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那味了
到了年末年初,又是檢視一年,蒐集回憶的時候。
去年想記錄的回憶太多,一不小心就選了超出「她說旅途若是卷底片」這系列的宗旨數目太多(36 ~ 38張,一卷底片的量)。
今年就嘗試著強迫自己不論拍多拍少,每個月都盡量只挑選3張左右。
挑完照片,覺得其實2018年的我,大概就是旅行、生活、工作各佔1/3,雖然沒辦法作到月月精彩,張張精選,但這樣有些起伏的樣子,也比較像是我理解的生活。
為2018年以一句短短的話來做結尾,應該是「教學相長」。
這年度參與了很多計畫,有跟年輕的工作團隊合作動態影像、貼身書僮的轉化經驗、也多了跟學子接觸的機會。當然,在原本的文章與講座這些場合也同樣有許多想法催化。
這些新經驗,同時讓我察覺到許多時代上的想法、潮流、喜好東西的差異。
認真想想,現在的我比起剛開始拍照擁有更成熟的技能,能這樣在今年有這些機會補充新觀點跟嘗試,是再好不過了。
#1 一月:京都之一
每年到京都一趟好像不知不覺也成為一種慣例,今年去的早 ,才開年就按耐不住去了一趟京都。
十年了,在京都面前,我依舊是個乳臭未乾的毛小子。
去旅行最棒的地方是什麼呢?
儘管路途熟悉、儘管風景如常,他方仍舊讓我能砥礪每個偶遇風景的敏銳度。
這是我第二次在日本新年期間在京都度過,上一回過了除夕跟新年參拜。
這年的第一週,還是有許多從未發現過的新年風景。
台灣新年期間跟朋友在老家聚會,大家不約而同的拿出小紅標的各種型態相會。
我覺得今年受了很多文章、照片的啟發,以前有一些面向,原本只是為了作為範例照片拍攝的。
逐漸比較擺脫「只是求成功」的樣子。
也慢慢對於「素材」跟「成品」之間有多一點的瞭解。
趁出門前買了新背包,用了大半年下來,覺得是一款很符合戶外健行與攝影的背包。
這幾年因為報導的關係,接連有機會前往CP+。
你說相機這產業是不是萎縮?也許比對起全盛時期的出貨量,的確是少了很多。
但是投入的人們、影像相關產業的發展,也都還是走在前進的路途上。這樣的前進,其實也讓專精職業者、影像愛好者的數量、需求都提升很多。
我個人依舊是認為,不管是手機、相機、運動攝影機、空拍機,在靜態與動態都不是互相排斥的產品。
資訊量在,我們訴說故事的方式不同而已。
我記得是去年一趟旅行中偶而發現的ZD 14-54mm吧,盤算一下價格覺得還行,買回來給閒置的E-1湊成一套收藏。
也沒想到後續有不少機會可以接上E-M1 II,讓我在今年的旅行,再次跟十年前的我相遇。
結束CP+後,跳上車一路往北奔去。
北國的三月寒風仍刺骨,在零下的氣溫站了兩小時,終於撿到這著名的一百萬。
本年度網路流行語:「直上A73。」
四月這趟旅行是帶著Sony A7 III去的,儘管A7 III仍舊在一些細節上不如A9與A7R III。
不過,它對攝影愛好者、初階工作者,足矣。
蒐集到很多以前想蒐集的風景,像是日本三景、日本的幾個百萬夜景,都在今年達成了。
心滿意足。
日本三景都是在海邊,松島的地貌、天橋立的沙洲、宮島的海中鳥居。
就拍攝來說,去宮島時的天氣狀態很好,不過我個人反而最喜歡一般人比較少提的松島。有機會的話,再來說說這日本三景。
一片透明的海。
希望下一次可以夏天去。
工作時互拍的照片。我拍他,他拍我。
看著這些年輕伙伴的談吐跟能力,確實會覺得有很多面向自己沒有注意到,所以面對這些工作的機會,我是很珍惜且喜歡的。
熟能生巧、天天鍛鍊。
有很多事情,像我這樣的人還是可以用著時間,靠著練習,讓成果慢慢朝向理想的狀態吧!
我第一次用OPPO的手機。
不難理解為什麼它在中價位手機這個價格帶沒什麼敵手。
今年作了很多訪談,每一個都覺得是不同的挑戰。
我喜歡每一則產出的訪談文章,也期待這些經過我消化過的觀點,能傳遞並感染給所有人。
去年用過HTC U11,我對U12+在拍照方面也是給予非常高的評價。
可惜,edge sense我比較喜歡U11/U11+的方式。
我挑完才發現,E-PL9是我唯一挑出的相機產品照片。
我覺得會讓這台相機出現在回憶文有幾個原因:特別(顏色)、外型(這三年來我最喜歡的E-PL系列造型)、影像的調教。
E-PL9在帳面規格上,會讓人覺得不過是一台用萬年1600萬感光元件的相機。但拜新的影像處理器之賜,顏色處理、細節呈現、還有操作的反應速度上,都比過去同系列的相機好。
今年我用了比往年都多的手機,深深覺得每一款強調拍照的手機,都有其獨門的方式去針對某些手機的弱勢強化。
每一種演算法,都獨特,而且很難互相取代。
窗光正好。
今年,我開始整理歷年來的照片到instagram上。在開始之前,其實看了不少喜歡風格的攝影師,也很努力朝著均一的風格邁進。
這樣的均一很純粹。
相比起來,我還太貪心,什麼都想拍、什麼都去拍。
螢幕佔比的提升,今年讓我拍了蠻多這類手機透明照片。
很有趣,數位時代的拼貼。
泡泡狀的散景光點,買了顆少用但很有意思的鏡頭。
面對器材的不同特性,去適應去拍攝能發揮的題材,總覺得是很有意思的一件事情。
這些年來,陪我最久的相機,Olympus PEN F。
兩年半了,即使不是畫質最好,也不是速度最快的相機,但我還是很喜歡用它。
instagram上認識的日本朋友來台灣玩,充當了一日地陪。
人跟人的緣分,頻率類似才會靠近吧?我想一定是這樣,因為日本爸爸也有Leica Q跟E-M1 II 🙂
認識很久的優秀編輯,新生活發表會!
到場的都是媒體跟公關,差點掏名片在接待處,順便問一下停車可不可以幫忙消磁(喂!
Nikon Z7台灣發表。
EOS R台灣發表。
Canon、Nikon這兩間廠商正式跨足無反光鏡系統。
這兩個新系統都有其讓我欣賞的設計,真希望能早點試用到它們。
Profoto A1真好。
圓形發光的設計,整個補光的效果有別一般方形的閃光燈,很喜歡這顆燈。
十月的時候,做了幾個短回顧,其中一個就是Ricoh GXR。十年了,它在現在的畫質依舊相當好,我也偶而會用它拍照。
陸續的收集到這個已夭折系統的模組,還記得那年在東京築地試拍後的喜愛。
有時候我也搞不清楚我喜歡的器材是什麼,有些冷門有些受歡迎,也有些是很有明顯缺陷的,但大概就有一個特點我喜歡,就愛上了。
#30 十一月:終於來到
在instagram上面總是看著人們去到這裡。
今年我終於也蒐集到了。
我去時,不是夏日的一碧如洗,反而是秋日的陰晴不定。這樣的天氣,意外地清爽。
我在下關住了兩晚,是個跟一般去日本大城市旅行不一樣的感受。
少了龐大的商業區,少了鼎沸人聲,卻多了人情的份量。
滿滿一大碗的魚料,只收了1000日圓,這老闆真是不會做生意阿!
另外一個蒐集到的是新百萬夜景。
稻佐山、藻岩山,然後就是這片皿倉山夜景。
這幾個新百萬夜景中,我個人很喜歡皿倉山,我喜歡它夜景樣貌的多變(河川入海、城市、工業區…)。
我記得去這幾個地方看夜景時,氣溫都挺冷,加上都是在空曠的山上,每一張都是吹山風的血淚阿!
小倉一小時的快閃,假裝悠閒的調色。
第一次去小倉的經驗很好,因為行程的關係沒辦法更深入的體驗這地方,有機會的話,還想再次拜訪。
今年三月其實已經到過函館,不過因為下雪跟寒冷,其實有些地方沒能前往。這個朝向海邊的阪道,也是趁著今年這個尚未下雪的暖冬到的。
喜歡拍照的人,每一趟旅行都有各自的期待,我其實也很希望每次都有很棒的拍攝條件。
但是若不能控制每次的天氣,我依舊享受每次的快門。
#35 十二月:才有光景
常常去了相同的地方,也許也都是跟大家一樣,是熟悉的角度。
不過時間不同,旅行身邊的伴不同,也總有不同的光景。
這回來的時候,正逢下雪時分,即使是才半年前拜訪過,仍舊是截然不同的風景。
捨棄了熱鬧的市區,選了一個冬天鮮少人住宿的區域。
正是為了這片星夜。
儘管經常是零下10度以下的氣溫。
儘管總是想躲進去溫暖的屋內。
儘管凍的說不出話。
但這片純粹,真美。
那麼,2019你好,接下來一年請多多指教。
本輯「她說旅途若是卷底片 」所使用的器材:
- Olympus E-M1 II
- M.ZD 12-100mm F4 Pro
- M.ZD 17mm F1.2 Pro
- M.ZD 25mm F1.2 Pro
- M.ZD 45mm F1.2 Pro
- ZD 14-54mm F2.8-3.5
- Olympus E-PL9
- M.ZD 25mm F1.2 Pro
- M.ZD 14-42mm EZ
- Olympus PEN F
- M.ZD 25mm F1.2 Pro
- Laowa 7.5mm F2
- Pentaxcon 80mm F2.8 AV
- Sony A7R III
- FE 24mm F1.4 G Master
- Tamron A036
- Sony A7 III
- FE 85mm F1.4 G Master
- Leica Q typ116
- Sony XZ2 Premium
- Huawei Mate 20 Pro
- Apple iPhone Xs Max
- Apple iPhone Xr
- 她說旅途若是卷底片(卷一)東京天涯
- 她說旅途若是卷底片(卷二)你的日常是我途中邂逅的風景
- 她說旅途若是卷底片(卷三)秋色是山巒中的一抹紅
- 她說旅途若是卷底片(卷四)貳零壹柒
- 她說旅途若是卷底片(卷五) Kyoto, ver. F1.2
- 她說旅途若是卷底片(卷六)東京,72時
- 她說旅途若是卷底片(卷七)北國之冬
- 她說旅途若是卷底片(卷八)春,山陽
十年,京都四季:
My InstaGram @euyou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