的意味。
可是廠商百百間,為什麼他們會選擇這麼一台相機?
一個巴掌拍不響,先前的文章提過一些GRD的優點,對他們來說好的工具讓他們容易想要達到的效果,一般的器材可能會讓他花去較多的時間;而可能有某些功能是某些攝影師慣用的,而這些功能讓他們拍照來比較可以得心應手,但不會代表更好的照片內容。
攝影師伊恩斯特(Ernst Haas)說過:『什麼是最好的廣角鏡頭?只要退後兩步,順便看看海闊天空!』
你需要最好的那台相機,是在你身上的兩個窗戶:眼睛跟心眼。
一談論起推薦一台好相機,網路的推薦很直接的就會直接指向GRD。
香港的作家陶傑講過一句話,正好形容這個令人遺憾的網路現象:「當傳聞變成不朽,傳聞本身,就變成了真相。」
5 replies on “GRD的十個理由(viii)文藝”
「當傳聞變成不朽,傳聞本身,就變成了真相」但真相是用了才知道啊
所以才是遺憾的現象
「遇到真實生活的每件事情,你是不是都能夠保持第一次遇到的心情,問句為什麼。」這句很值得省思~我喜歡
一樓說的是那些自稱是處女的演藝界人士嗎 XD
所謂的攝影師似乎都被市面上所謂的高階低階分級著!
你拿著什麼相機意謂著你的等級….
「你需要最好的那台相機,是在你身上的兩個窗戶:眼睛跟心眼。」
管他是不是大家口中厲害的相機,我們只是生活的紀錄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