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那味了
正當盛夏酷暑之時,去了個對我而言是很陌生的地方:玉樹。回來一小段時間了,高原上的人跟景還是單純得很讓人想念。
這趟旅行來得很突然,確定能去之後,等到辦好證件、處理好工作、安排好行程…已經是出發前兩個禮拜了。
直到這時候,我都還以為我去的是西藏。
開始翻回先前去訪談佩徵的文章,然後看著行程的檔案,逐漸有了不太清晰的輪廓。
生活中總有許多事情拖延著,很難像以前說走就走,在這樣的狀態下,我踏上了前往目的地的路途上。
懵懂的,踏上青藏高原。
我到青海玉樹藏族自治州的路線是先從成都出發,直接搭飛機上高原。
海拔的段差很大(成都海拔500公尺;玉樹海拔約3900公尺),所以其實整趟行程我最擔心的是高山症。
咻地一下子,我就踏上了青藏高原,這個陌生到僅在我中學地理課本出現的名詞。
抵達的這天天氣很好,剛上高原還是有些許高原反應。
心跳加速、說個話就開始喘,不過從飛機上開始,綿延不斷的山脈、蔚藍的天空,都是與過去旅行經驗截然不同的景象。
顧不得身體,在車上就開始拍下這些讓我驚艷的藍天白雲。
一下子海拔攀升那麼高,所以第一天也沒什麼緊要的行程,大家就簡單吃個晚餐,散步回飯店好好適應高原。
我參加的團很有趣,由於飯店沒有供應早餐,所以基本上是到鄰近幾個配合的餐館吃,我喜歡這樣的感覺,比起飯店內安排好的食物,到餐館吃更有進入當地生活的感覺。
玉英早餐店離飯店最近,也就成為第一選擇。它是玉樹市區裡面很受歡迎的早餐店,豆漿、油條、小籠包都挺好吃的。
不過我到現在還搞不清楚,湯裡面的餃子跟餛飩到底有什麼差別?長的很像阿!
高原上是冬蟲夏草的產地,玉樹的蟲草交易市場也是世界上最大的。
不過說是最大,市場內也就是許多小攤子在一起,除了蟲草以外還有很多藏族的飾品跟生活用品。
這個藏族大叔賣的就是犛牛毛撢子(長得像大把的雞毛撢子,但是是犛牛毛作的)。
蟲草市場上有許多交易,桌上隨便一袋都是台幣數十萬。報價因為不能公開,也有在布袋裡面報價的特殊手勢。
除了現場檢視與吆喝以外,讓我印象深刻的是這些藏族媽媽們會在現場直接把蟲草上的土刷掉,直接送進市場交易。
2010年4月,玉樹發生了震度7.1的淺層地震,當時的市區幾乎全毀。
也因為這場地震,造就現代化玉樹的開始。這場地震帶來的不只是現代化的建築,有許多生活習慣也為藏民帶來許多改變。
這棟建築物有點類似921地震時的武昌宮,保留下來作為地震博物館的地上展示。
結古寺位於玉樹市區的山頭上,往山頭一看就能見到。
紅色的主要建築搭配好天氣的藍天綠地,很讓人喜歡哪!
唐卡是藏族一種畫在紙或者布上的畫像。
大部分的題材是宗教,但也有跟歷史、民俗有關。繪製唐卡也是在現在社會中,藏族很重要的一種收入來源。
由於主題跟宗教有關,唐卡的繪師們在每天的繪畫之前,都有固定的儀式後才開始。
不過唐卡也是有許多流派,每一個流派在風格、選色上都有差異。
顏料都是天然的石材調配的,所以其實在參觀時也見到繪師會直接舔筆尖調整濃淡跟筆形。
小朋友也是從小就在一旁見習,練習打底,很需要時間才能培養出一個畫師。
參觀完唐卡的作業過程,這天下午其實是唐卡的體驗行程。
趁著體驗完,趁著陽光我就拿起相機到處亂晃了,這是出門時遇到唐卡人家的家人。我們晚上也在他們家裡吃飯,小朋友對我的相機很有興趣,拿了我的相機拍了不少照片。
天氣真的挺好,外出散步的時候,遠方的山巒與光影的變化真是迷人。
藏區裡面到處是這樣的轉經輪,人們經過的時候就會順便轉經祈福。
午後的逆光真美。
唐卡人家的小朋友蹦蹦跳跳拿著我的相機到處拍。
一下拍我一下拍家人,可是我很怕你摔我的相機阿…
隔天先到專門製作瑪尼石的人家進行體驗。
瑪尼石是藏族用來祈福的一種方式,在寺廟或者村莊的附近都會擺放,一般會刻上佛教的六字真言,或者是一些祈福、祈願的內容。
藏族人因為信仰的關係,生性樂觀和善,通常祈願也都是一些祈求和平、平安喜樂之類的詞語。
我問了導遊內容上有沒有限制,能不能刻像是求財的字句(好啦我鄉民,我問的是能不能刻發大財)。
我們藏族的導遊當場笑出來但是還是幫我翻譯成藏語(意思是錢多多)。刻好後從瑪尼石人家的師傅到嘉那瑪尼石堆參拜的人們看到,每個都覺得很有趣對著石頭笑…
藏族人結婚的早,瑪尼石人家的爸爸年紀輕輕已經有四個小朋友了。
刻完瑪尼石,我們到了人家裡面作了第一次藏族的客人。
大部分作客時,藏族人家會拿出許多點心、水果或者是自己製作的奶製品,像是奶茶、酸奶請客人。
高原上的蔬果都是從山下運上來的。中美貿易戰也為高原生活帶了一些影響,水果有很多都是進口的,所以今年價格漲了不少。
世界上最大的瑪尼石堆,這邊有著25億顆的瑪尼石。
整個嘉那瑪尼石堆群中,除了有壯觀為數眾多的瑪尼石外,也有佛堂與轉經堂。
整個區域到處都可以看見參拜的人們…還有羊。
嘉那瑪尼石堆旁其實都有人在販售刻好的瑪尼石,我上午這樣的瑪尼石人家有些會帶過來販售,也有些會批發出去。
往回走的路上,正好遇上邊轉經邊詠唱歌謠的婦人。
雖然聽不懂,但眼前的景象卻讓我確確實實的感受到藏人對宗教的虔誠。
離開了嘉那瑪尼石堆,到了此次旅行拜訪的第一個寺廟,登上山丘,喇嘛們住所的鮮豔顏色吸引了我。
一直到行程很後段的時候發現其他寺廟有類似的顏色組成,這才瞭解到原來使用的顏色跟教派也有關係。
前幾日都是比較室內跟靜態的行程,從這裡開始,慢慢有了登山的行程。
同行的伙伴們走過轉經輪準備登上寺廟內的後山。
登上寺廟後山的時候,正好是傍晚時方,牧人們開始把放牧的牛群準備趕回牧場的營地。
遠方的犛牛群們,很像會移動的香菇群,十分可愛。
往村莊的路上,先前往天葬台。
怕打擾儀式,我們在很遠的遠方看著,直到儀式結束。
倒沒有什麼毛骨悚然的感覺,只覺得跟我參與過的葬禮很像,送著親人朋友離開的感覺。
是說禿鷲好大一隻,靠近也覺得挺溫馴的就是(畢竟他們對我不敢興趣)。
今天往4小時車程外的村里前進。
途中會翻閱海拔4500公尺的神山,大家在這邊停留灑隆達祈福也拍照。
來這邊真的是小小的坡度就很喘,大概是這邊開始,我逐漸的減輕身上的裝備,設備太重的話光是走路就很辛苦。
中途在河邊下車,風光正好,只是一個水塘就非常漂亮。
碰巧遇上從村莊回玉樹市區的上一團,大夥就在河邊野餐,很難得的經驗哪。
快到村莊前,行程又臨時有了改變。
原來是民宿內的小爸爸準備參加法會,這兩週都不會見面,所以停下來拿個東西給他。
法會第一天中午還在準備期,大家也下車幫忙搬磚。
藏人普遍都很友善,長輩們即使不通漢語也是跟我們和顏悅色的。
不過必須說,每個人的特質還是不一樣,團裡的香港妹妹親和力超高,不管到哪裡,長輩或者小朋友都很快能跟她打成一片。
如果她是攝影師的話,肯定是一個絕佳的街頭人像攝影師。
好不容易來到毛庄村裡的民宿,我們未來一週的家。
洗澡需要另外煮開水、乾式需要填土的廁所、 屋後就有青稞田,一切彷彿回到我小時候去外婆家的感覺。
幾乎每一個比較大的村莊裡,都會有一個信仰中心。
毛庄這邊就是蘇莽寺,將近傍晚,山坡上有許多下課的喇嘛在山坡上休息。
但這個山坡很高很陡阿…他們到底怎麼過去的。
趁著天黑前到村裡走走,順便去雜貨商店看看。
整天下來,大概也就來到村莊的時候才有網路可以使用,翻越神山的途中整路幾乎是沒有訊號的。
不過也大概是這樣,途中下車的時候,拋開手機,大家都更自在的相處,也更專注在眼前的美景。
剛到蘇莽寺的時候,寺廟內正舉行祈福儀式。
我其實對藏傳佛教的儀式並不瞭解,但整個氣氛都很肅穆。對我來說,是很難得可以放空心思的時間。
這幾天到的青海藏區比較開放,寺廟內經過許可都可以拍照。
我其實很喜歡藏區寺廟內外的色彩,非常豐富。即使是純色像是紅色,也都有許多不同的調性,鮮豔又很豐富的視覺感。
寺廟內還擺著喇嘛們的功課。
座位也有零食、禦寒衣物等等,畢竟研讀經書的時間很長,這些都是必要的。
中午是喇嘛們的休息時間,年輕的喇嘛們會在廟前的廣場踢毽子。
我也被他們邀請下場踢了一下,跑沒幾步就各種喘氣,身體也跟不上想的方向哪!
下午預計是去參觀小喇嘛學校,不過經過佛學院的時候,年輕的喇嘛們見我們探頭探腦,就帶我們進去佛學院看看了。
藏人真的是生性隨和,這次的行程中,充滿了各種這樣突如其來的邀約。
大概是比較年輕,佛學院的年輕喇嘛很快的跟我們就打成一片。
佛學院要開始上課了,離開之前正好喇嘛正好走進這片美好的陳舊與光影。
由於一些原因,小喇嘛學校是不能拍攝到學生的。
儘管跟他們相處的挺好,也只能留下建築物的照片。
慢慢走下山的途中,遇上奶奶帶著兩個娃娃邊轉山。
趁著還有時間,大家先回民宿學著製作擦擦(一種泥塑的宗教物品,裡面會放經文),大爸爸挺開心的。
稍前還有提到小爸爸,這是藏區的特殊習慣。
藏區的家庭中,兄弟會娶同一位女性為妻子,家庭中則以大爸爸小爸爸為稱呼。
這是因為資源有限的關係,如果兄弟各自組成家庭,會稀釋掉牛群、牧牛區域這樣的資源,所以衍生出這樣的社會結構。
辯經也是藏區很特殊的風景。
喇嘛其實在養成、學習過程中是很嚴謹的,對於經文的熟稔不在話下,經義也都必須非常嫻熟。
整個學習系統除了資深的喇嘛指導以外,同儕之間的辯論、辯證也是很重要的。
村子裡面有一些互助合作社,藏毯是其中一個。這裡織毯的技術是從尼泊爾請師傅過來教學的,材料取自本地的羊毛。
藏族女性的面紗(還是口罩?)我一直覺得很有趣,在面紗底下是看的見表情的。
每個早上,大爸爸醒來後就會出發往村子裡的山上轉山、祈福,通常會持續到將近中午。
拜訪的時候因為我們行程的關係,大爸爸有縮短路程配合。回來後,他就坐在家中自己專屬的位置頌經。
拜訪嘎丁寺正巧遇上大殿在打掃,留下了這幅實質意義的掃地僧。
嘎丁寺在地震後有重建,剛剛在打掃的就是新建的大殿。
舊的大殿震後有些裂痕,已不再作為主要使用的場所。這個舊大殿旁的小房間門口,它的顏色帶點歷史感,鮮豔中帶點斑駁,覺得很特別就拍下來了。
在走廊碰巧遇上同團朋友,盡頭就是山巒。
吃過飯後就準備登上山頭,一探嘎丁寺最特殊的景觀。
我們的其中一位領隊,攝影師佩徵。她是我很佩服的一位攝影師,在這趟行程中其實也受了她不少協助,從藏區她的文化開始,以至於村莊內的大大小小,跟著她也讓我更深入這裡。
比想像中的陡峭阿,走了一小時總算來到對面山頭的高處。
這個子曲河流經最大的彎道,就像是馬蹄灣一樣。
夏天的高原山坡上總是開滿了小花。
下山時遇見了正要往上爬的尼姑們。
她們給了我滿手的野草莓。
回頭才發現她們給了同團朋友許多零食,藏人們真是親切哪。
#中場休息:關於高原旅行的器材與準備
這一回的「她說天涯若是卷底片」因為題材豐富一些,所以篇幅比較大,剛好在這邊做個休息跟斷點,來跟大家聊聊我所攜帶的器材。
儘管是個突如其來的旅行,出發前也沒有做很詳盡的準備,不過還是有針對器材做出適當的調整。
在高原上,因為氧氣大約只有平地的60-70%,所以體力上跟思考的敏捷度都會下降,所以這趟行程出發前我就想盡可能的減少體積跟重量。
在許多面向的考量之下,我最後選的是最熟悉的Olympus Micro 4/3系統。最主要的原因也包含幾點:
最熟悉的操作,即使在思考能力下降的時候,可以不需要動太多腦筋就能使用
鏡頭、機身都很輕便
防手振讓許多場合也能不依賴腳架
防滴防塵
在焦段上,我選擇的主要有
M.ZD 25mm F1.2 Pro
M.ZD 40-150mm F2.8 Pro(也攜帶了MC-20增距鏡)
M.ZD 8mm F1.8 Fisheye Pro
M.ZD 75mm F1.8
在整趟旅行中,M.ZD 25mm F1.2 Pro扮演了蠻重要的角色,大部分的人物照片都是用它來完成,也同時因為高原上的風景很遼闊,即使是標準鏡也能很輕鬆且剛好的拍下風景。
也因為遼闊的高原風景,其實有很多照片透過M.ZD 40-150mm F2.8 Pro來拍是更理想的。
M.ZD 8mm F1.8 Fisheye Pro跟M.ZD 75mm F1.8這兩顆鏡頭,其實也為我帶來更多彈性。這彈性其實不只有焦段(比方說M.ZD 8mm F1.8 Fisheye Pro雖是魚眼,但可以直接在機身內校正成超廣角)。它們也非常小,在我想要輕裝拍照的時候,我就把它們放進我大衣口袋裡面,要更換非常方便。
另外,我也攜帶了Samsung Galaxy S10+這支拍照手機,它具有三個焦段(等效12mm、26mm與52mm),相當適合在旅行使用。原則上,在高原這麼特殊的拍攝環境下,用手機去搭配相機,可以讓我自己的體力得到比較充分的休息跟調配。
青海是三個水系的源頭(長江、黃河、瀾滄江),離開嘎丁寺以後,前往一個很特殊的地方:江西林場。
我們走著走著,河水趨於平靜一陣子(圖右),馬上就變成洶湧的水流(圖左)。
高原上鮮少樹木(喬木)大部分都是矮矮的灌木,江西林場這個區域是例外,由於樹的數量稀少,因此劃作保護區。
嘎多是我們這次在村裡的工作人員之一,雖然漢語還不是很好,但很認真的協助我們。
這天夜裡我在房裡聽到彈琴跟歌唱的聲音,趕緊拎著相機出去找他聊天。不過他好像還不是很習慣相機,不如白天相處的自在。
夜裡下起了雨,遠方的山頭好像水墨畫一樣。
要暫且離開民宿幾天去更山裡的牧場,要過著沒電也沒有網路的生活了。
拉姆是我們在村裡民宿的工作人員,幫我們準備每日的餐點,「拉姆」在藏文就是仙女的意思,所以我們常叫她小仙女。
她手裡的是她的小朋友。
村裡的醫療比較匱乏,小朋友是早產兒,她除了自己生產還照顧小朋友健康,太厲害了。
這邊的「自己生產」真的是自己接生、自己處理,不過在玉樹市區或者醫療資源比較好的地方,還是在醫院生產的。
在往牧場的路上,我們先到了冬牧場。
一般說來,藏人的牧場會分冬牧場跟夏牧場,夏天因為氣候比較好,所以會再往山裡去,居住大部分是在帳棚裡面;冬牧場的話,通常建築會比較穩固,抵抗冬天的風雪。
這是我們當地地陪忠達的家,大姊正倒著加水煮開的牛奶款待我們。
家裡的小朋友對相機實在很感興趣,一直跟我們拿相機看自己的照片。
接著拜訪的是我們所住民宿的舅媽。
到訪的時候她正好在製作酸奶(優格),犛牛奶會裝在綠色桶子裡面搖晃。
一般藏人家中都會使用牛糞爐,用曬乾的牛糞當作爐火的材料。
舅媽家的爐子是舊式的,所以一不小心就會滿屋子都是煙。
一般牧區裡面的家庭雖然飼養犛牛但是幾乎不殺牛。
一來是信仰的關係,不殺生;二來是犛牛是很珍貴的資產,養著可以生產牛奶、小牛(都是養母牛),只有要到過冬的時候,才會請專門的人協助處理。
犛牛肉最後就會製作成乾肉,用來當作冬天儲備的糧食。
乾肉也有分兩種,這種的特別乾。
咬著大概要一小陣子才能變軟,而且其實因為幾乎沒有水分,我手上這個份量的乾肉吃過就會有一點飽足感。
在牧場的生活很簡單,每天的工作都很一致,時間也差不多。
有了勞作,才能過生活。
雖然說是牧場,但是高原的牧場景象倒不是我想像的樣子:原本以為是有長長的牧草,風一吹才跑出犛牛吃草。
實際上反而是在峽谷裡面,放眼望去山坡上那些黑色的點點,正是犛牛。
「阿國.扎⻄雍卓」是我們的兩位領隊之一。
她本身自己有著創業的藏茶品牌,每年夏天到高原上帶團,說著自己知道的的各種藏族歷史跟飲茶文化。
我們在帳棚裡不只聊起了藏族的歷史,也聊起了她所經歷的許多經歷。
阿國個性隨和,這週相處下來,跟年輕團員們的感情都很好,生活大小事、感情生活、人生經歷無一不談。
果然是高原最會說故事的藏族女神。
我們外地來的,去看犛牛群總覺得每隻都長的一樣。
在地的牧民就是不同,每一隻都能認出來。
牧場的工作不出:擠奶、放牛、趕牛回家、收集牛糞等等。
虧得慢慢跟大姊熟起來,當她們工作的時候也拍下一些自然的表情。
由於母牛跟小牛都綁固定住一晚,所以會先讓小牛喝奶。
擠牛奶之前,還得把小牛脫離母牛才行。
犛牛都很害羞、怕人,經常靠近一下子就跑離開了。
要不是還沒放出去牧牛,還真的很難拍到這麼特寫的畫面。
在牧場的早餐有一天就是煮沸過的犛牛奶。
犛牛奶本身的脂肪含量比一般乳牛高了快兩倍,嚐起來味道確實不太一樣,更香濃些。
#後記:高原,以為不一樣
「她說天涯若是卷底片」青海篇預計大概是兩篇文章,這是上半部,差不多就是整個旅行中第一週的照片。
初次前往青海的高原與藏區,在這整個禮拜所發生、所記錄到的,全是我覺得特別新鮮、過往沒有的經驗。
回想起當初訪談攝影師佩徵的情景。
她說著高原的景象,在每個藏區遇見的每個偶發故事,當時我想著:「確實是很不同的世界呢!」
才想著,還不知道哪時候有機會真實遇見佩徵嘴裡說的這些美好。
短短幾個月後。
於是我踏上這裡,用著外來者觀察的眼光,試圖去理解我所見到的一切,成了這輯『高原,以為不一樣』。
本輯「她說天涯若是卷底片」照片輯所使用的器材
- Olympus E-M1 II
- M.ZD 25mm F1.2 Pro
- M.ZD 8mm F1.8 Pro
- M.ZD 40-150mm F2.8 Pro
- 增距鏡MC-20
- Samsung Galaxy S10+
- Google Pixel 3 XL
Special Thanks:
- 她說旅途若是卷底片(卷一)東京天涯
- 她說旅途若是卷底片(卷二)你的日常是我途中邂逅的風景
- 她說旅途若是卷底片(卷三)秋色是山巒中的一抹紅
- 她說旅途若是卷底片(卷四)貳零壹柒
- 她說旅途若是卷底片(卷五)Kyoto, ver. F1.2
- 她說旅途若是卷底片(卷六)東京,72時
- 她說旅途若是卷底片(卷七)北國之冬
- 她說旅途若是卷底片(卷八)春,山陽
- 她說旅途若是卷底片(卷九)半晴半雨關門海峽
- 她說旅途若是卷底片(卷十)貳零壹捌
- 她說旅途若是卷底片(卷十一)有一種光景
- 她說旅途若是卷底片(卷十二)沾衣欲濕杏花雨
- 她說旅途若是卷底片(卷十三)高原,以為不一樣
- 她說旅途若是卷底片(卷十四)那兒風光明媚,原來都一樣
- 她說天涯若是卷底片(卷十五)一隅秋霜
- 她說天涯若是卷底片(卷十六)貳零壹玖
- 她說天涯若是卷底片(卷十七)貳零貳零
- 她說天涯若是卷底片(卷十八)無雙
- 她說天涯若是卷底片(卷十九)貳零貳壹
My InstaGram @euyoung
-
- 她說旅途若是卷底片(卷一)東京天涯
- 她說旅途若是卷底片(卷二)你的日常是我途中邂逅的風景
- 她說旅途若是卷底片(卷三)秋色是山巒中的一抹紅
- 她說旅途若是卷底片(卷四)貳零壹柒
- 她說旅途若是卷底片(卷五)Kyoto, ver. F1.2
- 她說旅途若是卷底片(卷六)東京,72時
- 她說旅途若是卷底片(卷七)北國之冬
- 她說旅途若是卷底片(卷八)春,山陽
- 她說旅途若是卷底片(卷九)半晴半雨關門海峽
- 她說旅途若是卷底片(卷十)貳零壹捌
- 她說旅途若是卷底片(卷十一)有一種光景
- 她說旅途若是卷底片(卷十二)沾衣欲濕杏花雨
- 她說旅途若是卷底片(卷十三)高原,以為不一樣
- 她說旅途若是卷底片(卷十四)那兒風光明媚,原來都一樣
- 她說天涯若是卷底片(卷十五)一隅秋霜
- 她說天涯若是卷底片(卷十六)貳零壹玖
- 她說天涯若是卷底片(卷十七)貳零貳零
- 她說天涯若是卷底片(卷十八)無雙
- 她說天涯若是卷底片(卷十九)貳零貳壹
- 她說天涯若是卷底片(卷二十)Zeiss Batis,鈷藍
- 她說天涯若是卷底片(卷二十一)貳零貳貳
- 她說天涯若是卷底片(卷二十二)貳零貳參