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那味了
今天,我們來看看關於GX1一些偏功能性的東西,還有比較趣味的應用。
從比較功能性的東西說起,那麼就從智能解析度跟智能動態開始吧!
智能解析度跟智能動態都不是GX1搭載的新東西,從G2開始就開始了,這兩個功能我覺得是可以提昇一些使用上的彈性。
以智能解析度來說,可以有幾種控制:OFF、LOW、STANDARD、HIGH跟EXTEND
仔細比對的話,其實你可以看出智能解析度在關閉跟開啟的差異,開啟的部份明顯在某些細節上來的清晰一些。
這個功能其實是屬於類似「智慧型銳化」,Panasonic自己有自己獨特的演算方法,針對某些細節比較多的部份進行銳化,達成增加影像清晰的目的。就使用上來說,由於GX1的低ISO上面細節稍微抹的多一點點,我比較建議可以開啟LOW或者Standard來補足這部份。
算是針對GX1本身特別的特性來作特別的應用。
智能解析度OFF(可以注意樹葉的表現跟柵欄的部份,稍微清晰一些)
另外,GX1也有「智能動態」的功能。程度上你可以選擇LOW、Standard、HIGH。
智慧動態的目的其實是在高反差逆光的場景,可以減少反差,這功能會讓暗部的細節稍微出來一些。不過程度太高的話會讓照片覺得有些奇怪。
我自己試驗的結果是開啟後的程度差異不大(LOW、標準跟HIGH程度都差不多),一般在使用上我覺得可以針對場景在來開啟,並不一定要像智慧型解析度那樣全時開啟。
GX1其實也內建了很多很不錯的色彩模式,我都戲稱這是GX1的色彩調色盤,這其實也是承襲GF1的優良傳統。
其實在最初的時候G1、GH1並沒有這麼多樣的濾鏡模式,GH1有多一個可以完全自定的顏色濾鏡,不過也只有一個,直到GF1才更多些不同的色彩濾鏡,而GX1則更進一步,每一個濾鏡都可以做細部的顏色或者濃度微調。
我錄了一小段影片,大家可以參考一下關於色彩濾鏡微調的狀況。
Panasonic的濾鏡其實是跟Olympus稍微不太一樣的,Olympus的Art模式其實大量的模擬了許多底片與相機/鏡頭的特性,而Panasonic的色彩濾鏡稍微偏重色彩一點,但後期也納進來幾種比較多廠商使用的鏡頭效果(暗角與模型效果)
先來看看「生動濾鏡」吧。
生動濾鏡可以調整濃淡,如果調整到非常濃的色調的話,會有點出現Andy Warhol的普普風格,不過我通常沒有加到那麼滿,拿來當做一種顏色比較鮮豔的風景模式。
「模型效果」濾鏡的話,建議是能夠有一定的高度來使用,這樣的使用其實會比較明顯。
除了拍攝房屋、汽車以外,有時候從堤防往下拍自己的影子,也有些不同的感受。這個濾鏡偶爾你也可以用來拍攝食物,特別處理過的散景也可以讓食物更突出。
「高動態」濾鏡。
這濾鏡會特別處理亮部跟暗部,讓兩者之前的差異變小。一般使用上我的話會選擇稍微冷一點的色調,你也可以用在反差比較大的場景,拍起來會有點像漫畫的感覺。
「明調」濾鏡是很清新的照片。我一樣會讓他偏向比較藍色一點,也會加多一點曝光,更增添一些清爽清涼的感受。
「復古」濾鏡是我從GF1起就很喜歡的濾鏡。我很喜歡用在有光影的地方,除此之外,由於它也擁有比較柔和的色彩,我覺得用在比較有古意或者純樸一點的鄉村也都很適合。
「玩具攝影效果」模擬的其實就是針孔相機(或者LOMO相機)
對於這些濾鏡,我常說m43(或者無反光鏡)擁有這些濾鏡,都是增添趣味的一個方法,但不是樣樣都要套用這些濾鏡。
這些濾鏡的用意是轉化許多趣味,讓很多風格變得在相機裡面變得可行,但千萬千萬不要被濾鏡綁住,為了濾鏡的效果而拍照。
我們更應該深思的一件事情是:「我的相片是因為濾鏡得救了?還是濾鏡讓原本就不錯的照片變得更好了?」
其實除了內建的濾鏡以外,我也很享受可以自己設定一些色彩屬性,這在GX1上面都是可以儲存的。
我會有什麼設定呢?
比方說我會設定一組白平衡偏移是往藍色跟綠色跑一格到兩格的,而預設曝光補償是+0.6ev到1ev的。
這讓我的照片有一個清新的感覺,些許的過曝跟偏藍綠的色調都讓照片變得清爽。
不過偶爾我也會有一組設定是比較溫暖的,白平衡的走向會比較往紅黃走一些,這目的就是比較復古一點帶點溫暖的顏色了。
對於調色盤這件事情其實我的想法是比較多樣的,雖然是有內建一些模式,但是一些細部的微調都能讓平常自己拍照就有在調整的風格馬上能在機身做出來。也不只是顏色而已,我也同時會搭配一些手動鏡頭的使用,讓鏡頭的特性跟數位的顏色調整搭配在一起。
剛剛上面幾張就是L39版本的GR Lens拍的。
下面則是一些C Mount的Carl Zeiss Tevidon 25mm F1.4拍的照片。
C mount是一個很普遍應用的鏡頭卡口,最早的時候一戰時期那時候是用於8mm/16mm的錄影機(對,就是手搖的那種),直到現在還用於許多監視器的鏡頭上。我曾在E-P1時寫過關於C mount的文章。
正因為這層因素,這些鏡頭原本真的就是拿來拍電影的,拿來稱呼作為電影鏡其實一點也不為過。不過其實現在有很多人轉接C mount都是TV監視器的鏡頭,而不是如同拍賣廠商說的那樣是電影鏡,這多少還是有些差異的。
暗角是一回事,畢竟16mm的成像範圍跟4/3的感光元件相比還略小。但手搖攝影機的鏡頭比起TV lens來說,由於當時的鍍膜技術還不夠好,但是也多添加了一些不精確的美感,在昏黃燈光下有很特別的演繹。
跟TV鏡頭稍微不一樣的,我覺得C mount的TV鏡頭多少還是看得出是比較近代的產物,一些光學的校正都有現代的痕跡。
我其實比較喜歡用手上的幾顆C mount電影鏡走訪廟宇或者是有古味的巷弄,那種不精確的光學表現更能讓照片裡面的景致有不同說故事的方式。
但說實在話,真正的C mount電影鏡從m43開始就水漲船高,如果只是想追求不同的感覺還有拍法,其實也不用大費周章的去追高價鏡頭,一般便宜的TV lens就可以讓你玩的不亦樂乎了(不過千萬不要TV跟Movie Lens分不清楚阿,玩玩可以,東西的說法是不能亂搞混的)
說起來,用無反光鏡的樂趣,恐怕就是這些各廠商都不同,特別的濾鏡,加上許多鏡頭的搭配。
古味也好、不精確也好、沒校正的光學也好,加上數位時代的濾鏡效果,在在都呈現了許多不同的風貌,也是我們照片中的韻味。
那麼我們下一篇文章來談談關於GX1的前世與今生。
全文索引:
一、Intro | 靜態連結
二、快問快答 | 靜態連結
三、Operation | 靜態連結
四、ISO觀感 | 靜態連結
五、GX1的二三事 | 靜態連結
六、Prologue:第一部分範例 | 靜態連結
七、14-42mm X介紹 | 靜態連結
八、45-175mm X介紹 | 靜態連結
九、14mm Pancake | 靜態連結
十、Epilogue:結語與範例 | 靜態連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